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漢世祖》第四百七十八章 登封降禪
春色明媚,風和日麗。

 天公沒有刻意地來刷存在感,良好的天氣算是開了個好頭。五色土砌築的封祀壇上,劉皇帝那自認衰老但在許多人眼中偉岸的身軀佇立著,身著一年也穿不了幾次的冕服。於劉皇帝而言,這一身冕服的負重,要比封禪大典更加沉重。

 祭壇上的情況一目了然, 劉皇帝盛裝出場,凌然獨立。事實上,這場規模宏大的祭祀典禮,很顯著地貫徹著劉皇帝的意志,那種透著霸道乃至張狂的意志。

 場面弄得很大,但具體的流程在劉皇帝的意願下, 還是進行了大量簡化, 與趙普那乾引經據典整理出的複雜流程相比。

 當然,也只是相對而言,最主要的,是給劉皇帝減輕了負擔,不用太折騰。一系列的流程,一系列的細節,都有專門的禮官去做,而劉皇帝需要做的,就是站在台前,接受萬眾矚目,感受氣運所鍾。

 祭壇上,一眾人員站位十分講究,當然,劉皇帝作為處在c位的絕對主角。在他身邊,司禮、司樽、司樂、司洗,捧帛、捧爵、捧祝、焚祝一乾人等都圍繞著劉皇帝恭立著,他們這些人也基本囊括了祭典的程序。

 祭壇右側, 儀仗衛士組成的警戒線外, 圍觀者也數萬計, 上至皇室宗親、貴族官僚, 下至士民工商,黎民黔首,都規規矩矩,肅立觀禮。

 漫漫人海,無邊無涯,這大概也是封禪大典中唯一一項這麽多人參與觀禮的環節了。人很多,卻無多少嘈雜,大漢臣民們的“素質”在這樣一場活動中展現無遺。

 顯然,這樣的場面上,有太多值得臣服的人,太多值得敬畏的事物,所有人都仿佛籠罩在一層無形的壓力下,都低眉順眼,約束著自己的行為,克制著自己的身體乃至思想。

 作為朝廷的廣陽伯爵,值此大典,趙匡義也自湖南北上,與趙匡胤一道站在勳貴的陣營中, 靜靜地觀摩著典禮流程。

 祭壇很高, 很遠,密集的旗幡更影響了視野,對於封祀壇上狀況,

哪怕是站在前排,也難以窺探清楚。

 但是,雖身處低位,那道偉岸挺拔的身影在腦海中的印象卻越加清晰深刻,萬眾矚目下,劉皇帝身上的光芒仿佛也更加耀眼了。

 禮官引讚祝詞,隨著一道道高聲傳達,在場所有人依序跪倒,稽首在地,這是祭奠過程中規定的一幕,成千上萬人的雌伏,甚至引起了一陣人浪,氣勢磅礴。

 祭壇上,劉皇帝也沒有徹底地特立獨行,同樣拜倒在地,雖是三跪九叩,但姿態仍舊是昂揚的。對於劉皇帝來說,屈膝下跪,也是一種別樣的體驗了。

 祭壇正前方,平坦的廣場間,由於一百二十八人組成的禮樂隊伍,也在指揮下,按照排練進行舞月獻祝。

 不過,那振聾的禮樂,強健的祭舞,不像是在向天地神祇獻禮示敬,更像是在向劉皇帝獻媚。

 整個初獻儀式,雖然圍繞著劉皇帝展開,但劉皇帝的參與感,卻不那麽強烈。從頭到尾,劉皇帝就是禮拜,進香,再場面性地發了一句“天下安泰,萬民安康”的祈願,剩下的就是以一個挺拔的身姿站在那兒,至於其他獻禮都有禮官們執行。

 劉皇帝之後,由太子劉暘進行亞獻。

 劉暘之後,是宰相趙普代表臣民行終獻禮。這,大概也是趙普仕途旅程中,一項永遠值得回味的標志性事件,幾乎走到宰相生涯的巔峰。

 最後,還有一項飲福受胙儀式,由劉皇帝親自主持,再之後,這第一日的封祀祭禮,完美收官。

 皇帝回位,鑾駕起行,臣民散去,有序退場。

 比起一乾臣僚,劉皇帝的心情,卻沒有預想中的那麽興奮,相反,有些波瀾不驚,直覺平淡如水,相比之下,還是疲憊的身體、沉重的腳步顯得更真實些。

 三月十一日,更加嚴肅莊重的陣勢,眾星捧月,群臣拱衛之下,鹵簿儀仗,大張旗鼓,前往泰山。

 曲折迂旋、直通岱頂的山道,周邊是一片蒼翠,鬱鬱蔥蔥,規整的石階上,儀衛鋪開,同樣直達岱頂,既在護衛聖躬,也在守護這條“通天之途”。

 比起山下的祭祀,這登封之禮,於劉皇帝而言,也著實是個巨大的挑戰,尤其是生理上的考驗,極其煎熬。

 一身隆重的冕服本就是不輕的負擔,還要以一個鄭重的姿態,步行登山,哪怕道路階級都是經過開辟的,對於體力的消耗仍舊是巨大的。

 不過,到了這一步,劉皇帝也沒有其他選擇,若是讓人抬著上山,那可真就貽笑大方了。春陽之下,林蔭之間,劉皇帝獨身一人,邁著莊重的步伐,一步一步,一級一級,直向岱頂登封壇。

 沿途守護的宿衛,都昂首挺胸,只在劉皇帝經過時,垂首致意。在劉皇帝身後,十丈開外,方是太子、諸王及趙普等眾臣組成的陪同團。比起劉皇帝的自如,他們要更加慎重,姿態也更顯敬畏。

 一條登封之途,劉皇帝足足走了一個多時辰,及至岱頂祭壇,已近日中。稍事休息,整個封禪大典中最重要的一項祭典便啟動了。

 毫無疑問,這登封禮的性質,就是向昭昭蒼穹、浩瀚宇宙展示劉皇帝的建樹與成就,就是為劉皇帝歌功頌德的。

 祭文是由李煜擬寫的,不時劉皇帝要刻意折辱與他,這是趙普的決定,從李煜這種亡國降臣嘴中,表述劉皇帝的功績,似乎更有說服性。

 事實證明,李煜不只是擅長寫詩作畫,這著文也是一把好手,洋洋灑灑近萬言,盡是溢美之詞,字列之間,滿是阿諛奉承。

 當然,這其中經過三次檢校更正,方才成篇,不知李煜在寫這篇祭文時是怎樣的心情,但劉皇帝是難得有些臉紅的,無他,吹捧太過。

 巨大碑石就立在登封壇邊,與山體相融,有萬世不移之意。黃綢布是劉皇帝親手扯下的,沉澱感撲面而來,祭冊是焚燒掉了,但祭文卻是完完整整地刻在石碑文上的。

 站在碑刻下,劉皇帝仰頭注視上邊鑿刻的文字,仿佛有什麽魔力牢牢地吸引著他的目光。碑文內容,先是一段從開天辟地開始的追溯,重點突出唐末亂世,三代更迭,十國紛亂,然後從劉皇帝的出生開始講起,包括出生時的異像。

 長於藩鎮,十余年間默默無聞,契丹南寇,中原天傾,河東一聲驚雷,為王前驅,兵出太行。招攬豪傑,北逐契丹,欒城一戰,天下聞名。

 高祖卒崩,國勢震蕩,少年受命,統馭天下,內勘叛亂,外禦胡戎,勵精圖治,志清寰宇。革舊除弊,富國強兵,高瞻遠睹,步步為營,十五載來,混一宇內。

 乾祐已去,開寶當興,西複河隴,南平大理,東越大海,北擊契丹。四境升平,八荒臣服,萬國來朝。

 ......

 劉皇帝倒也沒有完全沉浸在那些歌頌之辭中,只是,回頭再看,原來自己已經做了那麽多事,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自己的皇帝生涯,到目前為止,算得上是成功的。

 自山陽登山,自山陰下山,待歸行營,已是身心俱疲,不過,劉皇帝的興致猶在,也只有夜下獨處之時,方覺乏味。

 三月十二日,鑾駕再度起行,浩浩蕩蕩,直奔南方,橫渡汶水,直抵梁父。有前日的登封禮在前, 降禪之禮,劉皇帝也再沒有表現出多大興趣,他已然疲了。

 波瀾不驚地結束了降禪禮,也代表著這場封禪大典,正式落成,完美收官。當然,整個過程中,劉皇帝這邊一切順利,劉皇帝之外,難免有些問題,但都在可控范圍之內,趙普的預期達到了,沒出大的疏漏,就是成功。

 而劉皇帝在當夜與符後的交談中,說及封禪的感想時,明確地指出,此後余生,再不赴泰山,再不行封禪!

 沒錯,在結束封禪的那一刻,劉皇帝便後悔了。自我剖析一番,這場浩大的典禮,可以說是為了滿足他的虛榮心而展開的。

 在追尋前代帝王腳步的同時,劉皇帝也是想通過此法,宣告他對古人的超越。但真正完成了,體驗感並沒有那麽良好。

 伴隨著封禪的,大興土木,勞民傷財,怠政誤軍......等等負面的詞匯,在劉皇帝的腦海中不斷盤旋,歌功頌德之聲中,劉皇帝私欲體現得淋漓盡致。

 自我審視之後,劉皇帝倍覺難堪......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