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落幕
民國第三次正式總統大選波瀾不驚,秦時竹高票當選,開始了第二個正式總統任期。雖然這在事先已被認為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但這次大選依然還是有很多看點。
看點之一是選舉代表人制度的引入。在秦時竹第一個任期時,《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選舉是由參眾兩院聯席會議決定的,但總統不對議會負責;經過幾年的演變,特別是經歷了民初政治風潮之後,政局逐步穩定下來,《總統選舉法》經過了一次較大的修改,仿效美國的成例,引入了總統選舉代表人制度。但這個制度與美國又有一定區別,主要是以各省(特別行政區)為單位,由選民先選出大選代表,然後再由大選代表選舉總統,即采用間接選舉法。輿論普遍認為,與直接選舉法相比這種間接選舉法更適合國情,與第一次參眾兩院聯席選舉相比,亦更能貼近民意。據悉,在這次大選完成後,下一次大選將進一步推廣代表人制度,由省(特別行政區)進一步分解到各縣(市轄區、旗),擴大代表群體,夯實民意基礎。這次選舉在最後時刻,考慮到只有人民黨方面唱獨角戲不太和諧,人民黨高層延長了報名期限,並且通過孫中山希望國民黨方面也推舉總統候選人,終於,胡漢民和汪精衛分別成為正副總統候選人,在福建、廣東等國民黨傳統影響范圍獲得了一定選票,全國總得票率在6%左右。特別是汪精衛,憑借著清末刺殺攝政王的功績,再加上良好的形象與口才,在各地巡回競選時很是博得了不少印象分,輿論反倒認為胡漢民朝氣不足,太過於老套。
看點之二則是岑春煊當選副總統。雖然岑春煊在清末就是大員,稱得上老資格的政治家,辛亥後又在內閣中擔任了總長的職位,但挑選他作為副總統候選人還是讓無數觀察家跌碎了眼鏡。因為,在任何一個民主國家,正副總統候選人一般都是由單一黨派或者聯合陣線共同推選的,而人民黨作為佔國會絕對多數席位的政黨,其實根本就用不著提名其他黨的成員為候選人。iSH而岑春煊所在的國民參政會一開始是與進步黨聯合的,後來又在宋教仁改組中加入了國民黨,在二次革命的浪潮後又脫離國民黨與人民黨進行聯合,給人的感覺就是反覆不定,在議會傳統格局中,國民參政會一直是第四大黨團,議席始終在5%左右浮動,這次大選出人意料地與人民黨合作,大出輿論所料。不過,從輿論的風評來看,對岑春煊個人,無論是清末還是民國期間的為官都持肯定態度,特別是“官屠”的名聲,讓很多人都極為欽佩。而事實上,秦時竹之所以提名岑春煊出任副總統,不僅在於對方資歷夠老,而且在於希望岑春煊專門加強官員監察。官場舞弊是中國歷代都無可回避的事實,而在人民黨執政基礎逐漸穩固之後,人民黨系統的官員也除了很多**案件,穿越組痛感加強監控的必要。岑春煊既有聲名,又非人民黨系統,當然是上佳人選。
看點之三是國會力量的重新分化組合。從1913秦時竹當選正式大總統開始,國會已經歷了2次改選,總體而言,人民黨的勢力在穩步上升,特別是1914年中日戰爭取勝、隨後經濟大發展後,人民黨議席出現了飛速膨脹。從三分之一弱到三分之二強,基本上佔據了68%左右的議席。原本在第一次正式國會中與人民黨並駕齊驅的國民黨因為接連政策失誤以及戰爭失敗,議員紛紛改換門庭,議席一度跌落到不到10%,不過隨著進一步改組和政策調整,國民黨逐步站穩了陣腳,利用老同盟會的底子開始了恢復重建,在陳其美等激進派勢力被清掃後,以汪精衛、廖仲愷、居正為代表的穩健派逐步控制住了局面,胡漢民雖然不屬於穩健派,但激進的調子也小了很多。議席恢復到了15%左右。衰落最快的則是進步黨,進步黨一開始與人民黨聯手,利用前清立憲派的傳統優勢,議席不少。但在正式憲法表決一役中,進步黨因為堅持地方分權主義而遭到人民黨的全面打壓,以梁啟超為首的統一派又從中分離出來加入了人民黨,因此經歷了大起大落的過山車行情。值得一提的是,以張謇為代表的原人民黨江浙兩省支部的一批頭面人物,在張謇先後卸任總理、副總統後終於脫離人民黨,加入了進步黨。i進步黨議席雖然只有8%左右,但在江南各省地方政治中還是具有一定地位。國民參政會在1919國會大選中改稱國家社會黨,以岑春煊、汪大燮為正副黨首,成員以前清、北洋中一部分具有政聲又有地位的人組成,在西南三省(四川、雲南、廣西)和北方各省區(京畿、河北、河南、山東)具有一定影響力。說起來,國家社會黨與人民黨的政治立場比較接近,均同意總統製、中央集權製,但在社會立場上分歧較多,特別是在婦女解放,貧苦階級社會政治權利、勞工保護等方面,國社黨遠較人民黨來的保守。該黨議席一般穩定在5-6%之間,輿論認為如果岑春煊在副總統任期內發揮出色,國社黨有希望與進步黨角逐第三大黨的地位。人民黨、國民黨、進步黨、國社黨佔據了國會96-97%的議席,也是有資格在國會建立黨團的大黨,剩下的議席除了共和黨、民主黨、自由黨等小黨有1、2名額外,其他就是無黨派的獨立人士。
與1912、1913時期相比,在1920年代,國會的注意力發生了很大變化。從以國內政治為重點逐步轉移到國內經濟、社會變革為重點。各黨派都認為當前的政治架構是穩定而合理的,再也沒有人提三次革命、四次革命的說法了,都是提要“鞏固國權、加強民主、造福民生”了。一般而言,在政治立場方面,人民黨與國社黨接近,國民黨與進步黨接近;在社會立場方面,人民黨與國民黨接近,進步黨與國社黨接近。從政治譜系來說,始終堅持“限制資本、平均地權”的國民黨是左派,人民黨是中左派,國社黨是中右派,而進步黨則是右派。
不過,雖然進步黨與人民黨在很多政治、社會領域不合,但在經濟領域,進步黨與人民黨合作較多,特別是對人民黨提出利用國策力量扶持大企業、大財團發展的觀點十分讚同,在經濟活動中雙方合作交往甚多。因此在總統選舉時,進步黨正副黨魁張謇、蒲殿俊(湯壽潛逝世以後,蒲殿俊接任)選擇了放棄,不推選本黨獨立候選人,以免發生衝突。而在總統選舉中,進步黨成員基本還是投了秦時竹、岑春煊兩人的票,因為不管眾人與人民黨有多少政見不合,任何一個有良心的中國人,都不得不承認秦時竹為代表的人民黨乾得不錯,甚至於很難乾得更好了。
從內閣成員的挑選上也可以看出,人民黨雖然一黨獨大,但並沒有壟斷全部內閣席位的意圖,國民黨、進步黨、國社黨都有頭面人物出任閣員,雖然比例很少,也不見得是各黨形成一致意見,但對內而言,所有黨派都感到正常,用外電評論反映了中國特色的政治架構。
大選完成後,新一屆內閣亦成立,主要成員包括:
國務總理:唐紹儀(人民黨)
副總理:葛洪義(人民黨)、梁啟超(人民黨)
國務院秘書長:張國淦(人民黨)
財政部總長:梁士詒(人民黨)
次長:熊希齡(人民黨)
外交部總長:陸征祥(無黨派)
次長:顧維鈞(人民黨)
內務部總長:葛洪義(兼)
次長:陸建章(人民黨)
國防部總長:陸尚榮(人民黨)
次長:薩鎮冰(人民黨)
銓敘部總長:汪大燮(國社黨)
次長:顏惠慶(無黨派)
交通部總長:葉恭綽(人民黨)
次長:施肇基(人民黨)
民政部總長:程德全(人民黨)
次長:於右任(人民黨)
工商部總長:周學熙(人民黨)
次長:禹子謨(人民黨)
農林部總長:陳振先(人民黨)
次長:蒲殿俊(進步黨)
教育部總長:范源濂(進步黨)
次長:蔡元培(國民黨)
最高法院院長:許世英(無黨派)
最高檢察院院長:王寵惠(無黨派)
海關總署署長:王正廷(人民黨)
審計總署署長:黃炎培(人民黨)
中央銀行行長:熊希齡(兼)
其中, 財政、外交由唐紹儀分管;內務、國防、銓敘、交通由葛洪義分管;民政、工商、農林、教育由梁啟超分管。
但恰恰是在經濟問題上,唐紹儀與秦時竹產生了較大的分歧。
百度搜索閱讀最新最全的小說 h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