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穿越原始之再造文明》第398章 裝甲與航空
基輔的陷落還有英雄們的結局當然是張偉早有預料的,但思考過多次的張偉仍然認為謀求在烏克蘭與德軍進行決戰很有可能是一個被“圍點打援”的結果。對於空中劣勢極為明顯、雙方物力火力差距比歷史更大的情況下,即便蘇軍的作戰素質在很多方面有所改善也將是如此。長達半年左右時間的基輔守城戰最大的意義除了以“最不壞”的方式牽製德軍一定兵力,就是爭取到了“莫斯科大建軍”的時間。

在了解到一些試探性作戰的戰鬥詳報並經過嚴格的審查和分析之後,張偉也得出一個結論:針對德軍的大規模行動的時候應該已經要到來了。

兩件事促使張偉決定把作戰的范圍打的更大更猛一些,給德軍以更嚴厲的教訓。並形成一個比較成功的范例,以便這樣的作戰能夠反覆進行。

其一是在有針對性的情報準備的情況下,日本偷襲珍珠港的艦隊已經於11月26日出發並沒有什麽動搖,仍然如歷史一樣。其二是運載著二十多萬噸租借物資的輪船已經在遠東港口有效卸載,並在冬季到來之前把物質運到了伊爾庫茨克以西的不少兵工廠內。

當然還有一些不言自明的事情:歷史上的巴巴羅薩時期,一系列不成功的反攻作戰和缺乏針對性的準備讓蘇聯在戰爭初期損失了超過六十萬輛卡車,超過租借物資西方卡車援助量,當然主要是民間保有的卡車。但在有意識的收縮與保存實力的情況下,盡管仍然遭遇過一些十分不利的作戰,此時蘇軍的卡車保有狀況卻比歷史上改善了不少。相比戰爭初期,經過一定的動員後,蘇軍仍然擁有的卡車達到四十萬輛左右,比歷史同期規模增加了十幾萬輛。雖然相比歷史上二戰末期蘇軍六十萬卡車的保有數顯得不足,但也達到十次打擊之初左右的規模了。

以這多出來的十幾萬輛卡車和多個月的時間,六百多個獨立炮兵團被建立起來。步兵師的數量在避免了很多被殲滅戰並從遠東增援了不少部隊之後也達到了四百個步兵師、二十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二百多個步兵師屬坦克團自行火炮團、計一萬兩千左右坦克和自行火炮的規模。

坦克裝甲力量的結構上:也並沒有把縱深突擊當成第一目標,此時的蘇軍顯然沒有這種胃口。只要對手的裝甲力量不給自己帶來太大的麻煩那就足夠了。因此、反坦克殲擊車和自行火炮的數量在此時的蘇軍中很大程度上還要超過坦克本身。即便是坦克本身,很大程度上也更效仿二戰後期德軍的某種思路:防護和體重或許不需要很強,但火力一定要強。

面對更強大的德軍裝甲力量,戰爭初期以來一直表現不佳的七六炮T三四坦克從戰爭爆發之初開始就有不少被改造成了裝備一百二十二毫米炮管改造而來的無後座力炮,成為被炮塔防護起來的反坦克殲擊車。這種無後座力炮發射的穿甲彈在五百米以內的距離上都對百毫米防護能力以下的坦克有很大威脅。

當然,還有一些提前出現但數量並不算多的德國動物需要專門改進型的特三四型坦克來對付。特別的無後坐力炮發射車為了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形成比較密集的反坦克火力足足安裝了八聯裝一百五十二毫米口徑的無後座力炮,主要是一些KV坦克地盤。

這些無後坐力炮發射的反坦克炮彈在五百米的距離以內就是對裝甲厚度達到二百毫米左右的一些最新出現的德國裝甲力量都有一定效果。

當然,張偉還是慶幸此時蘇德之間的技術差距還沒有拉大到後世的朝鮮與韓國那樣大,

為了對付同九九式坦克一個層次的裝甲力量搞出三聯裝三百七十毫米無後坐力炮的怪物來佔裝甲力量三分之一的坦克和機械化軍中用於進攻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很明確放棄了特三四坦克的機動性,重視采用口徑更大的一百二十二毫米火炮、整個炮塔也完全重新設計,實際上成了一種以特三四為底盤的蘇一二二突擊炮了。

畢竟:底盤完全重新設計的坦克裝甲車輛從研發到服役往往需要不少的時間, 炮塔的更換問題就沒有那樣大了。

航空兵方面:張偉也采取了一些獨特的思路:一部分戰鬥機型號采取全鋁化設計,主要供那些表現比較優秀的飛行員使用。因為飛機重量的增加,采用的航空槍炮也可以對應的增加為一百五十二毫米彈殼的二十三毫米機炮,同伊爾二類似。在使用榴彈和爆炸類彈藥的情況下仍然擁有十分好的彈道性能和爆炸威力,在很大程度上於火力上超越了德軍。

同時,在作戰思路上也一定程度上效仿德軍:在東線組建王牌戰鬥機部隊,這樣可以在關鍵的時刻於對手出人意料的區域奪取一定時間段內的製空權。此時的蘇聯沒有能力與德國爭奪整個戰線上的製空權問題,而且可以預期的以後,恐怕也不會有二戰最後一年那些機會。因此能不能短時間內的掌握關鍵作戰地域內的製空權,才是張偉所關心的。

有一種說法:蘇德戰爭中隻計算戰鬥機與戰鬥機之間的空戰損失比,大概是一千七百比七千,將近四比一左右的損失比。但這反而給張偉不少信心:要知道,不說雙方戰鬥機的平均質量,僅僅在開戰初期蘇軍就在空戰中損失了不少飛機。這樣小樣本的情況下反而可以說明在很大程度上恢復了訓練之後的,蘇軍戰鬥機飛行員的質量同德國並不存在明顯差異。如果將有限的優秀飛行員集中起來,奪取關鍵低端內的製空權是可以預期的,而且可以通過降低損失率的方式形成飛行素質的正面循環。那種組建眾多航空部隊,相互之間呼不通氣的情況,在張偉看來是蘇式空軍的一種弊端。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