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別樣戰國》第20章 農家許行
  和高石子商量沒多久,弟弟林卻氣喘籲籲的跑來,告之水壩那裡出現了一些身份不明的人。

  楊華心中有些驚疑,立即和高石子一道,沿途又叫上些村民趕去水壩查看。這個村子遠離大道,算得上是荒僻之所,一般來說是不會有行人路過的。平時出現在周圍的,大多只是附近幾個村子的村民,出現陌生人還真算得上是稀罕之事。

  到了水壩附近,果然發現三十四人正在水壩四周查看指點。止住情緒有些激動的村民,楊華當先走了過去。他並不怕有人破壞水壩,要知道這可是一座由鐵筋水泥澆鑄的堤壩,即使是用炸藥,也不是輕易能夠毀掉的。而以這個時代的工具水平,即使放手讓人破壞,也是一件相當費勁的事。

  而對於來自科學家聯盟的楊華來說,保密的意識也是極為淡薄的。畢竟在他生活的環境裡,既沒有知識產權一說,又沒有專利的限制,所有人的研究成果幾乎都是完全公開,任何聯盟成員都可以隨意調取。是以他在進行一系列改進的時候,從未刻意去掩飾什麽,更未避諱任何人。

  他只是奇怪,為什麽這些人會出現在這裡。一路走,他也一路打量對方,這些人全都是粗麻深衣,素冠草鞋,背上背著一個碩大的布囊,比來自墨家的高石子更為簡樸。見村民們出現,立即以其中一人為中心聚集起來,顯然有著一定的組織紀律。

  又是一夥穿草鞋的。楊華疑惑地打量了一下高石子,後者搖頭否認,顯然並不是他墨家之人。雖然同穿草鞋,區別卻是相當明顯的,墨家的人大多是工匠出身,提倡的苦行其實並不能簡單理解為吃苦,而是不追求奢豪與華麗,杜絕浪費和鋪張。是以墨家子弟穿的草鞋,做工和設計都是一流的,穿起來並不比布鞋差。相比之下,這夥人穿的草鞋就要粗糙得多了,唯一的優點便是結實,很多人腳下的鞋已經磨損嚴重,卻也沒有崩壞。

  “在下許行,與弟子行至此間,多有唐突,還望主家見諒。”當中那人迎了上來,長身一揖,聲音不卑不亢。

  見別人客氣,楊華也是以禮相待,一揖回禮:“明堂星華,許子客氣了,遠來是客,但有所需,盡可相告,當竭力相助。”起身之後,一邊打量著許行,心裡卻是樂開了花:沒想到在這荒郊野外,居然也能碰上一個“子”。

  雖然許行並沒有著作流傳於世,但其作為農家的代表人物,也讓楊華留下了些許的印象,不過他所知道的也就僅此而已。現在親眼所見,許行實在沒多少“子”的風范,身材欣長,長須及胸,年齡大概在四十左右,相貌和穿著幾乎與一農夫無異。反倒是他後面跟著的兩個弟子,雖然打扮相同,卻有些文士風采。

  見楊華打量許行的舉動頗有些無禮,高石子輕輕地碰了一下他的手肘,低聲在他耳邊解釋起來。到底是做過一國之卿的人物,再加上墨家與農家曾經也有些交往,所以高石子對其倒也算得上熟悉。

  許行奉神農氏為師,主張“種粟而後食”“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治”。最初的時候,他帶領門徒數十人,穿粗麻短衣,在江漢間打草織席為生。可惜楚國容不得他們這種治外之民,無奈之下,許行隻得帶著門徒離開楚國,尋找適合耕作治學之地。遊走了幾個國家後,滕國國君接納了他們,專門劃了一塊地供其耕種,結果耕種的效果遠遠優於其他人,不僅吸引了大量民眾依附農家,就連大儒陳良之徒陳相及弟陳幸也慕名帶著農具從宋國來到滕國拜許行為師,

成為農家學派的忠實信徒。  可惜這種安心種地,開門收徒的好日子並沒有維持多久,滕國便被齊國所滅。自此,農家踏上了坎坷辛酸的流浪之途。

  最初,由陳相兄弟帶著逃亡宋國,雖然宋國沒有像滕國那樣優待他們,不過出於之前積累的名聲,還是受到了一定的尊重,勉強能夠居住下來。可不到一年,宋國也被齊所滅。無奈之下,許行一邊遣散門人,一邊帶著少數弟子轉而入魏,好巧不巧正碰上雄辯著稱的孟軻,陳相不堪孟軻稱許行為“南蠻鴂舌之人”,在路邊攔住孟軻與之辯論,卻哪裡是孟軻的對手,一番激辯下來,碰了個灰頭土臉,徒遭恥笑。師徒一行不敢停留,匆忙離魏至韓。不過韓國也不是理想去處,剛好碰上申不害主持變法,更不可能有容身之地。

  幾經思慮之下,許行隻好打算經周地返楚,準備在疆域最遼闊的楚國找個荒僻無人之處隱居。時運不濟正趕上寒冷的冬季,隨身攜帶的乾糧早已吃盡,師徒幾十人隻得在荒野中覓食,行行走走兩個多月,竟然沒能走出洛陽盆地。幸好農家極是吃苦耐勞,生存能力也相當強悍,否則只怕已經滿門盡沒。

  楊華並不知道農家在原本的歷史上是否有如今這般淒慘,不過他們的主張簡直比墨家還難以讓人接受,要求賢良的國君必須自己耕作才有飯吃,還得義務為老百姓做事,試想誰能接受得了,所以不受各國君主待見自是必然之事。就算是當初接納他們的滕國國君,也因把糧食、財貨放倉庫而不分給百姓被許行當作不賢的樣本。如此一來,更被權貴所嫌惡,在諸多學派中混得最為落魄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楊華卻不管這些,雖然許行現在比自己還落魄,不過到底是個“子”啊,能成一家學派之人,哪一個會是簡單的。所以他的態度也愈加恭敬起來,不僅親自陪同許行參觀了整個水壩,一一講解各個設施的用途,就連建築過程和方法也毫不藏私。

  在得知農家弟子已經數日沒怎麽進食後,更是吩咐弟弟回家準備幾十人的飯食。他家的存糧也折騰得不多了,幸好今日各村的村民都送來了一些食物,聚少成多之下,還是足夠楊華宴請農家了。只是這樣來,恐怕泰山就要空歡喜一場,臉色不好看了。

  “如此坡地亦可成良田矣!”參觀完水壩和其附屬溝渠後,許行極是感慨。當世雖然有許多水利設施,但限於技術和材料,一般都是以引水為主。比如鼎鼎大名的鄭國渠,雖然在當時灌溉了關中數百裡的土地,為秦國一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其後的歲月裡,隨著河床不斷下切,原來的引水渠漸漸高出水面,需要不斷抬高渠首才能繼續引水。即使歷代都在不斷修補,但引水量和灌溉面積的減小卻無可阻止。

  這個水壩雖小,但卻建在極高之處,又集蓄水、防洪為一體,只要溝渠一通,水流順勢而下,兩岸的坡地全部都可以得到澆灌。由於水壩的水位可以長期保持固定,水渠即使經過千百年的衝刷下切,卻並不影響其引水的功能。相比於一般的引水工程,更加穩定且便於維護。許行是農業的好手,此中的玄機自然是一想即通。

  楊華點頭表示附和,心裡卻在想:這水壩何止灌溉一種功能,再給我一段時間,將其功能全部發揮出來,那才不負這三個月來的辛勞。

  聊了一會兒之後,楊華便領著許行等人回到村裡。果然不出他所料,一臉陰沉的泰山站在門口,瞪大著眼睛直盯著楊華。楊華還沒來得及出言勸慰,高石子已經一把拉著泰山進屋去了。經過這段時間相處,楊華的種種行為深合墨家“兼相愛,交相利”的思想,高石子已經對楊華極是信任,知道他不會憑白無故地做任何決定,宴請農家自然有其打算。

  因為有著兩個大匠師坐鎮,再加上大建設這段時間充足的勞力,楊華家的院子已經整修一新,容納許行和他的三十幾名弟子倒還綽綽有余。兩大罐熱氣騰騰的粟米粥已經擺放在院子正中,林與前來串門的槽、連正一碗一碗的盛著粥。

  除燒製水泥和煉鐵,在幾個陶匠的主動請纓下,這段時間也燒製了不少陶器,幾乎每戶村民的餐具都更換一新。要是換在以前,只怕是要借遍全村,才能收集到足以招待農家的陶碗,更不要說能一下子煮出足夠二十人份食物的陶鍋了。

  事實上,經過這段時間的大建設,在楊華的精細分工和資源整合下,各種滿足生活所需的作坊都已經初見雛形,只要保持這樣繼續運行下去,幾個村子完全可以自給自足地過上遠勝於前的生活,要達成楊華的溫飽目標已經不成問題。

  見楊華如此熱情,許行卻也沒有過多客套,安排好弟子有序地領取食物,直到最後一名弟子之後才輪到他自己。雖然俱已饑腸轆轆,但先領到食物的弟子並沒有開始進食,只是默默地端著碗圍坐於地。一直等許行坐下之後,眾人開始齊聲吟誦:“天賜神農兮,鏟草興鋤。親嘗百草兮,治民傷患。耒耜耕種兮,五谷養民。”

  吟誦完畢,眾人才開始靜靜地進食,楊華卻在旁邊看呆了。在他那個時代,宗教不僅沒有消亡,反而更加興旺,各種各樣的餐前禱告他也有所耳聞。他怎麽也想不到,居然能見到農家版的餐前禱告,實在令人感到新奇。以農家的境遇,連許行的著作都沒辦法保留下來,這些生活日常就更不可能傳諸於史了。

  喝完一碗粥後,許行走到楊華身前,長揖一禮:“無功不受祿,農家先受教導之恩,後得一粥之寵,請容報之。”

  “許子言重,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舉手之勞,何言恩寵。”楊華心中頗有些得意,面上卻極是自謙。他此番熱情接待農家,當然不僅僅是為了“追星”,確實也有心底裡的一番盤算。

  農為民之本,奈何他對於農業所知實在太少。在他那個時代,除了少數人的興趣之外,農業種植幾乎都交給了人工智能。動輒上萬頃的農場,一個人便可以輕松完成從播種到收獲的全部工作,只要在智能電腦上設置好參數,作物生長的每一個環節都會得到精心照料。

  這樣的模式他現在連想也不敢想,要想解決他滿足溫飽的任務,目前只能老老實實從土地上打主意。高石子和泰山雖是巧匠,但對於種地比他實在也好不了多少。而村子裡的村民們,嚴格說來其實也並非農民,都有著各自傳承的家學,種地只不過是被逼無奈之舉。所以這一群精通種地的好手出現在自己面前時,楊華完全為這從天而降的幸福欣喜萬分。

  各國嫌惡農家,只不過是因為其政治主張,自己卻完全沒有這方面的顧慮。況且村子裡每家都有上百畝的土地,只不過大多都是坡地,勞力不足的情況下完全沒辦法耕種。但現在卻不同了,如果把坡地變成良田,養活全村加上幾十農家弟子完全綽綽有余。反正農家也無處可去,將他們留下來,無疑是一個雙贏的選擇。

  再度表示感謝之後,許行向楊華獻上了堆肥和梯田兩重大禮。早在夏商之時,人們已經發現在草木腐爛的地方,作物長得格外的好,開始了製作肥料的初步探索,並且開始使用綠肥和糞肥。不過由於不得其法,所以並沒進一步的發展,再加上廣種薄收,普通農夫哪有精力去研究這些。

  孟子曾說耕者之所獲,一夫百畝,百畝之糞,上農夫食九人。也就是說,一個農夫耕種一百畝土地,全部都施肥,即使是最上等的農夫,所收獲的糧食也只能供養九個人。由此可見,當時的農業生產力是何等低下。像楊華這樣的王城小吏,每家雖然都分到了上百畝甚至更多土地,但適合耕種的也不過一二十畝,所以眾人的生活才會過得如此之艱辛。

  農家卻在這個基礎上展開了探索,獲取了簡單地製作肥料的技術,其實也就是讓肥料充分發酵,使得農作物能更好的吸收其中的養份,比起直接將糞便、綠料拋灑在地裡,完全就不在一個檔次,這也是他們耕種的效果遠勝他人的秘訣。只不過這一重大革新,因為農家倍受冷落,所以並沒能在當時流傳開來,更不用說傳承下去並不斷革新改進了。

  至於梯田,其實一直存於許行的構思之中。因為他的經歷坎坷,除了在滕國那段日子,那些適合耕作的平地根本輪不到他去打主意。因此,他便開始琢磨著如何改造那些難以耕種的坡地,直到見識到楊華那座可以蓄水的水壩之後,才最終思慮成熟。

  雖然梯田的出現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史前時代,不過由於其對排灌系統的高度依賴,並沒有成規模的出現。一直到秦漢時期,移居南方的人們才開始在多山之地大量開辟梯田,這還是得益於南方多雨的氣候。相比與平地,梯田並不具備任何優勢,反而需要更多的人力。不過對於楊華他們這樣坡多地少的人來說,卻是極為有效的解決方案。

  楊華對於這些並沒有什麽了解, 只要許行所說,他便一律讚賞。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這是科學聯盟裡通行的規則。就如之前的大建設中一樣,很多時候他隻負責大層面的設計,具體的細節更多的交給各自擅長的人去處理。如果事事都需要他來考量,哪裡能取得現在這樣的成果。

  一方需要找個落腳點休養生息,一方希望得到對方的人力和技術,楊華和許行相談甚歡。很快便達成了一致,農家弟子先暫住在水壩附近的大屋裡,由楊華去說服擁有左岸坡地的村民,將整個左岸交給農家耕種。而農家則負責指導村民耕種,並協助完成右岸梯田的建設。

  至於楊華最為擔心的食物問題,許行則表示,他們完全不需要村民的糧食,在收獲之前,憑著對野外植物的豐富認知,他們完全可以在荒野和山林中獲取足夠的食物。

  商定完畢之後,楊華親自將農家弟子送到安置之處。這些房屋本來是楊華用作日後的倉庫和工房之用,修得不僅寬敞明亮、通風透氣,而且高大堅固,讓已經顛沛流離數年的農家子弟大為感動。若不是天色已晚,只怕他們要立即開始自己的建設大計了。

  饒是如此,許行也坐不住了,安頓好一眾弟子之後,便帶著兩人前去勘測地形,為明日的行動早作準備。其他人則放下背囊,取出一個個長短不一的物件,組裝成各種各樣的農具,仔細地整理打磨起來。

  居然在流離的生活中發明了可以組裝拆卸的農具,楊華著實有些佩服這些古人的智慧了。詢問交流了好一會兒,他才心滿意足地在暮色中踏上了回家之途。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