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晉霸春秋》第一百零一章 齊侯高義
  聽完齊桓公的講述,幾國諸侯恍然大悟起來,原來……是這麽回事。果然什麽事情都不能只看表面。

  說實在的,劇情真的很狗血,後母想要殺嫡立子,丈夫愛後妻子不分青紅皂白冤枉嫡子,助紂為虐。標準的宮廷倫理劇,千余年前,帝舜就曾有過類似的遭遇,沒有任何新意可言,諸侯都是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對這種宮廷倫理大戲一點都不陌生,姬鄭不就是這種宮鬥劇的受害者嗎?只不過申生看起來比姬鄭更慘,驪姬也比惠後更加歹毒,惠後至少沒有做出置姬鄭於死地的舉動。

  反正姬鄭聽聞此事之後,感觸挺深的,同聲相和,同氣相求,相同或者類似的經歷總是會在不經意間引起人們的共鳴。

  原本看慣這種宮廷倫理大戲的諸侯們對這種事都是心照不宣,沒辦法,既然生於深宮之中,就要有生於深宮之中的覺悟,休說是這種級別的宮廷倫理大戲,就是更高級別更加歹毒陰暗的宮廷劇他們都見過,真沒什麽大不了的。

  技不如人怪的了誰?

  這個世界終究還是強者為尊的世界,只有那些能夠披荊斬棘,挫敗一切陰謀詭計的強者才有資格享受普通人享受不到的一切。最香醇的美酒,最漂亮的美人,這些都是強者的得勝之後的戰利品。

  就像舜帝那樣,其父瞽叟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所以舜帝最終據有天下,而與舜帝有著類似遭遇的衛太子伋現在連血食供奉都享受不到,這就是愚孝者的下場。

  仁義道德這個東西若是真的管用,就不會出現臣弑君,父誅子,兄弟相殘之類的殺戮。

  別忘了,先王曾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現在還有幾人記得?

  怕是寥寥吧!

  諸侯們嘴上喊著道德仁義,要求自己的子民,要求其他國家的諸侯遵守先王遺教,講究仁,講究禮,講究信,如果做不到,那就是人人得而擊之的無道之國,而自己呢,就只能呵呵了。

  都是標準的雙標狗。

  像齊國這個老大哥當的其實也挺心累的,一方面要盡量滿足這群雙標狗的要求,要展現出仁義,大度的一面,另一方面還提防著這些雙標狗在背後搞事情。

  哪像晉楚爭霸時期,晉楚兩國根本就不慣著這群雙標狗。仁義道德?老子的一雙拳頭上一個寫著仁義,一個寫著道德。

  敢呲個牙,就讓你嘗嘗仁義道德的厲害。

  後來齊桓公死後,楚國侵陵中原,陳穆公發起懷念齊桓公的會盟,竟然得到了一眾諸侯的積極響應。只能說這人呐,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當然這都扯遠了。

  總之,類似申生這種被父親和後母迫害的爛事,正常情況下,大多諸侯連最基本的同情心都欠奉,更別談關注了。你自己做出的選擇怪的了誰?

  不過,現在齊桓公既然把這件事擺在了台面上,那麽稱頌讚美申生,甚至幫助申生那就成了絕對的政治正確。

  仁義道德這個東西在私底下諸侯們可以肆意蹂躪踐踏,但在表面上,大家還是要遵守遊戲規則的,不然,還怎麽統治底層的庶民,還怎麽取信於其他諸侯。

  百姓不親,諸侯不信,那豈不是成了像桀紂一樣的獨夫?

  到諸侯這個高度,這個地位,怕也只有茲甫(宋襄公)依舊死守著仁義道德吧!

  齊桓公把申生的悲慘遭遇敘述一邊,而後悲天憫人的道:“晉逢內亂,

國家不寧,太子申生出居他國,晉民有不安之志,離亂之心,寡人每念於此,心實痛之!”  “詩雲:不吊昊天,亂靡有定。式月斯生,俾民不寧。憂心如酲,誰秉國成?不自為政,卒勞百姓。晉侯畀其政於婦人,以妾為妻,卒危適子,諸公當引以為戒啊!”齊桓公沉重的說道。

  “晉非我同盟之人,我不可以以盟約責之,為申生討亂。且助子功父,助臣攻君,大逆無道,申生恥之,寡人亦恥之!”

  “然申生,孝子也。若使申生為天下後世責之,遁世而隱,是彰寡人及諸公之不德也,示天下何?”

  其他六國諸侯聞言,頓首拜道:“伯主興道德,崇孝義,此皆臣等所不及也,伯主但有所命,臣等敢不奉命?”

  “善!”齊桓公高興道。

  “寡人欲請諸公勘定春秋之正誤,宣明德孝,為後世子孫垂德立法,不使天下至孝之人為人所棄。”

  齊桓公並沒有提太過過分的要求,像出兵討伐晉國什麽的,之前齊桓公抱有一定的幻想,現在,他真是一點類似的想法都沒有了, 隻想盡快把申生的事情解決掉,讓各國的史書上給申生一個好的評價,然後事情到此結束。

  鄭伯逃盟的事情亟待解決,他哪有這麽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晉國的那攤子爛事。

  若是在平常,在中原無大事的情況下,即便不派兵攻打晉國,但聯合其他諸侯以外交照會的形式干涉一下晉國的內政,順便宣揚一下齊國的國威。這種事齊桓公還是很樂意去做的。

  不過,現在他已經沒這個心情。

  與晉國相比,中原的核心地區才是齊國的基本盤,中原諸侯如衛、宋、陳、魯、鄭、曹等國都是在齊國的勢力范圍之內。

  而今在自家的勢力范圍裡面突然出現了一個叛徒,若是處理不好,很可能會引發連鎖反應,誰能保證其他諸侯不會生出異樣的心思?

  沒人能保證!

  所以,現在齊桓公已經把注意力再度轉向中原,而不是去向外宣揚國威。

  申生的事要不是提前答應下來的,他說不定提都不會提。

  當然了,在諸侯面前提及此事也不是一點好處也沒有,對於宣揚齊國的仁德還是有一定裨益的,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安撫一下諸侯。

  像姬鄭就對齊國的這種仁義之舉大加讚賞,其他諸侯也紛紛拜服在齊桓公的高義,不吝以溢美之詞。

  這讓齊桓公的心情瞬間舒暢了許多,因鄭伯逃盟而壓在齊桓公心頭上的陰霾也衝散了不少。

  盟會已罷,諸侯走下高壇,各自散去,諸侯相聚首止月余,總算是有了一個結果。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