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中,那些人最愛同佛道等化外之人交遊呢?
勳貴!
太祖開創大明基業,賜封的開國勳貴經歷過胡惟庸案、藍玉案後,元氣大傷,再經歷一次叔侄爭位的靖難之役後,幸免於難者幾乎都窩在了南京混吃等死。
成祖掀起靖難之役,成功從侄子手裡奪得皇位,也大封功臣,是為靖難勳貴。不同於被太祖爺殺得肝膽俱裂的開國勳貴,靖難勳貴的實力保存完好,勢力更是可以力壓文官集團。
出現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局面,源於兩位皇帝的出身不同。
成祖成長起來的經歷不同於他爹,他出生時,朱元璋就已經貴為一方諸侯,所以朱棣含著金湯匙長大,一直身居高位。
一般而言,這樣出身的皇帝,對手下人都會厚道些,因為他有出身自信。
像是劉邦、朱元璋之類出身草根的皇帝,因為出身的不自信,對一起打天下的部下就各種疑神疑鬼,生怕別人搶了自己兒孫的皇位,於是也就難免發生兔死狗烹的慘劇。
換做劉秀、李淵、李世民就不同了,前者本就是宗室,雖說落魄了,可畢竟身份擺在那裡,在士族門閥那裡還是很吃香的。至於後者,那就更不用說了,李淵起兵反隋之前可就是唐國公、太原留守,妥妥的一方諸侯、朝中顯貴。所以,他們得天下後,天然的就有種身份自信,對功臣的容忍度就要高得多。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對待功臣態度,放在朱棣身上又格外不同。他是親身經歷過胡惟庸案、藍玉案的,親眼看到老爹將開國勳貴殺得七零八落。結果呢,到了靖難之役時,面對能征善戰的燕王殿下,可憐的建文帝竟然連個靠譜的統兵大將都找不到。
若是太祖皇帝沒殺建文帝的親舅舅藍玉,面對侄子的削藩,朱棣自認恐怕的老老實實回南京當個富貴王爺,也就沒什麽成祖皇帝的事兒了。
畢竟,藍玉可是跟隨在湯和、徐達、傅友德身邊打老了仗的驍將名帥,從南到北,功勳卓著。特別是洪武後期,更是成為大明北伐殘元的主力大將,捕魚兒海之役,殺得北元一蹶不振。
面對這位,朱棣沒信心造反!
可惜,就是這樣的堅定太子黨、太孫黨,朱元璋還是義無反顧為了安全除掉了,順帶著還把太孫黨裡能征善戰的將領殺了個一乾二淨。
於是,也就有了之後朱棣探囊取物般容易的靖難之役。
親身經歷過這些後,面對國內依然存在的藩王勢力,成祖皇帝吸取教訓,保留了靖難勳貴集團的存在。一方面用於壓製藩王勢力,一方面也是為了平衡日漸壯大的文官集團。
論及玩兒朝廷的政治平衡,朱棣確實比他老子朱元璋溜得多,而且手段也細膩得多,不像老朱那般粗暴,一言不合就斬盡殺絕。
朱棣確實精明,但是,也擋不住子孫無能和文官集團的無恥。
土木堡之變,天真的英宗皇帝帶著靖難勳貴們,手拉著手一起踏進了文官集團的陰謀和瓦剌太師也先的包圍圈,皇權的堅定支持者,能夠力壓文官集團的靖難勳貴們被一仗打斷了脊梁骨,從此之後百余年就再也沒能從文官集團的壓製中挺起身來。
到了萬歷、天啟、崇禎朝時,勳貴集團的存在感就更低了。每日裡除了鬥雞遛狗,便是同些僧道之輩混在一起。
普渡慈航進京以後,首先接觸的便是這些勳貴。而最先遭了毒手的,自然也是這些勳貴。
夏躍在江浙一仗乾翻普渡慈航後,這群被大蜈蚣掏空血肉精氣的勳貴、朝官們便隨之化為一團膿血,徒留下一具具人皮外囊。
京城勳貴幾近全滅,朝中重臣去了大半,這是何等聳人聽聞的恐怖之事?!
若非夏躍早有布置,皇帝也有心理準備,內朝迅速出手,遞補官員及時到位,錦衣衛、東廠全力消弭流言,剛剛穩定下來的朝局頃刻間便有動蕩之危。
普渡慈航對文武勳貴施以李代桃僵之策,目的是為了竊取皇朝氣運、天子龍氣,雖說勳貴們被屠戮一空,可其子嗣並未受到太大波及。
夏躍關於國師普渡慈航乃是妖孽的奏章一到,已經穩定好朝局的崇禎帝便借題發揮,以勳貴結交妖僧禍亂朝綱為由,大筆一揮,凡是此次被普渡慈航殺害的勳貴一律除爵抄家。如此一來,不僅將與國毫無益處的勳貴連根拔除,也大大充實了皇家內庫,僅金銀便高達七千余萬兩,可謂勳貴跌倒,皇帝吃飽!
經過半月疾行,夏躍的車駕於十二月二十一日抵達京師。崇禎帝親自率領文武百官出城十裡迎接,極盡榮寵。從馬車上下來,放眼望去,滿朝臣工同兩年前幾乎整個換了一茬兒。
皇帝拉著他登車同行,三千營扈衛在側,文武百官步行隨侍,大隊人馬浩浩蕩蕩踏入京城。
當晚,財大氣粗的朱由檢終於奢侈了一把,在宮中舉行了盛大的慶功宴。這場宴會不僅是為了款待夏躍,也是為早他幾日先入京城獻捷的洪承疇、盧象升等人舉行。
瞧見夏躍高居皇帝之側,且皇帝頻頻舉杯敬酒的一幕, 別說洪承疇、盧象升等外臣,便是滿朝文武也個個側目。鎮國公、東閣大學士夏躍在皇帝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大家由此才真正認識到了。
禦史、六科給事中們原本還打算明日大朝會要對夏躍發難,此刻一見,誰尼瑪還敢亂來?!
第二日一早,大朝會,京中五品以上官員並此次入京獻捷的各部官將全數入朝。
坐鎮東南兩年,推行新政成效顯著,一舉解決國朝財政危機。識破妖僧假面目,隻手鎮壓普渡慈航,拯救帝國於傾覆之間,此皆夏躍之功。
大朝會上,不等眾臣緩過神,崇禎帝便讓王承恩宣旨,為他加上了太師銜,夏躍也成了張居正之後,有明以來,第二位在世之時便獲封三公之銜的文臣。
有了這個基調,此次大朝會也就不可能再出現異聲。至於之後夏躍提議敕封張居正為都城隍之事,更是順理成章定了下來。
不提滿朝文武如何作想,崇禎七年元旦,皇帝在夏太師陪同下親自於地壇敕封張居正為福明靈王、大明都城隍。
“臣張居正,拜謝人皇敕封!”
在文武百官、近萬軍士、數萬百姓親眼目睹下,張居正顯露身形,鄭重拜謝皇帝,一身正一品朝服瞬間化為王袍冠帶!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更新最快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