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別樣戰國》第18章 造炕運動
  無心顧及太子的傷懷,完成任務的楊華卻是一身輕松。

  將高石子和泰山安頓在自己家裡之後,他又恢復了剛剛熟悉的規律生活。

  每天上午裝模作樣的幫萇弘繪製星圖,出工不出力,盡力拖延。倒是萇弘通過不斷觀星,越來越多的與他商討星相方面的問題。特別是幾次觀察月亮之後,那一座座環形山讓他百思不得其解,楊華也是絞盡腦汁才安撫下其驚恐之心。不過至此之後,萇弘對於星圖的繪製也熱情大減,只要天氣允許,經常整夜整夜地觀測天象,心中的驚疑也越來越多,白天哪裡還有精神去做其他。

  只要萇弘一不在,楊華便溜到玉府跟工匠們廝混。因為漆繪之事,工匠們對他都另眼相看,所以待楊華格外熱情。沒多久,楊華便對整個玉府的工匠情況爛熟於心,不僅知道所有人的特長,甚至連其性格、家庭等情況也一清二楚。

  當然,藏室也是每日必去之處。看完了老聃抄的那些書後,他又繼續向其他藏書發起進攻。只不過那些書的年月實在太久,不是破爛的面目全非,便是以楊華難以明白的字體書寫。楊華倒也不嫌棄,只要能看清,便先將其記在心中,趁此機會,他更多次向老聃請教。

  不得不說,如果說萇弘的學識猶如煙波浩淼的大湖,那老聃便是浩瀚無邊的大海。幾乎是楊華在藏室所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都被老聃三言兩語便打發了,語言簡潔卻又能正中要害,整個藏室的藏書幾乎都在他腦子裡一般。只不過楊華也有自知之明,除了請教學問,一概不問其他。在他所處的時代,老聃仍然是一個有著無數光環的巨人,特別是那部《道德經》,甚至在科學家聯盟也受到許多成員的追捧。所以在潛意識裡,楊華對其更多一番敬畏,不敢平視。

  至於抄書的任務,對他來說實在輕松之極。比起那些一分鍾都寫不出一個字的小吏們,他一分鍾基本能寫上二三十個字,就這令眾人瞠目結舌的速度還讓他極不滿意,數度起了改進筆的念頭。相比與毛筆,硬筆的書寫無疑更加方便快捷。不過這也是個系統工程,並不是一下子就能改變的,他也只能將其列入自己的任務列表,留待以後解決。

  每日出了王宮之後,他放棄了與刻他們出城挖野菜的例行活動,直接回家開始壓榨高石子和泰山。首先改造的便是他那個破落的宅子,二人先是主動修繕了自己的居室,接著在楊華的軟磨硬泡之下,屋頂、房屋、院牆都逐一進行了修繕。閑得無聊之余,高石子甚至設置了多處防禦機關,與泰山切磋起城破之後,如何利用一座座宅院展開攻防。

  楊華也是樂享其成,隨便二人折騰,反正自己不會吃虧。直到楊華引誘二人建造一個改進型的供熱系統後,這才稍稍消停下來。火炕系統其實沒多少技術含量,唯一的限制便是建築材料,在高石子用自己的傭金買來一口大陶缸之後,楊華終於如願洗上了一回熱水澡。三間溫暖如春的屋子和熱水澡的誘惑下,清他們幾個都搬到了楊華這裡,頓時讓整個院子熱鬧了許多。

  期間姬延也派人來請他去了兩次東宮,俱是交流音樂方面的事。不出楊華所料,聚火寶鏡的神奇“異能”讓姬延在西周公世子的冠禮上大出風頭,再加上對音樂的癡迷,讓他對楊華極是親近,若不是因楊華有重要任務在身,只怕已經把他招到東宮當自己的臣子了。

  日子過得很充實,十來天轉瞬而過,不知不覺中便到了立冬時節。

  限於極為落後的禦寒手段和財政的困窘,一過立冬,除了少數負責王室成員生活起居的人員和必要的禁衛軍,其他人都開始進入窩冬狀態:不用再去“上班”,各自回家過年。最初的時候大家都是回城到祖屋越冬,不過王城越來越破舊,物資的稀缺又讓每一次過冬都需要集中一戶人全部的資源,苦於來回折騰,漸漸地像楊華這樣的小吏們都乾脆去村子過冬,多少還能幫襯著家裡做些事情。

  這樣一來,其他地方過年都熱鬧喜慶,唯獨王城洛邑,從立冬到立春這近三個月的時間裡如同鬼城,大街上幾乎看不到一個行人,連僅有的幾個商鋪也是歇業回家。

  雖然物質缺乏,不過之前的日子倒也讓楊華過得有滋有味,精神上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不過現實情況卻令他無能為力:家裡的存糧吃光了。或許是集體生活容易讓人食欲大增,又或者是溫暖的室內促進了消化,總之,還沒到立冬五人的存糧便吃得一粒也沒有了。

  如此一來,唯一的解決辦法便是離城回家。高石子仍然沒能解決望遠鏡困局,所以表示和泰山一起隨楊華回家。當然,他並不會白吃白喝,不僅願意拿出自己那點可憐的傭金,還會幫助做工來進行貼補。泰山卻是極不情願,不過在高石子的威壓之下也沒有其他辦法,直嚷著幹了這麽多活沒收一點酬勞,更不可能倒貼傭金了。

  雖然有些擔心家裡能不能負擔起二人的飲食,但能夠得到兩個巧匠相助,正好可以借機徹底改善母親和兩個弟弟的生活條件,楊華自是樂意之極。至於生活物資的缺乏,楊華一直在腦子裡謀劃著,一待時機成熟,這樣的問題解決起來能有什麽困難。

  分別向萇弘、老聃及一眾小吏告別後,楊華便帶著高石子和泰山與數十同村及鄰村的小吏相約踏上了回村之途。一出家門,楊華才發現王城裡居然有這麽多的人。由於分給小吏的土地村落幾乎都在西邊,數百離城小吏同時從西門而出,再加上還有些前來迎接的家人,千余人的規模對於現在的周室來說,已是巍為壯觀。

  一翻過村外的小丘,楊華就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數以百計的村民聚在村口,似乎已經等候多時。這些人裡,除了上次回來遇到的本村之人,還有許多陌生的鄉民,似乎來自於周圍的村落。

  自己難道惹了什麽禍?楊華心裡仔細排查了一番,沒有什麽結果,隻好心懷忐忑地走到族老面前問個究竟。

  周室實行的是六鄉六遂制度,六鄉居民是自由民,有參與政治、教育和選拔的權利,有服兵役和勞役的義務;六遂則沒有這些權利,隻負責農業生產,並提供各種勞役,只是貴族的仆人和奴隸。

  按周製,五家為比,五比為閭,四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楊華所在的村子雖然只有幾十戶人家,不過也被視為一族,只是族老並不負責催收稅賦、安排勞役,隻負責調解鄰裡,登記戶籍而已。

  現在的周王室,六遂之民早已逃散殆盡,六鄉之民也所剩無幾。而楊華他們這樣的“士”,其實已經淪落得和鄉民差不多了,只不過他們以充當周王室官吏來交納稅賦,日子過得要比六鄉之民稍好一點。

  至於貴族,鄉民遂民都跑了,就算你有萬頃良田,沒有人耕作打理,一年下來就會長滿荒草,三五年之後便俱成荒原。原本周室那些顯赫的貴族世家們,現在也就僅剩下兩三家了,而且也衰落得無複顯赫之貌。

  一問之下才知道,之前自己為家裡造得那個火炕,雖然只是初次草創,但效果卻也不錯。先是引得村裡的各家前來參觀,接著又傳遍了周圍的幾個村子。由於每年都是這個日子回來,所以各家幾乎都派出代表,有的是想請楊華幫忙造炕,有的是想學這門手藝,自己造炕。

  不得不說,這個時代的鄉民們極是純樸。雖然不少人已經從林、壯二人那裡知悉了全部過程,但由於沒有得到楊華同意,雖然冬天已到,竟沒有一人私自造炕。

  看著寒風中衣著單薄的眾人,楊華不由既感慨又欣喜。感慨於村民的質樸,欣喜於自己終於找到了一個突破點。

  一直以來,他都在思考著如何擺脫眼前的困境,最起碼得要解決溫飽問題。不過遺憾的是,雖然來到這個世界已經二十多天了,但如何解決溫飽仍然讓他頭疼。他設計的火炕解決了室內的保溫,可總不能一天到晚在屋裡呆著吧,整整一個冬天什麽事也做不成,實在是太浪費時間了。

  在他看來,製約的因素不少,但根本問題還是人力不足。這可不像他之前所處的大太空時代,即使是一個人,利用智能電腦和各種智能機器人,也可以輕松完成幾萬十萬人的工作量。

  在這個生產力極為低下的時代,一切全都需要依靠人力才能實現。可他現在的處境,連養活自己都要靠著母親的勞作,更不要說召集人手來實在自己那些計劃了。而現在,機會居然就出現在了面前,上百戶的人家,怎麽說也就有上百個勞動力啊,有這上百個勞動力,自己可以乾成多少事情了。

  欣喜之下,楊華立即大聲宣布:不論相請還是想學,一律同意,各家只要下午派一個勞力來即可。

  眾人歡呼而去,高石子滿意地點了點頭,泰山卻在那裡嘀咕:“要是收徒的話,該收多少束脩才合適呢?”看來不用楊華明說,二人也知道這事多半得落在他們頭上了。

  村口分別之際,刻一再要求必須先給他家造,理由便是第一個火炕他出了不少力。而清、連、槽則不斷向楊華使眼色,用意當然再明顯不過了。

  楊華此時卻已無瑕顧及這些了,匆匆別過眾人,立即帶著高石子和泰山返回家中。向母親和弟弟介紹過二人之後,他便開始抓緊謀劃自己的第一個“項目”了。

  在科學家聯盟的時候,楊華也參加過多個科研項目,有一段時間也曾設想過自己創立科研項目,雖然最後放棄了,但對於組織管理學他還是有所涉獵的。當然,科學家聯盟裡的立項與眼前的情況完全不同,但並非毫無借鑒之處。

  組織管理的基本因素便是人,現在他終於等到了。而前提要素是大家有著共同的目標,很顯然也已具備。而他主要思考的是,如何設計其結構和管理方法。他幾乎沒有管理人的經驗,不過卻並不乏可借鑒之處。人類社會是建立在分工和協作之上的,他那個時代更是社會分工到了極致。

  高石子和泰山卻在林和壯的帶領下,參觀楊華家裡的“第一炕”。兩人這次倒是難得觀點一致,均對楊華的手藝報以鄙視。不過楊華此時哪有心思理他們,二人評議了一番後,便主動開始著手設計改進方案了。相比與城中還算寬敞的宅子,楊華村裡的家就顯得寒磣多了,更重要的是,由於只有三間屋,他們兩人就只能和楊華三兄弟擠在一起了,這可需要一個更大的炕。

  二人設計得差不多的時候,楊華也湊了過來,就一些細節和安排與二人商量。二人都是出自底層,深知底層疾苦,又親身感受過火炕帶來的溫暖,所以並不排斥被楊華當作免費勞力。

  不多時,族老便派人前來相請。和二人敲定好最後的幾個環節後,便一起來到村裡的曬場。寬闊的曬場上已是人頭攢動,顯然各家都不止派出一人,其中甚至有些婦女的身影。由於周圍幾個村子基本都是王城小吏之家,更讓楊華看到了不少熟悉的面孔。

  如此一來,楊華更是毫不客氣了,走上最高處的平台,寒暄幾句後便直奔主題了。“各位,第一場冬雪即將到來,以往大家都只能擠在家裡,忍受著煙熏火燎度過寒冬。但是如果建了火炕,這樣的日子就一去不回了!時間緊迫,為了讓每一家都能過上有火炕的日子,我希望大家聽從我的安排,齊心協力,一起完成這件事。這不是哪一家的事,而是我們所有人的大事。”

  “華,我們都聽你的!”漆繪在下面大聲嚷著,其他人也隨聲附和。本來楊華在小吏間的人緣就算不錯,在解決漆繪的事後,更讓他有了一定的人望。

  楊華點了點頭,止住喧鬧的眾人,接著便開始有條不紊地安排起來。首先他將各村年老體弱之人挑選出來,讓他們趕回村裡發動整村人手準備建炕所需的材料。他把炕分為大中小三類,再將之前已經計算好的材料數量一一告之,石頭多少塊、泥土多少桶都盡量精確到個位數。

  打發走老弱之後,剩下的青壯仍有一百五十人之多。他將這一百五十人分成五組,再各分成六個小隊,每隊五人,每隊中挑選一名原本就是工匠或者看起來精明聰慧之人為隊長。三十名隊長再一分為二,分別由高石子和泰山領走進行實戰培訓。

  剩下的人則暫時充作勞力,開始廣搜山野,找來適合建炕的石塊,堆積在曬場之中。楊華則居中調度,同時暗自記住各人的表現,以期選拔特異之人。

  搜集材料的過程中出現了兩個問題,一個是由於嚴重缺乏工具,對石頭缺乏再加工的能力,所以只能就地取材,形狀自然就千奇百怪,建成後的火炕的效果當然就大打折扣;二是缺乏盛載泥漿的器物,運送的速度就極為緩慢。

  前一個問題不是一下子能解決的,楊華也只能湊合了,後一個問題解決起來倒也簡單,先讓大家搬運乾燥的泥土,再加水和成稀泥即可。不過隨即又讓楊華發現,取水也是個難題。

  村子一般都建在溪邊,小溪水量不多,但每年夏季卻也要發幾次山洪,所以都離得較遠。平時大家除了做飯和飲用,需要水的時候都在溪邊解決,問題倒還不大,但現在大量需要用水的時候,取水問題便凸現出來了。默默地把這個問題的解決列入任務列表之後,楊華繼續觀察自己的這支建炕大隊。

  一個時辰後,各式石塊已經在曬場堆成了一座小山,高石子和泰山的第一批徒弟也先後出師了。三十個小隊再度在曬場集結,楊華又進行了第二次的隊伍調整。根據他之前的觀察,那些笨拙有力的被分配到了主要負責搬運的小隊,精明手巧的則被分配進了技術含量稍高的壘砌小隊。

  隊伍一分配完畢,轟轟烈烈的建炕運動便在整個村子展開了。每一戶幾乎都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先是一群牛高馬大的壯漢挑抬著大堆建築材料,分別堆放在預定好的灶和炕的地方, 便一言不發而去;接著來了兩個小隊,一隊負責砌灶,一隊負責鋪設煙道、炕道;這兩隊人離開之後,不多時便又有一隊人趕來給炕蓋頂;蓋頂的離開之後,又有一隊人趕來開始慢悠悠的抹漿、平整,然後吩咐主人家給灶裡加柴點火烘乾之後,又匆匆而去。

  整個過程如行雲流水,沒有絲毫阻塞停滯。高石子和泰山往來穿梭到處指導,初是還對隻站在曬場發號施令、調派隊伍的楊華頗有微辭,其後便徹底心服了。他們兩個也參與過不少修建工程了,其間自然也有不少分工協作的場景,但像楊華做到絲絲入扣且有條不紊的,幾乎是第一次。一時間,二人心底裡對楊華的評價都大為改觀。

  各個工程小隊由於隻分配指定的內容,隊伍又都是些本身就有技術的匠人,完成過一兩家後,便紛紛掌握了其中的技巧。做起事來也越來越熟練,完成的速度和質量不斷提高。每完成一家他們都要趕回曬場,等候楊華的下一步安排。

  楊華也是第一次進行這樣的人手調動,可以說完全是一個新手。不過他卻有著自己獨特的方法:繪製一副村子的平面圖,分別用記號標注各家各戶的完成進度。如此一來,雖然他一直坐鎮曬場,但整個村子的情況都盡在掌握之中。幾十座房子而已,這樣的數量級對他來說完全就是小菜一碟,計算和分配這點數列,就跟玩兒似的。

  為了完善自己的指揮系統,他又讓林找來一批腿腳利索,口齒伶俐的孩童,專門充當傳達之職,各隊之間的銜接更趨完善,工程完成速度也越來越快。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