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天下》第437章 軟硬兼施
兩天后,大唐皇帝李豫的靈樞送回了長安,數十萬長安民眾夾道淚迎,朱雀大街上慟哭聲響成一片,太上皇李亨赤腳披發,伏在在兒子的棺接上嚎啕大哭,目睹白發人送黑發人,無數的長安人為之心酸落淚。

長安朱雀門前”一千余名朝廷官員和太子李適長久地跪在靈樞前,低聲飲泣著,整個長安都沉浸在悲痛之中。

由於天氣炎熱,李豫的棺特便暫存於興善寺地宮,用巨大的冰塊來進行保護,待新皇即位後正式安葬。

隨著李豫靈柩回京,空虛的皇位便更加引人矚目,自大唐開國以來,皇位連續兩天空虛,大唐無主,這還是第一回,盡管太子李適就在東宮,但第四百三十七章軟硬兼施他卻難以登基”原因很簡單,沒有人願意出頭來擁戴他登基,再具體一點,沒有強有力的人物願意出頭。

這次李豫靈樞回來,他隨行的官員一個都沒有能回來,包括他的侍衛,全部被關押在謂南皇莊內,和李豫比較親近一點的官員,比如戶部尚書裴顯等等官員,他們的府門前都有南軍把守,等於是將他們軟禁在了府中。

這時,朝廷中有一種說法開始流傳開來,由王拱牽頭,強烈主張太上皇李亨即位,理由是太子年少,不足處理國事,可以效仿先帝,立皇太孫,雖然李適登基無人支持,但王拱的這份奏折卻得到了近百名五品以上的官員支持,包括楊國忠、陳希烈、令狐飛等在野重量級人物支持,也得到了包括了渣關大帥王思禮、金吾衛大將軍孟雲以及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在內軍方人物支持。

一時間,要求李亨登基的呼聲大作,盡管很多中低層官員都微有意見,但在王拱等人的強烈呼籲面前,他們的意見不值一提甚至連宗室也保持了沉默,或許他們覺得李亨為人謹慎,第四百三十七章軟硬兼施應該不像他兒子那樣激進,可以將李唐江山托付給他。

在一波又一波要求李亨登基的呼籲中,李亨在傍晚時分終於做出了表態他德不足以服眾,才能也有欠缺,希望大臣們慎重考慮,選出最好的帝位繼承人。

李亨表態不接受皇位這是可以理解的,一般而言,都要拒絕三次,這是慣例,以表示自己的謙讓大多是上午三次表態拒絕,下牛便會在大臣的強烈反對下,勉強答應登基。

但李亨的第一次表態所選的時機卻似乎有些失策,他是在黃昏時分表態不接受登基,這樣,就需要過一夜,這一夜如果長了,夢就會變多。

天色已近黃昏在務本坊內的小河邊,幾個垂釣的老者依舊穩坐釣台,等著最後一杆魚上鉤,張筠坐在橋下的一塊大石上,如老僧入定從外表看,他和旁邊幾個渣翁並沒有半點區別,穿一件灰布長袍頭戴鬥笠,將臉龐遮住了大半,數月垂釣,他的皮膚也由白暫曬成了黝黑。
但他那種淡定從容的氣質卻是其他濤翁無法相比。

水面上的浮漂動了動,有魚上鉤了,張筠卻一動不動,他深知釣魚之理這釣魚就和官場一樣,會不斷有人來試探只要耐住性子等待,最終會有人先耐不住跳出來。

這幾天的皇位之爭不就是這樣嗎?各方面前在試探、在等待最終由王拱跳出來,大聲嚷著支持李亨登基,但張筠卻知道,不管王拱怎麽叫,不管楊國忠上書怎麽激烈,季亨都不敢輕易登這個皇位。

因為還有人保持著沉默,李慶安、郭子儀,尤其是李慶安,他身為大唐右相,百官之首,除非李慶安在安西,可他現在就在關中,他的大軍離長安只有二十裡,引刀不發”連他都沒有表態,李亨自然不敢登基,這就是李亨在傍晚才第一次宣布不接受登基的真正原因,他要留一點時間上的余地,和李慶安進行談判。

張筠的臉上露出冷冷的笑容,真正的高明者是在最後一刻才會露出真容,把心急者先看透了,再拿出自己的東西,李慶安無疑是高明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