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明末乾坤》第8章 布局(4)
  文華殿內,傳出一陣陣零零碎碎的說話聲,兩個一老一少正在討論。

  這老的便是孫承宗,少的就是朱由校。穿越過來後朱由校立即將孫承宗升為少詹事為日講官,每日在文華殿內聽他講課學習古文。

  他是明朝末年偉大的軍事戰略家,身為帝師,這個秀才出生的將領獨自踏上遼東,比昂建立了遼東第一防線,關寧錦防線,直到大明滅亡都沒有攻破。崇禎十一年(西元1638年),這位已經76歲的老人率領高陽全城百姓及家人守城,後城破,被清軍所俘虜,清軍對他十分佩服,準許他自盡,他朝著大明跪拜之後,慷慨赴死,全家40余人全部殉國。

  魯迅曾在其文章中寫道: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孫承宗就是這樣的脊梁。

  “老師,自建州奴兒哈赤反叛,不斷襲擾遼東,尤其在薩爾滸之戰後,大明官軍便無力大舉進攻,隻得被動挨打,遼東戰事接連失利,朕寢食難安,不知老師對當前遼東戰事作何見解?”

  “奴酋精於騎射擅長野戰,而大明官軍卻短於野戰,薩爾滸之役中大明精銳幾乎喪失殆盡,奴酋士氣高漲,不宜急於進攻,故只能采取守勢,臣以為朝廷應該據城而守,在遼東各咽喉地帶築起高牆,城堡遷移遼民以墾荒屯田,堅壁清野,使建奴無法就近獲得補給,而後層層推進,逐漸蠶食建奴所佔據的大明領土。

  ???還可聯合朝鮮、蒙古諸部,我大明官軍聯合兩方東西兩側夾擊建虜,若朝廷糧餉充裕,假以時日必能除去這一大患。”

  孫承宗是文官出身,但卻長了一副武將的面孔,胡須也異於常人長的跟戟一樣,很有威嚴。與其交談時說話大聲洪亮,很有氣勢。

  大明內憂外患之際,孫承宗任薊遼督師,在他主政遼東期間大修城堡,築起高牆,成功擋住了建虜八旗進攻,並收復失地七百八裡。

  但是,孫承宗在遼東的政策也對明廷造成了沉重的財政壓力,崇禎時期每年要花數百萬兩遼餉,他主導構建起來的寧錦防線在後期發揮的作用遠不如起初之大,因建奴繞道宣大入寇而失去原來的積極防禦作用。總之,花巨額糧餉修建城防是十分不劃算的,但是,采取這種方式卻是當時不得不,同時也是最明智的選擇,薩爾滸之戰後朝廷精銳幾近於無,野戰表現太差,只能對建奴采取防守措施。

  朝廷又不給夠錢,加上以文禦武的不良風氣,士兵消極抵禦,且吏治敗壞,官員克扣餉銀等等。而這一切都導致明朝官軍作戰意識弱,戰鬥力底下,有戰鬥力的幾乎是將領自己養的家丁,例如,遼東總兵李成梁便是依靠其精銳家丁馳騁遼東的。

  現在,朱由校可以憑借穿越現代世界的優勢,從現代世界獲取物資與科技,再自己訓練一支軍隊,遲早消滅建虜。

  “老師言之有理,先不談此話題。學生已向老師學習已有數日,獲益良多,但自以為有很多不足之處,不知老師可否指出不足。”

  “陛下謙虛了,微臣為陛下講學不過數日,便發現陛下天資聰穎,學識已超一般人,對以往歷史見解頗深,且所言之事連微臣都不為所知,如陛下所說的農商皆本,句句在理,更是比那些舉人進士見識深遠;還有大明海外的天地更是連微臣也不甚了解。只不過,陛下應在平日多讀聖人之書,勤於朝政,勵精圖治,成為一代明君,以中興大明。

”  朱由校點點頭表示讚同,然後說道:“老師,學生有一事相求,望老師答應。”

  “陛下言重了,微臣作為大明臣子,忠於大明和陛下,理應替君分憂。”

  “朕多日觀地方官員上疏和錦衣衛奏報,大明北方旱災嚴重,尤其是陝西旱災更甚,致使糧食歉收,土地兼並,百姓無地可耕,大批百姓成為流民,生活困苦,不僅如此,更有貪官趁機魚肉百姓。

  ???古人雲,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若是置之不理,任其糜爛,他日秦陝之地百姓必定揭竿而起,屆時烽煙四起,生靈塗炭。乃至於動搖大明江山社稷的根基,為防患於未然,朕希望老師能夠前往陝西任總督,恢復秦陝之地百姓生產,維持當地穩定。”

  “臣亦知陝西地方百姓流離失所,然士紳權貴多霸佔土地,這些人都是大明的根基,若是動了這些人的利益,怕是要地方不穩。”

  “大明養士近三百年,然而這些官紳卻不知替朝廷分憂解難,袖手旁觀,真是良心被狗吃了,至於藩王朕自有辦法解決。老師,你盡管過去,朕會調發錢糧至陝西,授予你尚方劍,並令錦衣衛協助。如有人違法亂紀,不為救災出力,可立即拿下。”這時,朱由校怒氣衝衝的說道。

  “微臣此去必定穩定地方,若是陝西百姓造反,臣將以死謝罪。”說到這裡,孫承宗拱手作揖,表示答應了。

  “老師此番前去,朕定當全力支持。土豆、番薯和玉米乃是高產作物,這幾種抗旱,適宜在受災地大量推廣並種植,屆時朕會派人過去教習秦地百姓種植。老師不必過早前去,待明年春再過去也不遲。若是老師還有其余需要,朕一定全力支持。”朱由校也對著老師孫承宗拱手作了一揖。

  “陛下信任微臣,臣絕不讓陛下失望。”

  “辛苦老師了,朕盼望老師早日保陝西之地平安及百姓安居樂業。”

  ……

  大明王朝的火器運用很早就有了,例如,京營三大營中的神機營便是一支火器化部隊。

  在萬歷朝鮮戰爭,明軍大規模使用火器把同樣裝備火器的日軍打的抱頭鼠竄!期間,明朝派出將領李如松,祖承訓等人,投入兵力大約48000人;日方豐臣秀吉共調動了軍隊30萬,分成九個軍團, 指揮者是日本頂尖的9位指揮官。最終,同樣裝備火器的日軍,被明軍橫掃。

  由於明朝落後制度,腐敗的吏治,導致的火器質量低劣。火器質量不穩定,射擊精準度不高。而且,後期保養麻煩。加上明末軍餉問題嚴重,所以工匠們乾活並不積極,導致了明末的火器質量極差。

  其次,將領指揮不當,火器不能發揮理想效果。

  當時的火銃還是是火繩槍,射擊距離短,裝彈慢且精度低。每次發射都要有一定的間隔時間,這就需要其他兵種的配合,而當時的明軍部隊配合不足。往往剛打一槍,就被清軍衝到眼前。有時候甚至一槍不發,就已經被滿清殺到眼前。而且,將領作戰意識不行,火器只能在守城和攻城時,才會發揮效果。

  結果到後來被建奴追著打,有槍有炮居然還打不過手持大刀弓箭的冷兵器軍隊,實在讓人鬱悶。

  明末火器專家畢懋康在其《軍器圖說》(公元1635年刊印)首次介紹了燧發槍(書中稱為自生火銃)。將鳥槍用火繩點火的裝置改進為用燧石作發火裝置,從而克服了火繩點火怕風雨的弱點。這種槍只要連續扣動槍機,摩擊燧石,便可發射,因而簡化了發射手續,提高了射速。

  燧發槍的製成是單兵槍的一大改進,它的改造與完成大致與歐洲屬同一時期,然而只是在韃清糠稀年間將它作為皇帝的禦用獵槍。由此,中國的火器組建落後西方。

  對於這麽優秀的人才,為以後自行研發製作火器,並在軍隊大力發展,實現全火器化,少不了這樣的人才。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