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匹夫仗劍大河東去》第21章 讀史
夜,周府。

現在周家正式搬入新宅子,因為有了前後兩進,所以女眷們就住進了第二進,周蔡氏住主臥,周子和也有了自己獨立的臥室兼書房,而陸春生的渾家陸袁氏則陪著住進後院的西廂房。

周昂則獨自佔據前院的四間正房。

西頭兩間是個大臥室,這是留足了給未來妻子的空間的,中間一間是整個周家的客廳,而東頭的一間,則作為周昂的獨立書房存在。

與此同時,陸家爺倆住在這一進院子配的西廂房裡。

講道理,周家現在的人口,在整個歸德坊絕大部分類似住宅的家庭裡而言,是相對比較少的——正常來說,主人家一般都是三代人,約莫十口左右,仆役約莫五六個,才正好能撐起這樣一個二進的宅院。

像現在周家這樣住法,不獨主人家住的奢侈,連仆役也住的相當奢侈了。

此刻已是夜晚,書房裡掌著燈。

周昂正在伏案閱讀。

上次從前任宰相呂端那裡借來了《漢書》的前十卷,但打從書被放到家裡那時候起,他就幾乎是一刻不得閑,先是全力去查王果案,隨後就是搬家,直到現在,這兩件事情都已經了結,他才終於可以安生地坐下來,讀一讀書了。

《漢書》共一百二十卷,按每一本的厚度來看,周昂估計每一卷都應該在萬字以上,也就是說,整本書的文本,應該穩穩在一百二十萬字以上。

絕對稱得上是卷帙浩繁。

周昂借來的前十卷,全部都是“紀”,這裡面除了在《漢書》記載的二百零四年漢朝一統天下期間,漢朝所有九位皇帝的個人傳記之外,在最開頭的第一卷,還有三位活著的時候並沒有當過皇帝的“皇帝”的傳記合集。

他們都是大漢立國定鼎之後,向上追封三代,“封”出來的皇帝。

大漢王朝發跡於亂世之中,在此之前,是長達三百余年的混戰不休,能有後來的一朝定鼎,顯然是一個積累的過程,絕非一代之功。

甚至於,認真讀罷開頭兩卷,周昂覺得,那三位被合並到一起做紀的追封皇帝,固然不如漢太祖立號開國那麽煊赫威武,但要真的說起能力和成就,倒是未必就不如自己的這位兒孫——所謂煌煌大漢屹立至今九百年功業,正是這三位亂世梟雄,前後相繼數十年,給奠的基。

這三位漢太祖立國之前的漢朝“皇帝”,分別被封為漢高祖、漢宣祖和漢明祖,姑且稱呼他們為“三祖”。

漢高祖起於壟畝,據說出生時有諸多祥瑞,但其實他這輩子前面二十多年都是窩在老家種地,用《漢書》上吹噓的話來說就是“蓄志”。

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得以進入當時的縣級官府做了一員小吏,從此開始如魚得水,其後的三十年間,他竟從一員小吏,累次超遷,到臨死之前,已經是先後轉任三地,擔任當時“後魏”王朝的郡守,是正經的二千石大員了。

可以說,這算是整個漢朝誕生的最初的基礎。

在他之後,漢宣祖和漢明祖也都是相繼奮進,幾乎每一代都會往上拔高很多。尤其是從漢宣祖開始,看他的人生軌跡,已經借由“後魏”和“後秦”之間的朝代更迭,不但身登相位,也開始執掌一部分軍權了。

等到漢明祖,已經是很明顯的發跡了。

雖未稱帝,但在他的人生後期,其實已經“秉國”。

當時的後秦王朝,已經在他的掌握之下了,而且據記載,他秉國期間勵精圖治,將當時的後秦打造成了當時天下四國之中最強大的一個,並且在他的生命最後階段,

他的兒子,也即後來的漢太祖已經率領後秦的軍隊,兼並了四國之中的另外一個,可以說,天下一統的機會,已經出現了。然後,太祖立漢,二十年間平定天下,乃有了大漢一統。

前後兩卷,不知道具體多少字,粗略估計應該已經超過三萬字,記載了四位皇帝的生平和崛起之路,單純看這些,周昂並不至於有什麽太多的興奮,但是,或許是從一開始他就是帶著疑問、帶著尋找的目光去讀書的,所以,就在這貌似只是誇功的四位皇帝的崛起之路裡,他很快就找到了許多自己要找的東西。

比如《漢書》記載,漢宣祖“幼好讀書”,“尤喜《山海志》”,“年十七,入定山觀修持,三年乃還”,“成遠,字伯道,前明州郡守成洵子也,宣祖摯友,同學於定山觀,善捕狐”,“宣祖既為相,乃引成遠為太卜,司鬼神事”。

再比如,“秦恭帝四年,明祖繼為相,白服入神廟,出,大喜,議立太祝寺,以賀平為太祝。”、“五年,春三月,遷賀平為右卜,以成遠為太祝,兼太卜事。”

用周昂自己的話,把這些散落在四位皇帝的傳記裡的話翻譯過來,它們大概就是——

等到漢宣帝那個時候,家裡已經是兩千石之家了,所以漢宣帝從小就有機會讀書,而且是涉獵范圍更廣的讀書。

他喜歡看一本叫《山海志》的書,十七歲的時候就跑到定山觀去修持,有個叫成遠的哥們,也是大官的兒子,這人善於捉狐,後來宣祖接過他爹的位子,做了後秦朝的宰相,就讓成遠做了太卜,負責執掌國家在鬼神方面的事物。

等到明祖上台,又是擔任宰相,家族對整個秦國的掌控已經根深蒂固,但這個時候,明祖一上台,先就穿上普通人的衣服,去到一個叫“神廟”的地方,或者是一座廟,不知道去做了什麽,出來之後很高興,隨後就設立了太祝寺。

而在那一時期,顯然太祝寺和太卜這個官職,是並行的,太卜並未裁撤,甚至於,這裡面可能還發生過一點內部的爭鬥,最終老牌大神成遠勝出,擔任了新成立的太祝寺的最高長官,太祝,而賀平則成為右卜。

…………

所以……《山海志》是什麽書?為什麽我從來都沒聽過?它會不會是呂端所說,出現在開史家先河的《秦書》之前的那些“先秦”的眾多筆記中的一本?它記載了什麽?應該是記載了很多玄異的神神怪怪的事情?

太祝寺的第一次出現,就是在後秦時期,出現在漢明祖手上嗎?在此之前,朝廷掌控中的官方修行者的最高官員,叫太卜?

而漢宣祖當初剛一上位擔任宰相,第一件事就是認命自己的好友成遠擔任太卜,這是不是說明在當時,太卜這個“與鬼神溝通”的職位,相當重要?是穩固漢宣祖當時相位的重要助力?

而那位太卜,後來兼任太祝的成遠,所謂“善捕狐”,說的應該不是他善於帶著獵狗出去狩獵抓狐狸吧?應該說的是捉狐妖?

各方面相印證,他似乎可以確定是個修行者?

還有,神廟到底是一座廟,還是別的什麽機構的名字?

…………

很多收獲,以及很多疑惑。

粗粗讀完前兩卷,周昂就已經迫不及待地研墨,把自己讀到的疑惑之處,以簡單的一個詞或一句話的形式記載下來,準備等到前十卷讀完,再系統地梳理一下,等到還書的時候,就可以拿去請教一下呂端。

當然,隻讀一遍是不行的。

粗粗讀來一遍,以周昂現在官方修行者的身份來看,會覺得隱藏在正常史書記載裡面的很多細節,都很是值得玩味一番。

所以,等將來通讀完全書,尤其是把目錄上的那些志、表、列傳都讀完之後, 應該掉回頭來,再跟這些皇帝的“紀”相結合,再讀一遍。

到時候想必會有更多的收獲。

尤其是,目前周昂對“成遠”這個人物,很感興趣,只是不知道他這個活躍在前秦時期的人物,還會不會出現在《漢書》的列傳裡。

因為到了《漢太祖紀》的時候,就已經完全看不到他的存在痕跡了。

…………

收拾下心情,周昂繼續伏案,接著再讀第三篇,《漢文帝紀》。

這一篇似乎較平淡,字數少,事情少,很多東西都是按部就班而已,按照周昂的理解,應該是漢高祖在位期間,把一個開國皇帝該乾的事兒都乾完了,所以輪到了他的兒子登基,需要做的就只是“與民休息”,慢慢地恢復和發展經歷了三百年天下動蕩而失去的國力而已。

讀罷三篇,他下意識地揉揉眼睛,做了兩遍眼保健操,回頭看看自己記錄的疑惑,正準備繼續看下一篇,卻又忽然想到一個問題,趕緊調頭回去翻查,兩邊結合之後,再結合年份,粗粗算來,他赫然發現,除了最初的漢高祖之外,此後的漢宣祖、漢明祖和立國的漢太祖,這三位竟然都活到了八十多歲!

要知道,九百年前的漢朝立國時期,或許並不比現在的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後太多,但肯定也先進不到哪裡去!

在這種社會生產力水平的背景之下,祖孫三代都活到八十多,實在是罕見。

而在這種情況下,漢文帝好像隻活了不到六十歲,又顯得有些奇怪了!

*

第一更!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