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國勢》北方戰爭(二十四)
自美軍逐次征兵西歐大6以後。(網)德軍總參謀部和決策機構已經意識到,戰爭如果再拖延兩年,德國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甚至於,再拖延18個月都難以接受,因為德國重點戰略物資的儲備和生產維持能力只有9-12個月,即便經過強化,也難以過15個月。

 魯登道夫已經提出了總體戰觀念,總參謀部也切實按照這個觀念精心評估,在模型選擇上,還盡可能地放大了有利因素,修正了不利因素,但報告結果也是觸目驚心――繼續維持目前的戰局,在沒有新生突變的情況下,德國將於年下半年瀕臨全面失敗,在這個之前,德國的主要盟國,奧匈、保加利亞和土耳其也會面臨失敗。

 要想改變這個局面,必須引入新的、帶有重大意義的變量,總參謀部列舉了3個可能性因素。

 第一,德國海軍在決定性會戰中打垮英國艦隊。依水面艦隊和潛艇部隊掌握北海、北大西洋製海權,恢復自身經濟活力,抑製美國向西歐大6運輸物資。如果能夠實現,戰爭勝利的概率可以提高到85以上,但實現指數只有5;

 第二,德國6軍在決定性會戰中打垮聯軍,佔領巴黎,掌握對聯軍的軍力對比優勢,特別是要極大地消滅美**隊,在美國引起反戰情緒,或者希望墨西哥能夠拖住美國人的身體。如果能夠實現,戰爭勝利的概率可以提高到75以上,但實現指數不到15;

 第三,德國6軍在決定性會戰中防禦住敵人的全面進攻,能夠控制興登堡防線並鞏固,同時獲得從俄羅斯方向過來的戰略物資補給,將戰爭進一步長期化,戰爭勝利的概率可以提高到,但實現指數只有35。

 如果上述三個可能性因素都不能實現,則德國將只能維持而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戰爭結局。

 1和威廉二世商議後認為,總參謀部的結論大體是可以信賴的,其中,第三個選擇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因為即便費勁做到第三層,戰爭依然是五五開的勝負,沒有意義――德國要的是勝利,哪怕體面的和平也好。

 可惜。在彼此都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之下,不死不休已經成為常態思維,英法美必以德國全面投降為最終目的,而德國也必然以保持現有戰爭權益為出點,這是根本就不能調和的。\

 剩下的只能在前面兩個方案當中做出選擇,可問題在於,無論哪個方案都不是輕而易舉。從實力對比上來說,經過2次日德蘭海戰,德國海軍的實力比起歷史上同期要下降一些,但英國人削弱得更厲害,對比上反而有利。但即便如此,威廉二世仍然認為出海作戰是沒有前途的,只能葬送德國的大洋艦隊,唯一可以依賴的,只有德國6軍。

 在西線撤軍以後,特別是經過1917下半年和1918上半年的整頓恢復之後,實力恢復到了197個6軍師的建制,與之對壘的,則是聯軍的238個師。但是,德國197個6軍師中,只有三分之一是基本齊裝滿員的――但大都補充了新兵。戰鬥力不強;有三分之一是補充了一部分新兵,戰鬥力基本持平,但編制通常在-之間;還有三分之一是來不及補充的部隊,戰鬥力略強,但官兵經過打擊,士氣和精神尚未恢復,編制通常在-之間,至於編制以下的部隊,基本就是需要重建了。

 反觀聯軍,238個師中,英國人只有余個,編制基本完整,戰鬥力遜色於德國人,法國人有多個,戰鬥力遜色於德國,編制水平比德國略強,但問題在於美國人,編制基本是滿員的,戰鬥力雖然趕不上德國人,但大大強於英國人,接近於法國水平。而在裝備和後勤保障方面,美國人高出所有國家一大截。

 因此,盡管在紙面上德國與聯軍的戰力差距只有15左右,實際差距卻在以上,更可怕的是,這種差距還在逐漸拉開。

 原本東線戰事結束之後,1還能指望奧匈的幫忙,但由於意大利得到了美國物資的強化,奧匈部隊只能應付意大利人的挑戰。而且,奧匈部隊的裝備水平與意大利之間的差距比德國與聯軍之間的差距更大。1不是不想給奧地利人物資和裝備,而是實在連自身都供應不足,哪裡去找多余的呢?況且,從性價比上來說,同樣的裝備,在德軍身上能夠獲得比奧匈近乎2-3倍的交換比,在供應量確定的前提下,給奧地利人多一份,則意味著同盟國的力量削弱一份。

 在戰場態勢上,德國西線原本有3個突出部,一個是馬恩河突出部,重點威脅巴黎;一個是亞眠突出部,重點威脅西歐海岸線,原本是打算鉗形合圍法國人的,後來變成狙擊美國人的橋頭堡;一個聖米耶爾突出部,這個突出部還是凡爾登戰役的傑作,用來保護梅斯和布裡埃鐵礦的關鍵性中心。

 在亞眠被佔領後,馬恩河突出部和聖米耶爾突出部便具有重要意義。

 特別是聖米耶爾突出部保護的梅斯和布裡埃鐵礦和戰略位置,前者是德國煉鋼所需礦石的豐富源泉。後者入法國的右側翼達多公裡,既切斷了凡爾登―土爾鐵路,又切斷了巴黎―南錫鐵路。要在默茲河和阿爾貢森林之間的防區進行任何成功的大規模進攻,消除這個突出部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從突出部的地勢來看,從頂端聖米耶爾起,它的西邊成斜線地延伸到默茲河東的樹木茂密的高地,它的南邊從聖米耶爾延伸到摩澤爾河橫切河兩岸的高地。在高地之間是沃夫勒平原,它被小溪、沼澤、大的池塘和一片片的林地所切隔,不易通行,尤其是在雨天。不同於馬恩河突出部,非常適宜於防守。

 魯登道夫在這裡集結了3個集團軍,一線作戰兵力達到萬。約佔德國總兵力18。但是,這個防區之所以如此重要,也被聯軍視為眼中釘肉中刺。被選作為下一個目標,而且主要由美國人負責解決。肅清聖米耶爾突出部的德軍,便成為潘興的重要任務。

 在這個突出部的兩翼,美國人集結了萬人的部隊,另外還包括法國的35萬和英國人的萬,總兵力5萬,是德國人的兩倍半還不止。潘興的最後計劃要求同時向兩邊推進,突擊的重點放在南邊。牽製性的進攻將指向突出部的頂端,為了大規模進攻,聯軍空軍集結了二千五百架飛機,大都是由法國人和英國人提供的,這是為一次攻勢所曾集結的最大數量。在突出部的兩邊,集中了約七百輛法國坦克,四千門以上大炮和六百三十萬炮彈。

 進攻從突出部的南邊開始。三小時後,從西邊開始第二次彈幕射擊。經過學習,聯軍也掌握了徐進彈幕法,雖然技能不如德國人嫻熟,但勝在裝備佔優,盡管多方設法,德軍仍不能完全免於潘興仔細安排的結果。美國工兵用特製的爆破筒――裝滿三硝基甲苯的長鐵管――炸開一排排的有刺鐵絲。以鋒利的鋼絲鉗和斧頭裝備起來的其他士兵,則在密集的有刺鐵絲中開出寬闊的缺口。給前進中步兵作保護襯墊用的一卷卷小方格的鐵絲網,鋪在障礙物上。

 進攻部隊這樣快地通過亂糟糟的有刺鐵絲網,這是前所未有的。美國人的創造性在實戰中的運用使法國人感到驚愕。幾天后,數百名軍官到現場訪問,學習這是怎麽搞的。潘興回憶:“其中有一個軍官在踏勘之後,一本正經地議論說,美國人比法國人優越之處是他們腿長腳大。”

 為截斷德國人的退路,潘興下令兩路鉗形強行推進,魯登道夫原本是打算逐次抵抗再撤退的,因此一開始並沒有布置撤退方案,但美國人因為采用了新的進攻法,動作奇快,不到72個小時,從南面來的美國第一集團軍和從西面來的第四集團軍師在維納勒村會師。到第五天,包圍圈形成,除了3個德國師見勢頭不妙溜得快以外,包圍圈裡有德國人整整35萬。而包圍他們的美法聯軍則有萬。這是歐戰4年以來,德國人第一次有如此多的部隊被圍困,也是第一次被迫在沒有後援、無法突圍的情況下作戰。

 經過11天的作戰,35萬德軍被解決。雖然威廉二世一再打氣要求包圍圈中的德軍固守待援, 而魯登道夫也確實組織了近萬的援兵,但力量對比終於太過於懸殊,25德國人戰死或者受傷,剩余的進了美國人的戰俘營。美法聯軍的傷亡同樣不小,在27萬左右。

 這是第一次有如此眾多的德國人投降,也是歐戰第一次德國人的人員損失大過同戰役的聯軍。!~!

 ┏━━━━━━━━━━━━━━━━━━━━━━━━━┓

 ∷翰*書*網∷∷∷∷∷∷∷∷∷∷∷∷∷∷∷∷∷∷∷

 ∷∷∷∷∷∷∷∷∷∷∷∷∷∷∷∷∷∷∷∷∷∷∷∷∷

 ∷.∷

 ∷∷∷∷∷∷∷∷∷∷∷∷∷∷∷∷∷∷∷∷∷∷∷∷∷

 ┗━━━━━━━━━━━━━━━━━━━━━━━━━┛h

 【……【第o49章】 北方戰爭(24) 文字更新最快……】a!!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