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奮鬥在五代末》第70章 策與經義
  姓馮?還在王樸家隔壁,那不就是已故太師馮道家嗎?
  是之前拜訪王樸時,自己在王府門口見到的那個白衣男子嗎?
  能讓那位白衣飄飄,看起來出塵脫俗的馮道之子馮吉,以及衣著奢侈的呂端都光顧的妓館,肯定不會是什麽普通的貨色。
  文人士大夫嘛,通常都是很注重情調的,這間鳳鳴館,也許別有玄機。
  李延慶略一思忖,問道:“這鳳鳴館,究竟是間怎樣的妓館?”
  “這,在下從未去過鳳鳴館,也不清楚。”方志和撓了撓頭:“不過聽昨夜監視的弟兄介紹,這鳳鳴館似乎與小甜水巷裡的妓館有很大區別。”
  李延慶當即問道:“什麽區別?”
  “鳳鳴館聽說不掛紅燈籠而掛白燈籠,外邊不站小姐,而且地點也很偏僻,在鄭門附近,那一帶就這一家妓館,以在下看來,大約就是更文縐些吧。”
  方志和只是聽鄧二略微介紹過鳳鳴館的外貌,只能說個大概上來。
  “嗯,我差不多明白了。”李延慶點了點頭,鳳鳴館應該就是那種賣藝不賣身的高檔妓館,這也符合馮家郎君與呂端的口味。
  想不到啊,呂端這家夥還有這等情趣。
  逛高檔妓館是此時士大夫的一大雅致,李延慶並未把此事放在心上,對方志和擺了擺手:“你退下吧,有新情報再來匯報。”
  方志和走後,李延慶在侍女的服侍下,起床洗漱吃飯,之後派李石去了一趟烏衣台總部,令張正加派五名精銳烏衣衛去開封辦事處。
  而後,李延慶便去了國子監。
  律學館學齋內,李延慶一邊抄著書,一邊想著即將到來的考試:“今天離十二月初一,只有三天了,尹季通卻依然沒有公布考試的范圍,自己完全猜不到這次考試究竟要考什麽。”
  李延慶為了應對這次考試,日日夜裡都在加緊背書,雖說他之前分析過,考《唐律疏議》的幾率不高,但總歸要防范於未然。
  就在這時,尹季通推開門悄然走了進來。
  “後日的考試只有一題,是策。”尹季通做到了自己的幾案後,向三名學生宣布了此次考試的范圍。
  竟然是策,李延慶聞言微微一驚。
  策,是此時進士科的四種考題之一,其余三類分別為經義、詩賦、論。
  李延慶未來要考的明法科,則只有兩種考題:經義與律令。
  在李延慶看來,“策”與後世公務員考試中的“申論”是很近似的,都是由出題者就時務提出具體問題,讓考生發表自己的見解,並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
  與“申論”稍有不同的是,“策”的考題講究一個借古論今。
  也就是說“策”的考題並不會具體點出要考察的時務,而是會從儒家十幾部經典裡挑出些詞句做一個包裝,需要考生先體會出題者的考察意圖,如此才能做出較為準確的答案。
  所以“策”既能考校考生對儒家經典的掌握水平,又能考察考生對當前時政的了解與看法,可以說是一種相當高明且全面的出題手法,放在進士科考試裡,都是壓軸的最後一道大題。
  之前郭榮巡查國子監時,讓每位學生都寫一篇《平邊策》,其實就是以“策”的形式來考校學生。
  只不過平邊策這道題目出得很是直白,並未用儒家經典包裝起來,不像是一道科舉考試的試題,更像是皇帝對臣子的一種谘詢。
  “如果是考策的話,那我這幾天背的書成了白做工......”
  李延慶轉念一想:“不過也算不上白做工,畢竟以後的明法科考試還是會考的。”
  趙匡義和司徒毓的想法與李延慶有些類似,兩人這些天也都在瘋狂的背書,聽到考題是“策”後,都感到很錯愕。
  尹季通環顧三名學生一眼,將三人的神態盡收眼底:“不過具體的考題我不便說,三日之後看你們的臨場發揮。”
  李延慶聞言,當即就低下頭繼續抄書,既然是考臨場發揮,那就沒什麽好複習的了,不知考題,提前準備也無從談起。
  白天的時光,就在平靜且枯燥的學習中緩緩流逝。
  夜幕降臨,李延慶正在房中翻閱國子監出版的一冊《春秋公羊傳》,其內不光有公羊傳的原文,還有各代名家對公羊傳所做的“注疏”。
  明法科的考試雖然側重於對律令的考核,但也會兼著考一些儒家的經典,以經義的形式來考校。
  所謂“經義”就是默寫,主考官從經文中截取一段句子,讓考生寫出這句經文的所有“注”與“疏”。
  說直白點,“注”是對經文的解釋,因為經文大多成書於上古先秦,往往晦澀難懂,漢朝的大儒們便對這些經文做了注解,方便後來者學習。
  這批“注”傳到隋唐時期,因為發音、語境、用詞習慣等條件的變化,“注”對於當時的人來說又有些晦澀難懂了。
  所以就產生了對“注”的進一步解釋,稱為“疏”。
  譬如李延慶手裡的這冊《春秋公羊傳》,在漢朝時,儒學大師何休給它做了“注”,傳到唐朝時,徐彥在這“注”的基礎上,做了“疏”。
  這兩樣東西傳在中晚唐以後,就慢慢地融合了起來,統稱為“注疏”。
  科舉考經義,考的就是對“注疏”的背誦與理解,而不會簡單地考原文。
  國子監刊印的九經,就是厲害在對“注疏”的總結與刻印。
  唐朝時期,朝廷將九經刻成了一批石碑,稱為“開成石經”,成為了九經的典范,供天下學子傳抄,但其中並未刻有注疏,僅有原文。
  馮道聚集了中原地區幾乎所有的大儒,花費了二十多年,對注疏做了全面的考證,將“注”與“疏”都融入在了刊印的九經之中,讓購買這套九經的學子,可以一目了然地學習最準確的“注疏”。
  從開創性與耗時長度來說,國子監刊印的這套九經,賣五貫一套,也不算特別貴。
  但李延慶很清楚,這筆錢並不是進了國庫,而是被那國子監祭酒尹拙挪做了他用。
  李延慶現在看著這冊公羊傳,心裡有些不爽,值歸值,但這筆錢要是能在自己手裡,那別提有多爽了。
  突然,書房的門外傳來方志和的聲音:
  “郎君,博雅書鋪有大動作!”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