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好萊塢傳奇導演》第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過時的《丁丁》
12月24號,新的周一。

對於上個周末21號-23號的影市發生的事而言,依舊是有人歡喜有人愁。

漫威喜的是《銀河護衛隊》以4219萬票房取得連冠,並以整體跌幅不到百分之51的下滑曲線在4088家影院裡,單館入收10320美金,且周日對比周六以及周六對比周五的平均環比跌幅驚人的維持在了百分之14(說明觀眾買氣比較穩定)。

所以第二個周末過後,《銀河護衛隊》的北美票房累計來到了1.765億,全球入帳4.37億;

華納喜的是,周榜排在第二位的還是《大偵探福爾摩斯2》,收下了1747萬的周末票房,它的上映影院沒變,依然是3703家,一周下來接近55%的總上座率也讓電影圈屢屢投去關注,總之它對於自身市場受眾延續的也頗為穩定;

阿湯哥也很喜,《碟中諜4》不減反增,控制開畫院線,以口碑、饑餓營銷的策略實施的很成功,在拿到1325萬後,因為開畫規模的問題,曲線比《銀河護衛隊》還要平滑,後勢十足的同時民眾對他的好感度節節拔高,不再像2年前被黑得那麽慘;

可上述的人對影市成績都能接受,那愁的是誰呢?

愁的自然是斯皮爾伯格、彼得-傑克遜以及承銷這兩位聯手製作《丁丁歷險記》的發行商派拉蒙。

這片口碑還行,但就是沒人看,3d+動捕cg的製作模式在好萊塢就沒成功過,前有《貝奧武夫》,後有經典長篇漫畫翻拍《丁丁》。

雖然卡梅隆在拍完《阿凡達》上映席卷時在某個采訪裡說過他對裡面為什麽要用真人代替一部分渲染工作反而加大了工作量的行為做過注解,說角色cg需要靈魂。

這句話好像也是對當年《最終幻想》的慘敗,觀眾評價代入不適有一定的見解可能,畢竟在恐怖谷效應的心理驅動下,大部分人看到模仿逼真的影視作品總感覺怪怪的,知道它是“人”,但也不是人,硌得慌。

但問題是,運用了這麽多、這麽燒錢的前沿拍攝技術搞出來的產物《丁丁》,它確實讓“角色”更活靈活現,但卻忽略了動畫片不需要太強的真實感。

《阿凡達》終究是未來科幻,《丁丁》的爭取受眾卻是應該瞄準兒童、少年市場,走的是類似迪斯尼那樣的合家歡類型。

但偏偏《丁丁》上映後,小孩子們不喜歡《丁丁》。

非要說的話,他們可以對皮克斯那種一板一眼的建模渲染打造的3d動畫熱愛不已,卻對同樣製作精良非常燒錢且擁有比較廣闊的閱讀基礎的《丁丁》喜歡不起來,也足以看出有多大的差距。

當然,據一部分媒體報道,一開始,斯皮爾伯格是想把電影拍攝成一部真人電影來著,他向彼得-傑克遜尋求技術支持,希望他的維塔數碼能幫忙製作一隻逼真的白雪。

可陰差陽錯的,傑克遜本人恰好又是丁丁的粉絲,他說服斯皮爾伯格,漫畫片就應該用動畫的方式搬上銀幕。

後來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兩個人一拍即合,斯皮爾伯格也接納了他的建議,引入傑克遜當本作的製片。

於是等到斯皮爾伯格用了32天的時間就把相應的攝製部分完成,而彼得-傑克遜卻因為忙著《霍比特人》,只是在開機的第一天出現在了片場,隨後就沒來過,只是偶爾用會議軟件通過遠程聊天了解影片的進程。

直到這部本該讓人“震驚”,兩個頂級大導合作,結果化學反應不怎麽好倒也是變相的震驚了好萊塢。

怎麽說呢,

它讓很多人都跌碎了眼鏡,都不能說影片發揮失常,因為它評分和專業水準都在,審美這一塊拿捏的死死的,完全不是爛片,但它卻得到了爛片一般差勁的成績反饋。《丁丁》自23日公映,很輕松的在院線那部拿到了3087家影院的放映規模,畢竟院線老板們哪知道彼得-傑克遜+斯皮爾伯格的組合都能輸,可事實就是影片首日只收到了230萬的票房。

從第一天上映,到第一個周末結束,每天的票房百分比都沒有增加多少,這簡直就是未老先衰、命不久矣的勢頭,毫無疑問……它成了這個年尾圈內最大的一個失敗案例。

派拉蒙呆住、北美院線聯盟也有點不知所措,就連第三次跟彼得-傑克遜合作的動捕一哥安迪-瑟金斯也有點懵,毫不掩飾在記者面前的懵逼樣——

《丁丁》1.3億的製作經費,絕對不低於5000萬的宣傳成本,可以說派拉蒙給得待遇並不低,也很看好這部作品的市場前景,但首周末不到970萬的票房,平均每家電影院只收到了3132美金。

3d廳票價8.9美金,也就是說這三天下來,每家電影院只有350多名觀眾去看了這部電影,按排片三場計算,每場不到38位的選擇實在是對不起這等卡司和宣發規模。

如果是級片,這數據非常優秀,但放到a類動畫大作上,就是非常拉跨。

為什麽?

《洛杉磯時報》是這麽點評的:“《丁丁歷險記》顯然是一個失敗的嘗試。

盡管是斯皮爾伯格的作品,但是在這部動畫上映之初,我其實並不是非常的看好。因為之前有幾部類似的動畫都遭遇了不同的失敗。

第一部是2001年的《最終幻想:靈魂深處》,投資1.37億美金的電影,最後票房只有3200萬。關於賠本的原因眾所紛紜,我認為,除了缺乏一個吸引人的劇情主線之外,還有一點就是當時人們對cg真人電影的接納度不夠;

到了2007年,預算1.5億的《貝奧武夫》上映,北美票房為8200萬美金,全球總票房1億九千多萬,也是賠了,但第一個實施了利用真人建模動畫角色的路子,讓觀眾初步了解了這樣的方向。

《貝》其實本事故事也算熱血、精彩,但是仍然沒有讓人感到拍手叫好的地步;

再就是2009年末、10年上半年《阿凡達》的熱映,一舉推廣了3d電影的概念,它對於以後3d電影的普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本身它的噱頭可不是cg動捕,那只是其中加分的一項。

那對於我來說,看完《丁丁》,3d效果還是讚的,比大部分偽3d片感官更舒適,並不刻意,而且故事也講得順暢,能看得出製作團隊的用心。

比如丁丁的材質比一般的三維動畫要做的精細,觀影過程中你甚至可以看到角色的頭髮絲和皮膚的小雀斑。

甚至說對那些喜歡英倫范和複古風的影迷,在這部電影中會體驗到操著歐洲口音英語的丁丁對抗拿著老式機關槍的歹徒。

但也僅限於此了,它終究給不了眼前一亮的感覺。

所以很遺憾的是,《丁丁》的存在還是證明了用動捕的方式填充動畫cg是一種錯誤的思路,特別是當它定位兒童、青少年市場,但這兩個年齡段的觀眾卻對此毫無興趣的時候。”

相比紙媒的委婉,網絡上的一些影評自媒體可就犀利多了,尤其是某位大v帶著刺的發聲——只能說:斯皮爾伯格的那套東西有些過時了。

“看《丁丁歷險記》給我一種很別扭的觀影感受:說還原吧,丁丁的翹發造型、小狗白雪、阿道克船長的船長服、杜邦兄弟的拐杖禮帽都跟原著別無二致。

只不過,從2d的平面簡筆漫畫,翻新至形象更為細膩逼真的3d動作捕捉動畫,怎麽看都跟童年的記憶掛不上勾,一入眼,心裡就覺得不對味。

當然,本片有斯皮爾伯格和彼得-傑克遜兩位好萊塢頂級商業導演坐鎮,節奏感是一如既往的好。

尋寶解謎懸念迭起,各種追逐冒險打鬥的場面更是連番上演,但就是讓人感覺習以為常、波瀾不驚、不夠引人,我前面的一位觀眾甚至看睡著了,且回味一下,總感覺它是《奪寶奇兵》的動畫版,忍不住就想說一句過時了。

說過時,可並非是想借此嘩眾取眾。

而是真的細看斯皮爾伯格近些年商業片的風格與時代審美的差距做出某種個人化的判斷。

仔細想想,近些年由他執導的《逍遙法外》、《奪寶奇兵4》、《丁丁歷險記》這幾部手法偏常規、商業意味濃的影片中。

嗯,《人工智能》、《幸福終點站》、《少數派報告》、《慕尼黑慘案》這幾部體現出較強個人藝術風格的影片則不在討論的范疇之內。

換句話說,當斯皮爾伯格在影片中展現藝術個性的時候,他依然是好萊塢當之無愧的頂級電影大師。

但當他以常規的商業套路拍一部票房意圖明顯的大片之時,很明顯能看出商業手法已經明顯落後於更為犀利與前衛的萊曼-拉斯特、克裡斯托弗-諾蘭、邁克爾-貝、扎克-施奈德、吉爾莫-德爾-托羅等人。

非要舉例的話,看看《壞家夥》、《第九區》;看看《黑暗騎士》、《盜夢空間》;看看《變形金剛》、《絕世天劫》;看看《環太平洋》、《哥斯拉》,哪一部不比上述電影在矛盾和商業把控上更好,觀眾更買帳。

市場是騙不了人的,我總感覺斯皮爾伯格導演還是在用他那一套大眾化、最平和輕松的方式來娛樂觀眾,但這種老套的手法也許符合全年齡層觀眾定位的需要,但已經無法給觀影經驗豐富的影迷造成足夠刺-激。

再簡單來講,就是高-潮與多巴胺的釋放。

觀眾看《黑暗騎士》會對裡面小醜與韋恩老爺的爭鋒興奮不已;看《第九區》主角變成大蝦操控外星戰甲大開殺戮的時候也會跟著激動;看大黃蜂變身也會很爽;看哥斯拉與穆托大戰,影院呼聲就沒停過。

但上述的幾部電影有這樣情緒釋放的高-潮點嗎?

沒有。

影片的調子從頭到尾過於平和,各種冒險和打鬥都被過流暢的鏡頭以一種欠缺波瀾、無驚無險的方式展現,無論面對何種險境,丁丁和阿道克船長都能情緒穩定地化險為夷。

單說《丁丁歷險記》,裡面的輪船打鬥、飛機迫降、古城追逐、碼頭對決,這些戲碼你讓其他幾位舉例的導演來拍,很難平和吧。

我都能在腦子裡想象諾蘭導演是怎麽用去10幾分鍾的調度,用一場銀行搶劫戲來刻畫小醜這個反角的,但這裡卻沒有一場動作戲會讓我的心提到嗓子眼或者說精神高度集中。

影片就是在這種去緊張化的格調中,用令人眼花繚亂的流暢鏡頭溫和地娛樂著觀眾,搞笑帶著些幽默,但始終提不起勁。

就連邁克爾-貝最喜歡的驚天爆炸,都比這種溫和的路數更能調集觀眾的情緒。

在越發快餐、高壓的社會節奏下,在越發的碎片時間都被利用的大環境下,我們需要一些刺-激,不是嗎?”

此帖一出,迅速吸引了大量流量。

只不過是讚同的少,謾罵的多,但這麽多罵聲裡,大部分只是對斯皮爾伯格的作品有濾鏡,罵了博主之後也並不會給《丁丁歷險記》增加院線上座率,可能是他們本身也覺得過於平淡了些,不會是他們的選擇。

反正,不管怎樣,《丁丁》首周970萬的開畫基本宣告盈利無望了,安排了3087家電影院的聯盟老板們有些小痛心,尤其是簽這種a類大合同,基本簽訂合同上維持現狀至少大半個月是沒跑的。

這也代表著後面這幾周《丁丁》表現再不好,不可能回暖,也得給它排片,一來一去,多少資源和小錢錢被拒之門外了。

當然,有些相對獨立的影院老板更慘,他們簽訂了更長的時間,只能承受更多的排映壓力。

商場就是這樣,人們總要為自己的選擇買單。

回到萊曼這邊。

自那日與紅衫的代表人再會晤後,一些文件和手續的工作都在開展,光雙方都認定合同章程都需要不少的功夫。

已經是年尾了,這還是萊曼為琥珀搞定的第一筆融資,雖然過程被拉得有點拖遝,但總歸是取得了好的結果。

同為掌握太多上層資源的風投基金,有紅衫保駕護航,至少在如何“炒作”價值上,有了自己人。

就好比臉書、奈飛接納了資本開始騰飛一樣, 有些東西沒人帶著就是玩不轉,就好像沒人相信臉書的那些虛擬資產真的非常值錢,非常保值,但耐不住背後的人會講故事,會炒概念,它的市值就該一直漲。

琥珀的“價值”增長慢,關鍵就缺了一個放大筒。

當然,和有所求且冷靜、聰明的風投合作與博弈可能不會特別愉快,但萊曼的目的是離納斯達克更近一些,那就無所謂了。

玩流媒體,自己燒還是太勉強了,何況,影視製作對投入額度的回轉利用效率也不算高,資金積壓的厲害,有時候,萊曼都擔心現金流真出問題,尤其是版權蹭蹭的漲價,不買還真不行。

而在這些事情之外,《丁丁》遇到的那些困難,也只是他和利亞姆等人的一點談資。

事實上,早幾年,很多大廠就知道斯皮爾伯格這個名字已經不是賣座的保障了,他所帶領的核心班底依舊厲害,但產出回報也就那樣,無非是勝在產量穩定,才被各家追逐。

《丁丁》的問題,無非是遇冷的情況比大家想象的還要高,本以為還是能賺點,但沒想到會賠。

“看來真人動捕動畫真的不行啊,孩子們好像也不需要動畫有什麽真實質感。”利亞姆感歎著。

他對圈內有人能去琢磨新的拍攝方向這件事的本身還是非常讚許的,電影需要求變。

“年輕一輩的觀眾越發缺失耐心,這一點,他有些沒想到。”

隨意的說了句,萊曼也沒對這事放在心上,“《權遊》都剪出幾集了,先期的推廣可以開始了。”

“是的,oss。”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