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天下》第606章 韋張之爭
第六百零六章 韋張之爭

 次日一早,位於中書省的政事堂內,便不斷有官員前來,這是左相張筠和中書侍郎裴旻發出了聯名帖子,請政事堂的所有成員、樞密處的所有成員,以及從三品以上的官員都來政事堂協商大事。

 張筠是一個一個請,官員們也是一個一個來,政事堂的會議大廳裡已經有七八名官員到了。

 今天張筠是勢在必得,昨晚他找了裴旻,得到了他的支持,隨即又找到了崔平,雙方心領神會。

 時間非常緊張,使張筠有一種力不從心之感,如果再晚一天,他就能從容爭取更多的人支持他了,但張筠也知道,他爭取,韋滔也在爭取,早一天晚一天其實並沒有區別,關鍵是要找到核心人物。

 一大早,張筠在大街上堵住了工部尚書張鎬,張筠進行了試探,提出了結盟的可能,但張鎬卻一口回絕了。

 “大唐群臣當精誠團結,共赴國難,此時各有心思,爭謀權勢,非朝廷之福也!望相國三思。”

 雖然張鎬拒絕了張筠的結盟之情,但他卻同意盡快結束裴遵慶遇刺之爭,支持張筠召開會議,平息朝綱的混亂局面,其實這就是張筠所想要的,和張鎬結盟,他沒有那個奢望,他們根本不存在結盟的基礎,他要的就是張鎬支持他來主導今天的政事堂會議。

 張鎬已經就位了,正在和身旁的刑部侍郎崔寧低聲交談著什麽。

 張筠的目光目光又落在門口,他眼睛忽然一亮,只見戶部侍郎兼度支使劉晏從側門走進了大廳,劉晏是樞密處成員,號稱財神,掌控著大唐國庫的財政收支,他是安西派系,是李慶安的心腹之一,誰都不會懷疑,劉晏將遲早拜相,雖然劉晏權力極大,後台也硬,但他為人卻很低調,從不會逾越本職,也不會得罪人,在朝廷中人緣很好。

 劉晏剛進門,張筠便迎了上來,“劉侍郎來了,百忙之中把侍郎請來,張筠慚愧,先向侍郎告罪!”

 昨晚從裴旻府出來後,張筠又去了劉晏府,但時間太晚,劉晏身體不適,已經睡了,他沒有能見到。

 劉晏是張筠一定要拉攏的人,或者說,他一定要得到劉晏的支持,劉晏是安西系骨乾,是李慶安最看重的心腹之一,如果他能支持自己,這就會給人一種暗示,李慶安支持他張筠。

 張筠不能裸告訴眾人,李慶安讓我兒子給我送來密信,這種話他不能說,他根本就不能提是李慶安讓他主導政務,但他又必須要別人知道李慶安支持他,所以劉晏對他的支持,就是對眾人的一種旁敲側擊。

 劉晏有點感冒,頭昏昏沉沉,他本不想來,但昨晚張筠昨晚來拜訪他,他沒有會見人家,現在張筠又給他下了帖子,再不來就有點不給別人面子了,他隻得拖著病體而來。

 他指了指額頭,苦笑一聲回禮道:“昨晚身體感恙,頭很痛,昨晚早早睡了,讓相國白跑一趟,真是失禮。”

 “哎!是我失禮,劉侍郎生病中,還被我拉來,怎麽樣,身體能否撐得住?不行就回去,我府上有個良醫,我讓他給侍郎瞧瞧。”

 “多謝張相國,還行,能撐得住,開完會再回去吧!不知今天要商議何事?”

 張筠向兩邊看看,見有人,便將劉晏拉到旁邊的休息室,低聲道:“趙王殿下已經回來了,劉侍郎知道嗎?”

 劉晏愣住了,他不知道,“趙王殿下是幾時回來的?”

 “昨天晚上剛到,現在駐軍灞橋,讓犬子給我帶來口信。”

 “哦?”劉晏有些疑慮,李慶安怎麽會找到張筠,便問道:“殿下可是為裴相之事歸來?”

 “正是!”

 張筠歎了口氣道:“趙王殿下很擔心朝廷局勢不穩,影響到前線的戰役,請我無論如何要盡快平息局勢,所以今天我召集大家開會,就是為了此事。”

 “原來如此!”

 劉晏點點頭,他明白張筠找他是什麽意思了,他就是想獲得自己的支持,不過既然李慶安找了他,於情於理他都該支持。

 劉晏沉吟一下,便問道:“不知張相國怎樣處置裴相之事。”

 張筠微微一笑道:“趙王殿下的意思是維持朝政穩定,也就是說,這凶手不能是朝廷內部,劉侍郎明白我的意思嗎?”

 “張相國是指南還是北?”

 “南!”

 “我明白了,我一定支持張相國。”

 劉晏拱拱手,便轉身去了。

 ......

 張筠笑呵呵從休息室出來,他掃了一圈會議堂,已經來了六成官員,但還有幾個重臣未到,韋滔、王縉、盧奐三人都沒有到,

 “張相國!”

 一名官員跑來問道:“張相國,要先開始嗎?”

 “再等一等!”

 張筠目光一瞥,他看到了坐在一旁,沉默不語的顏真卿,他便慢慢走上前,沉痛道:“顏使君,顏太守之事我已知曉,請節哀!”

 顏真卿是今天上午才知道族兄顏杲卿遇害的消息,他倍感悲痛,他們兄弟二人同在河北為官,情誼深厚,而且顏杲卿為人寬厚,善待民眾,深得名望,他被賊軍殘害,對顏氏宗族也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張筠的關心使顏真卿不由有些感動,他連忙起身道:“多謝相國關心,卑職沒有事。”

 顏真卿官任吏部侍郎,也是一個位高權重之臣,他是樞密處五臣之一,被李慶安極為看重,按照張筠拉攏一批,對立一批的策略,顏真卿無疑是他要拉攏之人。

 張筠沉吟一下便道:“趙王殿下提議追封程千裡將軍,但我以為,顏太守忠義為國、堅貞不屈,還有袁覆謙長史、賈深縣令、蔣孝通司馬等等,這些河北義士皆為保衛大唐,護佑河北黎民而亡,我已經在草擬追嘉之令,只要政事堂通過,就將頒發全國,讓天下人知道顏太守的義舉,讓壯士安息。”

 顏真卿默默點了點頭,“多謝張相國有心。”

 張筠微微一笑,拍了拍他的肩膀,向前台走去,韋滔和王縉已經進來了,盧奐也在後面,看得出他們三人剛剛碰過頭。

 張筠冷笑了一聲,看來韋滔真要和他爭奪主導之權了。

 ......

 和張筠積極拉攏重臣一樣,韋滔從昨晚到現在一直也在爭取朝臣的支持,他的觀念和張筠相反,他堅持要對裴遵慶遇刺案調查到底,一定要查出真相,要嚴懲凶手,給裴遵慶一個交代,同時也要防止下次政治恐怖事件發生。

 他的觀點非常鮮明,如果這次不了了之,那麽政治刺殺必然會有下次,遲早會泛濫起來。

 韋滔不僅觀念和張筠相反,他走的路線也和張筠完全不同,張筠走的是高層路線,幾乎爭取到了所有樞密處的支持,而韋滔走的路線則是中下層路線,爭取中低級官員的支持。

 應該說韋滔的觀點還是很有市場,尤其是中下層官員,都希望能查清刺殺案真相,他們更多是從一種維護正義的角度考慮,他們不會考慮大局穩定,這不是他們所考慮的范圍。

 所以韋滔的支持大多來自五品以下的中下層官員,他從昨晚忙碌到現在,剛剛完成了一份兩百名中下層朝臣的支持簽名書。

 厚厚一疊,就擺在他的面前,而且韋滔還得到一個意外收獲,一早,政事堂成員、裴黨骨乾、門下侍郎盧奐主動找到了他,支持他查清刺殺案的主張。

 盧奐和裴遵慶是世交,是少數幾個尊重裴遵慶的大臣之一,裴遵慶被刺殺後,盧奐三次上書政事堂,呼籲由刑部、大理寺、禦史台成立聯合調查司,徹底查清刺殺案真相,但他所希望的聯合調查司沒有能成立,也無法成立,所有的證據和證人都被李慶安的內衛拿走,他們就無從調查。

 盡管如此,盧奐依然不肯放棄,恰逢此時韋滔打出徹查真相的旗幟,和他不謀而合,他又反感張筠的不了了之,他和韋滔便自然走到了一起。

 盧奐的投靠讓韋滔既意外又驚喜,政事堂只剩六人,加上王縉,他這邊就有三人了,和張筠一半對一半,再加上他有中低層官員的支持,韋滔心中充滿了自信,昂首挺胸地走進了會場。

 就這樣,一次以裴遵慶刺殺案為噱頭的主導權爭奪戰,在一種倉促和不安的氣氛中悄悄拉開了序幕。

 “當!”右上角的鍾聲敲響了,聲音清脆,使全場安靜下來,主持會議的是中書侍郎裴旻,中書令裴遵慶之死,便是裴旻暫時成了中書之首,暫時掌管中書省的日常事務。

 這次政事堂的臨時會議也將由他主持,他見全場安靜下來,便起身道:“除太常卿張介然病休、衛尉寺卿王承業去河東不能參會外,所有從三品以上的官員都到齊了,今天是應左相國臨時之請,舉行這次非正式會議.....”

 他話沒有說話便停住了,門口一名侍衛向他做手勢,很快,一聲高喝傳來:“太后駕到!”

 政事堂會議大廳中的所有官員都站起來了,每個人的臉上都露出驚訝之色,政事堂會議,太后從來不會參加,她今天怎麽來了?

 連兩個主角張筠和韋滔的臉都不約而同地流露出一絲不安,太后的到來必然會對今天的會議帶來變局,而太后的態度他們倆誰都不知道。

 一群侍衛走進來,大唐帝國的皇太后沈珍珠在十幾名宮娥宦官的簇擁下走進了政事堂會議大廳。

 “臣等參見太后,祝太后千歲千歲千千歲!”

 沈珍珠的氣色容光煥發,就仿佛被一場春雨剛剛濕潤過的土地,充滿了生機勃勃,她微微擺手笑道:“眾位愛卿平身,哀家只是來旁聽,裴愛卿,你請繼續。”

 裴旻前天才覲見過沈太后,那時她臉色憔悴,病態懨懨,怎麽今天就忽然變得神采飛揚,就像換了個人似的?他妻子還說太后可憐,可見她現在的模樣,沒有一絲可憐的樣子。

 裴旻連忙躬身道:“請太后上前排就坐!”

 “哀家就坐後面吧!”

 幾名宦官連忙將一隻軟椅靠牆放好了,沈珍珠坐了下來,她不喜歡坐在大臣們對面,被眾目睽睽觀察。

 太后坐在後面有點不符合禮製,但裴旻也沒辦法,隻得又敲了一聲鍾,“大家請坐吧!”

 眾人慢慢坐了下來,沈珍珠有些走神,她的臉忽然紅了,不知在想什麽事,貝齒不由自主地輕輕地咬了一下嘴唇.....

 會議在繼續,裴旻接著道:“眾所周知,裴相國在五天前遇刺身亡,激起了滿朝文武的聲討,現在時間已經過去了五天,這樁案子依然沒有頭緒,無從查起,但它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正常的朝政運轉,人心惶惶,彼此猜疑,未處理的卷宗堆積如山,更重要是,它影響到了前線將士對安祿山的作戰,本該三天前就發出的糧草至今在倉庫,本該前天運往軍營犒勞將士的羊酒,也沒有發送,所以基於現在的形勢,左相國提議召開的這次臨時會議,希望能盡快裴相國遇刺一案對朝廷的影響。”

 裴旻說得愈多,韋滔就愈加不滿了,裴旻只是一個會議主持人,他的本職只是召開會議,安排發言,其他關於會議的實質內容,和他毫無關系,但現在,他卻說得太多一點,已經開始把在座的官員向張筠那邊引導了,如果裴旻只是一個中書侍郎也就罷了,可他是前任右相,被罷免不到一年,在百官中依然享有威望,裴遵慶的貪權使百官們更加懷念他、尊重他,希望他能重返右相之位。

 就是這麽一個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人,他的話無疑會大大加強張筠的分量,韋滔有些後悔,他昨晚應該去拜訪一下裴旻,裴旻是很講原則的人,一是一,二是二,以他的本心不會讚同張筠的穩定論,況且裴遵慶再怎麽也是他叔父,如果自己昨晚能說服裴旻,那現在裴旻應該就在說不明真相、難以服眾的話了。

 懊悔已經沒有用了,韋滔的心中便反向生出一種惱怒,一種自己得不到,而被別人奪走的惱怒。

 他立刻拉長了聲音道:“裴侍郎,話不是像你這樣說。”

 他把語氣重重放在‘裴侍郎’三個字上,就是提醒他別忘了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該做什麽?

 韋滔站了起來,對眾人道:“我並不是很讚同裴侍郎的說法,我以為朝廷混亂並不是因為裴相國被刺殺而引起,而是刺殺案發生後朝廷沒有采取相應措施,比如成立調查司來查案,都沒有,就這樣不作為,才使百官人心惶惶,心思散亂,以至於嚴重影響了朝廷運轉,所以我今天提議,立即由刑部、大理寺、禦史台成立大三司聯合調查司,徹底查清裴相國遇刺的真相,給裴相國家人一個交代,給百官一個交代,給天下人一個交代,這樣,朝綱必能安定下來。”

 說完,他刷地展開了簽名大紙,高聲道:“這就是兩百名官員的心聲,這只是我一個上午征集得到,還有很多人我沒有問,我相信大多數官員都有此心聲,難道在座諸位願意這次刺殺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嗎?”

 韋滔說完,下面一片竊竊私語聲,盧奐也起身道:“韋尚書所言,是我的心聲,我堅決支持查清此案,嚴懲凶手,杜絕這種刺殺再發生!”

 韋滔先聲奪人,會議風向一下子轉了向,或許是韋滔剛才語氣中帶著一種指責,裴旻默然了,如果從他從前的本心,他也是堅決支持韋滔的觀點,徹底查清此案,他不喜歡含含糊糊應付過去,但昨晚張筠找到他時,明確指出,結束爭執,恢復朝政,這是李慶安的意思,他張筠不過是在執行李慶安的旨令。

 經過一次摔倒後的痛苦,裴旻漸漸地開始在政治上成熟了,他骨子裡的那種書生意氣已經被消磨掉了很多, 他開始變得更加務實,他看透了韋滔的虛偽和不現實。

 韋滔觀點看似很有說服力,但實際上一點也不現實,口口聲聲徹底查清案子,組成大三司會審,可怎麽查,查得清嗎?所有的人證物證都在內衛手中,內衛自己也在查,他們若不配合,所謂大三司會審就形同虛設,永遠不會有結案的一天,更可怕的是,如果這個案子不結,官員們就會永遠生活在一種不安之中,這才是對朝政運轉的巨大影響,他韋滔不會不知道,他不過是自己想做右相罷了。

 裴旻憤然了,虛偽之極,還威脅自己,相比之下,張筠想穩定朝局之舉,要比韋滔更加務實。

 他剛要再說,坐在次排的劉晏卻站起身,甕聲甕氣道:“既然這次會議是張相國提議召開的,讓我們聽聽張相國的意見吧!”

 會議場上一下子安靜下來,人人都看出來了,財神爺劉晏是在幫張筠說話,劉晏是李慶安從安西帶來的心腹,那麽劉晏的態度,是不是多少隱含一點李慶安的意思呢?

 這關系到每個人的站位問題,關系到每個人的仕途。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