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距離他們其實也不算遠,主要是天水郡和隴西郡的城池密度比較大,面積又比較小,繞一下路,他們並沒有浪費多少時間就來到了天水城外。
天水的城主看到巴渝大軍兵臨城下,整個都懵了。
敵人不按套路出牌啊!
明明在天水的前面還有一個襄武,為什麽不攻打襄武,反而來了天水呢!
要知道為了能夠守住襄武,不止是隴西郡的兵力,天水郡的兵力也都去最遠襄武去了,天水的守軍自然也都去支援襄武了,現在天水的守軍連原來的一半都沒有。
就這麽點兵力,突然面對大量來襲的敵軍,城牆上直接就亂了套了,守軍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了,守將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了,就連天水城主都不知道該怎麽辦了。
就在這個關頭,巴渝趁機對天水城發動了進攻。
巴渝很明白這時候千萬不能讓城裡的守軍和守將們想清楚該怎麽做,一開戰便直接發動了全力進行攻城,根本不給他們思考的機會。
事情發生的十分突然,在城內守軍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巴渝一次攻城就直接衝進了城中。
一陣掩殺之下,殺的城中的守軍只能抱頭鼠竄。
中午開始攻城,還不到晚飯的時間,巴渝便帶著人衝進了城主府。
這可是一座郡城,但是巴渝卻覺得這裡比一座小型城鎮還要好打,根本就是不設防的嘛!
天水一丟,襄武那邊就得到了消息,這時候襄武的城主更坐不住了,原本他們的想法是將兵力集中在襄武,然後以襄武為前線陣地,在敵人攻打襄武的時候將他們拖住。
但是沒有想到敵人根本不跟他們這麽玩,直接繞過了襄武去了後面的天水。
天水的守軍有一半來了襄武,面對敵人的突然攻城,天水守不住也是預料之中的事情,不然襄武也不至於要集結周邊所有的力量了。
但是天水這一丟,襄武的位置就很尷尬了。
城裡的守軍很多,不過也沒有多到可以主動找敵人打仗的地步,但是不主動出擊的話,敵人現在根本就不管他們,原本所謂的前線陣地簡直就成了一個笑話。
這事情做的可真是太讓人感到尷尬了。
襄武城主索性就當做自己什麽都不知道,讓下面的人做好襄武的守城工作,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只要襄武城不丟就可以,若是在以後成為敵人後方的一顆釘子,似乎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沒過多長時間,還在攻打雍城的二皇子也收到了消息。
他看了他舅舅一眼,他舅舅可是說過,巴蜀之地的邊境是萬無一失的,這怎麽就被人打進來了,而且還打到了天水,這可不是鬧著玩的。
當然他現在的主要精力肯定是放在雍城的。
不管邊境發生了什麽事情,首先他得確保皇位在自己手中才行,如果皇位不在自己手裡,到時候哪怕邊境的問題解決了,也不過是給他哥哥做嫁衣而已。
不過也不能完全不管,真要是不管了,到時候自己座上了皇位,讓邊境的問題變成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肯定也不行。
所以最簡單的方法應該是派過去少部分兵力,以牽製為主,以解決問題為輔,先確保事態不會變的更加嚴重再說。
這麽想著,二皇子便直接招來一員小將,給他兩萬士兵,讓他去邊境牽製巴蜀之地侵犯進來的敵軍。
這支軍隊剛支出去,他緊接著又收到了第二份戰報。
北方的明國之間的關卡陰山被明國給攻佔了,而且現在明國的大軍正兵分兩路朝他們進行猛攻。
一路行進的方向是高闕城,
看樣子是準備攻佔朔方郡,還有一路是直奔靈州城去的,看樣子是準備攻佔北地郡。朔方郡還好,就跟大楚國的羽林軍一樣,一個高度自治的區域,這個高度都高到根本不屬於秦國管轄的地步了。
但是北地郡可不一樣,這是大秦國最幅員遼闊的一個郡,如果這個郡被明國佔去,相當於整個秦國的東北都沒有了,這已經相當於整個秦國三分之一的領土面積了。
而且如果明國和巴蜀之地是一夥的話,北地郡的祖厲城一佔,天水郡就和北地郡可就連起來了,巴蜀之地的軍隊和明國的軍隊就可以成功會師了,到時候真就變成一個解決不了的難題了。
事態雖然看起來很嚴重, 但對二皇子來說,肯定還是雍城的戰事最重要。
因為皇位的爭奪是當下的,而那些預想的事情都是將來的,將來雖然重要,但是當下顯然更重要一些,如果皇位沒有搶到手,就算是將來再美好,也跟他沒有關系。
所以他的應對方式還是跟應對巴蜀之地那裡是一樣的。
只不過相比起來明王的實力也比巴渝強上不少,而且明王那邊是兵分兩路開始行動的,所以他也安排了兩員小將,然後各帶兩萬兵馬,也是分頭行動,不求擊敗敵人,只要能夠牽製住他們就可以。
然後他們兩人也帶著軍隊分頭出發了。
這一下子就去除了六萬大軍,可把城內的大皇子高興壞了,他被封鎖在城內,對外面的情報沒有那麽敏感,這時候既不知道巴渝入侵的事情,也不知道明王入侵的事情。
這時候大皇子根本沒有意識到秦國已經是多事之秋,還在為了二皇子撤掉了六萬士兵的事情而感到欣喜,雖然他連二皇子為什麽撤軍都不知道。
但是他下意識的覺得肯定是二皇子遇到麻煩了,覺得是他們的機會來了。
二話不說,大皇子立刻安排雍城的守軍對二皇子的軍隊展開了反擊,同時再一次聯系到了駐扎在外面按兵不動的軍隊,讓他們配合守軍進行攻擊。
龐統自然也收到了信,而且還一收就是兩封,一封是大皇子給他的,還有一封是三皇子給他的,大皇子僅僅是讓他協助攻擊二皇子的軍隊,三皇子還在心中詢問了一下二皇子撤兵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