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麽可能那麽輕松?孫銘搖搖頭:“戰爭剛剛開始,相信十天內安南人就會超過三十萬,那時候才是硬仗開始的時候。這些小配置只能讓我們將士輕松一點,對戰鬥勝負沒有決定性作用,我們庫存的槍炮才是關鍵。問題是上山抓猴子,既不能嚇到他也不能脫離他,否則就脫線逃掉了,這才是難點。”
這位始終信奉大打殲滅戰,零敲碎打真的會嚇跑安南人麽?王德化咂咂嘴:“那就難了,今日水師將要返航,不知孫大將軍可有吩咐?”
孫大將軍稍一沉吟:“所有的戰俘和壯丁,務必安全送達精衛州,那邊需要大量的勞工。另外發文給吏部、戶部和精衛州,這批免費勞動力務必管理好。如果隨隨便便造成死亡,回去後我會登門拜訪,不管誰是責任人,我都不會放過他!”
諾!這邊答應是答應了,可是你孫某人現在並不是精衛州知州,憑什麽向人家提出要求?再說免費勞動力能給精衛州省多少錢?王德化不知道,孫某人是按照前世習慣計算,人工無疑是地方經濟建設最大的一筆支出。
他希望精衛州能用這批戰俘,打造一個新興的城市新興的工業基地,讓小孫大人殺俘是絕對不可能的。他沒有那麽反人類,但是也不能任由安南人恣意妄為,既然都成為自己的戰俘了就要有戰俘的覺悟。
白吃飯不乾活怎麽行?孫銘繼續道:“此次回來不只要帶來戰爭資源,還要把中都守衛戰的戰俘帶過來,那些人要在這裡給我們建造屬於大明王朝的堡壘。還要打造一個全新的碼頭,也要構建制糖廠、橡膠廠和橡膠樹種植園,這裡無疑是絕佳的糧食種植基地。”
這位算是徹底鑽進錢眼了,身為征南大將軍,居然如此熱衷於賺錢,也算是一個另類。最少曹變蛟很難理解:“那些戰俘都要來這邊做工?需要很多人看守吧?”
畢竟中都守衛戰的戰俘,全都是一幫桀驁不馴的家夥,拿個鋤頭都能造反的家夥。孫銘笑了:“屆時每個戰俘分配五坰地,然後每個戰俘分配一個安南女人,告訴他們只要每年繳納糧食或者經濟作物,他們就會擺脫戰俘身份。我想沒有人會逃走,因為逃到國內是罪犯甚至是死囚,逃到國外沒有如此優厚的待遇。”
這麽好?馬祥麟瞪大眼睛:“巴蜀那邊都沒有那麽多的土地耕種,這麽優厚的條件,白杆軍一大部分都會申請種地,太優厚了吧?”
很優厚麽?孫銘搖搖頭:“這裡糧食可以一年三熟,一旦成為農民,等於是常年都在地裡勞作,哪一個士兵願意盡管去好了。這邊的賦稅會遠超國內,一年三熟中三分之一繳納賦稅,此外戰俘會轉為大明軍隊的預備役,一旦戰爭來臨他們還是要拿起刀槍的,地方衛戍更需要他們自己守護。”
忘記這裡是安南了,據說這裡的猴子習慣性搞事情,習慣性跟佔領軍戰鬥。不過三分之一的重稅夠狠的,這是徹底把安南當成糧食基地的節奏啊,相當於多了一個省的耕地面積。
而且是耕地面積全部產出上繳大明王朝,而國家卻不用操心這邊的任何問題,甚至不用給這邊的戰俘任何福利。簡直是一本萬利的買賣,想想都覺得利益超大,這就是孫大將軍鼓動征伐安南的真正目的麽?
把戰爭當成商業來經營,沒見過這樣的將軍,馬祥麟意猶未盡:“他們會不會再度造反啊!”
呵呵!孫銘笑了:“在安南造反?我還真的很期待,這些人的根在大明,在安南千萬級的人口面前僅僅是極少一部分。我們會要求他們打造類似珉南土城的城堡,全軍事化管理,對每一個安南人都嚴加防范。未來還會有金人的俘虜有蒙元余孽的俘虜,還會有西番帝國的俘虜,都會成為我大明王朝墾荒團的成員。”
他是要征服周邊各國呀!每一個人都感覺到孫銘的野心,把所有戰俘都送到安南拓荒,為大明王朝生產糧食和什麽經濟作物!他是真敢想,只是不知道能不能做得到,每一個人都懷疑。
連續敗仗讓安南人安分了很多,居然連續五天沒有攻城,城內的男丁被清理一空。連王城內的士卒,都被逼走出來兩千人,現在王城內只剩下不到一千人守衛。因為大明軍隊隻負責一千人的物資供給,要知道王城內還包括王族、宦官和宮女,加上衛戍部隊一千共計小兩千人。
這兩千人每天只有一半的供應量,安南王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滿足衛戍部隊的食物,否則將士們都沒有戰鬥力了。後黎朝神宗淵皇帝安南王黎維祺,看著眼前的粗茶淡飯一臉黑線:“什麽時候我們才能獲救?”
清都王鄭梉倒是吃的津津有味:“陛下再忍忍, 有消息傳進來,明人物資匱乏,艦船已經逃之夭夭了。鄭柞他們在外面集結部隊,相信很快就能聚集數十萬大軍,屆時城裡這麽一點明軍,會被我安南大軍撕成碎片。”
哼哼!黎維祺怎麽可能吃得下去?王城內留下的衛戍部隊,全都是鄭梉的一千虎賁,黎家最忠實的軍隊被趕出王城了:“明人為什麽不攻打王城?其實不需要攻打,只要他們一聲號令,我想軍隊就會投降吧?”
額!都要淪為階下囚了,居然還敢對自己冷嘲熱諷,如果不是需要黎維祺填坑,鄭梉很想馬上取而代之:“怎麽可能投降?明人不敢對我王不敬,他害怕我們安南國數千萬百姓的怒火,會把他們燒成灰燼!”
說的倒是天花亂墜,黎維祺卻知道自己的真正大敵,不是外來的大明軍隊,而是眼前這個清都王。外來軍隊遲早是要離開的,若非安南人太過不安分,大明軍隊也不會不遠萬裡征伐。
黎維祺還是有點自知之明的:“這日子到什麽時候是個頭啊!或者我們跟明軍講和吧?”
講和?你是要投降吧?其實鄭梉何嘗不想講和?問題是外面的明軍似乎有毛病,不講和甚至不見面:“明軍現在騎虎難下,撤軍或者進攻都力有不逮,相信他們現在想談和,只是沒有恰當的渠道和台階。只要等我軍陸續抵達,相信他們的士氣會急轉直下,再也不敢繼續下去了,王上請用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