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楚史亂國志》第322章 各方行動,趕赴揚州
  當然,這位吳侯可不是靠著身世走到今天這個位置,他所依靠的,乃是自身的功績。

  如果不是特意搜集了一下對方的信息,他們誰也不能想到,一名還不到弱冠之年的青年,竟能從白身走到今日的地位。

  這簡直是古往今來都罕有之事,能同他相提並論的,或許就只有甘羅和冠軍侯。

  而這位吳侯顯然更為出眾,文武兼備,按能力而言,他顯然要遠勝前兩人。

  論文,對方提筆賦詩詞,作品傳遍天下,無一不是膾炙人口的佳作,更不要說,還提出了“增社均攤製”這種效果顯著的制度,借此成為了大漢頂級貴胄。

  論武,項明自揚州起兵,以數百破三千,以千余破兩萬,一路推進,將黃巾軍打得支離破碎,最後就連那名大賢良師,都是死在他的戟下。

  更不要說,去年冬天,攜雒陽八千新軍馳援涼州,硬生生阻擋了十萬匈奴大軍一個月的時間,為大漢爭取了迅速擺平四方的時機。

  雖然資歷上可能略有不足,但對方被封吳侯,沒有人會提出意見,因為倘若是換作旁人,以項明的功績,甚至都可以坐上三公之位。

  對他越是了解,這些勢力對於項明便越是敬畏,如此的存在,倘若同農家走近關系,絕對可以增加農家崛起的可能。

  甚至說,只要項明能夠同農家達成一致,憑借他的能力,令農家崛起是十拿九穩的事情。

  如此一來,其他勢力再也觀望不下去了。

  雖然他們期待著農家起複站在前面為他們抵擋來自儒家的壓力,但他們又怕兩家相互爭鬥會使自家學派成為犧牲,所以,積極謀求發展,成了百家殘余的首要任務。

  但發展也不是空口白牙,如何發展壯大,便是擺在他們面前最大的難點。

  若是可以,誰不想擴大勢力,但此時他們的力量已經被儒家壓製得所剩無幾,勉強保持著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平衡,一旦他們主動打破這個平衡,那麽迎來的將會是儒家的大力鎮壓。

  所以,他們需要另尋出路,最好如農家這樣,皆由機會謀求崛起,甚至讓儒家無可奈何。

  於是,他們也盡數召集骨乾弟子,大漢各地遊俠齊聚徐州,工匠集於荊州,商人集於兗州,法家集結於青州,而名家,陰陽,鬼谷等學派也都有所行動。

  他們都要聚在一處,商討接下來該如何行動。

  可能唯一沒有動作的,便是道家。

  倒不是他們真的與世無爭,而是黃巾一事雖有農家推波助瀾,但實則確實打著道家的名聲行事,而今道家殘余被朝廷緊盯,完全沒有機會有所行動。

  全天下最大道家分支,益州的五鬥米教,都沉默不語,甚至其首領張魯都被劉焉收入麾下,其他道家傳承自然不敢有所行動。

  因此,除了益州,天下各方勢力就暗潮湧動起來。

  如此異常動向,自然也引起了儒家的注意。

  但儒家勢力何等龐大?不需要廢什麽功夫,便查到了一切事情的來龍去脈。

  站在他們的立場之上,自然是希望獨尊儒術的狀態可以保持下去。就算是農家有了這麽大的契機,他們都不想坐視農家坐大,更何況其他各學派。

  他們想要混水摸魚,這是儒家不能容忍的。

  於是,儒家也緊急采取行動,使用他們發展數百年積蓄起來的龐大勢力,從兩方面入手,開始做出應對。

  首先便是朝堂方面,

如此事情不便讓天子知曉,但朝堂體制之中,上至三公下至縣令都為儒生,擁有著僅次於天子的權力,於是開始動用朝堂對各方勢力進行打壓。  另外,便是不入朝為官的名士群體,也紛紛集結,商討對策。

  北以北海鄭玄為首,南以襄陽黃承彥為首,分別發起了規模上萬的儒生集會,以應對百家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鎮壓。

  儒家的應對,無論哪一方面都是百家勢力難以招架的。

  單說儒家在民間的勢力,便比百家勢力總和還要大得多,輕易便是萬人集會,這都是百家勢力無可抵擋的。

  更不要說朝堂方面。

  自古民不與官鬥,百家謀劃再好,若是沒有得到朝堂的認可,他們所做的一切努力終究還是徒勞。

  而朝堂全部把控在儒家弟子手中,如何獲得朝廷認可?

  看上去,一切陷入了死局之中。

  但百家經過數百年知識積累與傳承,其內精英也不是愚蠢之輩,面對儒家的強勢,他們也想出了一些辦法。

  其中最好的辦法,便是將目光放在天子身上。

  雖然儒家把控朝堂,但只要這天下還是大漢天下, 那麽天子便會是唯一能夠號令朝堂的存在。

  若能讓天子開口,那麽無論儒家如何應對都是徒勞。

  但上達天聽卻不容易,更何況天子能否認同自家學說還尚未可知。

  好在,儒家雖佔據朝堂大部分勢力,卻還不算是一手遮天,至少朝堂之上還有武將,還有宦官,這也都是上達天聽的途徑。

  但關鍵是如何打動天子。

  在他們想來,自家最起碼也要拿出一個類似於農家的優秀制度,才有可能獲得天子的認同。

  不過,他們發展至今,傳承先人的思想都過猶不及,怎會有閑情思考其他制度?

  雖然說他們都先祖傳下的想法與制度都頗為推崇,但畢竟沒有推陳出新,不是對先人不敬,但倘若他們的學說制度能夠有效,又何來獨尊儒術?

  他們急需新的想法,才有可能博得劉宏的認同。

  可這種事情又豈是容易之時?他們苦思冥想,集眾人所長,也無法討論出一個自家學說和當今情勢兼備的制度體系。

  就在他們一籌莫展的時候,有人卻想到了項明。

  這位吳侯既然天縱奇才,或許能夠給自家學說一點意見,農家興衰系於對方一身,自家大概也能。

  這一觀點迅速博得了眾人的認同,在無可奈何的情況時,嘗試一下也未嘗不可。

  於是,百家眾人也不顧冬日寒風凜冽,各自派人前往揚州,想要在吳侯那裡找到複興自家學派的機會。

  這個冬天,便在百家勢力的暗潮湧動之中緩緩流逝。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