夜深了,丫環們傳來好消息,大小姐的燒退了,並且不再胡言亂語,安靜的睡著了。包拯和李文業都松了一口氣。
包拯所定的做法時辰還沒有到,他和李文業大眼瞪小眼的坐在那裡。
李文業對包拯的看法現在稍微有了點兒改觀,不管怎麽說利用包拯的辦法小姐已經退了燒,病情也在好轉,卻不知道他所說的降妖除魔是真是假管不管事。
“不知包公子可曾想過應試考取功名?”李文業還是覺得這麽一個年青人去學道法可惜了,所以將話題又轉到了科舉之上。
“我正準備參加今年的科舉。”包拯知道讀書人在大宋的地位,讀過書的人要想在宋朝立足,參加科舉是最好的一條路。
李文業一聽包拯要參加科舉一下來了興致,不自覺的考教起包拯的經義和詩文來了。
宋初的科舉還是以考查詩詞為主,還有一部分就是考查考生對經義典籍的了解程度,稱為貼經,就是在經文中用紙貼住一些句子,讓考生背被貼住的是什麽話。這方麵包拯在寧老先生的督促下下過苦功,往往李文業一提文章的上句包拯就可以接上下句,這令李文業十分滿意。在他看來這包三公子倒是個勤學之人。至於詩詞,包拯聽說過後世許多對宋朝詩詞的評價,把那些觀點拿過來,令李文業感到既新奇又深刻。他沒想到包拯年紀青青就有這麽多過人的見解,對包拯的認識大為改觀。
“賢侄現在就有如此學識,前途肯定不可限量。”李文業對包拯的稱呼也從三公子變成了賢侄。
“叔叔過獎了,我也隻不過常讀書不敢懈怠,多吸取各家之言,有道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包拯也是順杆爬,馬上叔叔、叔叔的,叫著拉近二人的距離,他還想讓李文業當自己的便宜老丈人呢。
“你的後一句是何人的詩句?”李文業自認博學多才,可包拯剛才那兩句詩聽起來很有意境,自己竟然沒有聽過。
“這,這是我讀書時偶然有感而發。”包拯一聽心說:“壞了,裝大發了。怎麽把後人的詩弄出來了,這一時說不清楚,隻有自己認領了,反正朱熹要在一百多年後才出生,沒辦法來要版權。”
“將全詩吟出來聽聽。”李文業興趣大增。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包拯裝模作樣的背出了全詩,為了將老婆騙到手他也是豁出去了。
“好詩,好詩。”李文業越想越覺得這首詩有哲理而且還意境深遠。
這讓包拯感到很不好意思。李文業沒有感到包拯神情的變化,對包拯更加親熱了起來。二人的話題也更深入,很自然的提起了策論的問題。
如今大宋開國已幾十年,科舉考試進行了多次,一些有識之士看到了光憑詩詞和經義取士的局限性,提出了增加策論在科舉中所佔的比重,李文業是很支持這種作法的。
策論就是議論當前的政治問題,向朝庭獻言獻策。這對包拯來說都不是難事,他後世所逛的論壇已將中國歷朝歷代的政治得失扒了個遍。隨便提出幾個觀點在李文業聽來都感覺視角獨特。
二人一番深談,不知不覺間夜已經深了。
包拯起身拱手道:“叔叔,為大小姐驅魔的時間到了,小侄先行告退。”
李文業這才想起來請包拯是幹什麽來的。心中暗覺可惜,這麽好的孩子怎麽去學降妖除魔了。
包拯這時可沒時間管李文業怎麽想,
他要將這次降妖除魔的表演推向高潮。 宋朝的道士怎麽降妖除魔包拯不知道,幸好李員外家的人好像也不知道。不過除魔的戲包拯卻見的多了。
在包拯的指揮下丫環們忙碌了起來,她們在小姐的繡房中擺起了香案,香案上放好了香爐、蠟燭、黃紙等物品。
包拯讓所有的人都退出了房間,裝模作樣的走到香案前就著丫環們已點著的蠟燭點著三柱香,口中念念有詞將三柱香插在了香爐之中。然後拿起沾滿朱砂的筆在黃紙上一通亂畫,送到了燭火上點燃。隨手拋到空中。從空中飄落的紙灰和煙氣給屋內增加了一種詭異的氣氛。
包拯拿起香案上盛滿清水的海碗,吸一口水在嘴中,衝著蠟燭噴去。
包拯的這一口水讓在門外偷看的李老夫人和丫環們大吃一驚, 本來隨著這一口水應該是火光升騰才視覺效果良好,可包拯哪有時間做這個準備,這一口是實實在在的水,一下子就將香案上的蠟燭給噴滅了,屋內當時就黑了下來。
在眾人驚慌之時,包拯抽出身後的桃木劍,右手持劍,左手在劍身上一捋,立時桃木劍上泛起了綠光。
包拯舞動桃木劍,一道淡綠色的光影在屋內流動。偷看的眾人都被這情景嚇住了。屏住呼吸不敢出聲。包拯手中的劍越舞越快,劍上的綠光竟從劍身上掉下來飄浮在空中,只見包拯右手持劍,左手舉過頭頂,左手上同樣綠光閃動,映出了包拯雙目圓睜的黑臉,包拯將左手向前猛力的拍去,接連幾掌,點點綠光散落下來,連地面都有了光亮。
包拯轉身來到香案前,用閃著綠光的左手提起朱砂筆,在黃紙上刷刷點點的寫了起來,然後頹然的盤腿坐在了地上,對外喊道:“點燈。”
丫環們急忙跑了進來將蠟燭重新點燃燒,偷眼看向包拯時,只見包拯一臉疲態的坐在那裡。
包拯見燭光重新亮了起來,抬頭對丫環說道:“邪魔已被我用大力金剛掌鎮壓住,不會對小姐有危害了,不要驚動小姐,讓他好好睡一覺,明天就會好起來的,她病了多日身體還很虛弱。”
有好奇心強的丫環向香案上看去,她們想知道包拯最後用左手在黃紙上寫了什麽。
那黃紙之上沒有什麽咒語、畫符,卻是一首詩。
只見那首詩寫道:“避劫山中受大恩,欺心毒餅落於塵。尋釵井底將君救,三次相酬結好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