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將軍覺得如何應對才好?“漢帝劉協詢問道。
“計策有二。其一,立刻輕裝簡行,快馬趕往函谷關。只要能在西涼軍抵達前進入函谷關,便可高枕無憂!”
漢帝還沒有表態,王允已經站出來否決道:”長安城輜重糧草巨多,珍寶金銀無數。若全留給了反賊,豈不是助紂為虐?此計休要再提!“
何鹹一聲長歎,知道王允舍不得辛苦得來的老巢,更舍不得董卓遺留下來的巨額財富。調整了一下心態,何鹹繼續道:“那便只有堅守一途!長安城大,不缺輜重糧草,不缺飲水。只需召回中郎將徐榮的兩萬精兵,加上南陽軍一萬,長安禁軍兩萬,共計五萬精兵,再加上長安城的青壯相助,頂住二十萬西涼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賊兵若圍困長安,久不退去,該當如何?”
“西涼軍長途奔襲,糧草不可能持久。只需挫了他們第一波的銳氣,五人必會因為各種原因產生間隙。不出三月,西涼聯軍便會不攻自破。”
王允與劉表低頭嘀咕,商量了一陣,最後決定道:“兵法有雲: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長安城有三萬精兵,再征召六萬青壯輔助,守城足矣。徐榮所部皆為西涼軍所屬,忠心不明。召,不如不召。“
劉表也道:”函谷關乃進退要道,必須堅守。於此同時,陛下當廣發天子令,號召關東諸侯勤王!不出旬月,諸侯來援,西涼軍自當退去。”
這個主意聽起來很完美,實則又參雜了王允和劉表的許多政治意圖。西涼軍反叛,導致他們不得不倚重何鹹的力量來守衛皇帝。但他們又不想皇帝過分地依賴何鹹,於是,他們便想引入競爭機制。招入更多的諸侯來分何鹹的兵權。在此生死存亡之際,他們竟然還在全力思考權力劃分的問題。政客就是政客,如同狗改不來吃屎。
長安城每面有三個城門,四面共十二個城門。東面的城門,由北而南是宣平門、清明門、霸城門。南面的城門,由東而西是覆盎門、安門、西安門。西面的城門,由南而北是章城門,直城門,雍門。北面的城門,由西而東是橫門、廚城門、洛城門。
少了徐榮的兩萬兵馬,守禦長安城的困難系數會倍增。敵我雙方對陣,並不是兵法是寫著那樣,比拚數據就可以的。但顯然,王允和劉表皆自持博學多才,“精通兵法”,認為三萬精兵加上青壯守城足夠。何鹹多說無益,不如想點實際的應對之法。
“徐榮可以不召,但是長安十二門至少需要封鎖八門,僅留東邊的霸城門,南邊的西安門,西邊的直城門和北邊的洛城門。”
“如何封鎖?”
“堵之以巨石,封之一檑木!徹底不能同行為止!”
王允、劉表面面相視,肯定地點點頭道:“這個沒有問題!”
“北邊的洛城門,西邊的直城門,就交給末將來鎮守!西涼反賊若敢來襲,必叫他們橫屍遍野!”呂布不甘寂寞,跳出來請戰。呂布此人,忠誠度不高,但有一點,從未怯戰。但凡有大戰立功的機會,呂布總是第一個跳出來應戰。從這個角度來講,呂布深得丁原、劉辯、董卓、王允的喜歡,也不是沒有道理的。誰不願麾下有一名武力高強,隨時願意站出來衝鋒陷陣的打手呢?
“好!奉先果然勇武!”王允大悅道。“長安令何在?”
長安令種邵站出來道:“下官在!”
“本公名你招募長安百姓六萬,分別撥於奮武將軍呂布、衛將軍何鹹調遣。”
“下官領命!”
呂布一臉得意地望向何鹹,何鹹心中有種極為不祥的感覺。
退朝之後,何鹹回到別館,命趙雲帶著天子手諭,召一萬南陽軍入長安城,接受東、南兩側城牆的防禦事務。
“元直,你怎麽看?”
徐庶聽何鹹複述完未央宮裡的對話,沉思良久,分析道:“王司徒之安排並未明顯破綻。呂布為其親信,鎮守可能為戰事最激烈的西北兩門,也符合身先士卒的特點。但有一個問題:呂布肯沉下心來,踏踏實實打一場不出彩的守禦戰嗎?”
經過徐庶的點撥,何鹹終於意識到,自己為什麽會感覺不踏實了:全都是因為呂布!呂布心高氣傲,兼之對自己的武藝極為有信心。此前零星的征戰之中,都是以進攻為主,大殺四方,並沒有經歷過這種防禦為主的守城之戰。而守城,最忌諱的就是心浮氣躁。踏踏實實,兢兢業業地守城,呂布真的做得到嗎?
“呂布有勇武,卻不擅長大略。適合當先鋒,卻不適合守城。王司徒若無私心,應當任命主公全權負責守禦外城,呂布負責守禦內城,方才是均衡之道。”徐庶繼續分析道。
“只可惜,王允並不是大公無私的司徒, 戰略眼光也不夠高遠。”何鹹感慨道。
”為今之計,只能在堅守東、南兩側城門的同時,時刻緊盯西、北兩門的狀態,若有意外,立馬發兵救援。同時,主公當於陛下建立聯系,假如事態不可控制,應當機立斷,從東門突圍,投奔函谷關。“
”言之有理!東門就交給高順,讓陷陣營去布防;南門則交給魏延,由南陽步卒布防。張遼機動,隨時準備支援各門。“
徐庶領命下去布置,何鹹則一個人靜靜坐在別館之內,回憶腦海之中關於長安攻防戰的點滴片段。
歷史關於這一段記載並不多,按照羅大大在演義中所述,呂布先是出城與西涼軍的先鋒牛輔作戰。牛輔不敵,想要棄軍而逃,被屬下胡赤兒斬殺,首級獻於呂布。隨後,呂布與西涼軍主力作戰,不敵,退回長安城。呂布麾下軍士多有西涼軍籍者,因呂布統兵暴虐,多有私下投降西涼軍者……
”投降?“
何鹹腦中靈光一現,終於回憶起長安城陷落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