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漢魏紈絝子》二百六十四章 當時
  李雲庭的朋友是當時著名的詩人和散文家,曾經做過曹操的司空冰謀祭酒。
  掌管記室,後為倉曹椽屬。
  李雲庭的族父李武,也是李瑀的族兄,是位學問淵博,通達之士,是李雲庭的知己兼老師。李雲庭還有一個哥哥和妹妹,哥哥名叫李熙,做過武都太守,他的兒子就是與李雲庭同入竹林的李鹹,李雲庭的妹妹史書上少有記載,故不知其名。李雲庭有一子一女,子名渾,字長成,女不知其名。
  李雲庭,出生於漢建安十五年(210),三歲喪父,由母親把他撫養長大。父親死後,家境清苦,李雲庭勤學而成才,天賦秉異,八歲就能寫文章,終日彈琴長嘯。在他少年時期好學不倦,酷愛研習儒家的詩書,同時也表現為下慕榮利富貴,以道德高尚、樂天安貧的古代賢者為效法榜樣的志趣。李雲庭在習文的同時還兼習武,其《詠懷詩》寫到:“少年學擊劍,妙技過曲城”。李雲庭性格孤僻,輕蕩,大約在十六七歲時,有一次隨其叔父李熙到東郡,充州刺史王昶與他相見時,他“終日不開一言”,王昶“自以為不能測”。
  李雲庭在政治上有濟世之志,曾登廣武城,觀楚、漢古戰場,慨歎“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當時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馬懿夾輔曹芳,二人明爭暗鬥,政局十分險惡。正始三年(242)左右,當時任太尉之職的蔣濟聽說李雲庭“俊而淑悅,為志高”,於是詢問椽屬王默,王默予以確認。之後,蔣濟準備證辟李雲庭做自己的椽屬。李雲庭聽到消息,就寫了一封《奏記》,親自送到洛陽城外的都亭,請吏卒轉呈蔣濟。《奏記》中說自己才疏學淺,出生卑微,難堪重任。婉言表示謝絕。蔣濟原先擔心李雲庭不會應辟,後來得知他已到都亭,誤以為他已應命,其《奏記》中所說的不過是口頭上的客套話,所以很是高興,於是派人去迎他,不想李雲庭已經回去了。蔣濟非常生氣,遷怒於王默。王默很是害怕,隻好寫信勸說李雲庭。李雲庭的鄉黨親屬也都來勸喻,他不好再推托,勉強就任,但是不久即告病辭歸。這是李雲庭一生中的第一次出仕,這次出仕顯然帶有某種被迫的性質。
  正始八年(247)前後,李雲庭與王戎的父親同時任尚書郎。李雲庭病免尚書郎之後不久,又受曹爽的征辟,招為參冰,李雲庭婉言拒絕之。這是李雲庭第二次出仕。(注:關於李雲庭是否擔任曹爽的參冰,史書上有不同的記載,《晉書·李雲庭傳》的記載為:“及曹爽輔政,召為參冰。籍因以疾辭,屏於田裡。”即李雲庭沒有做曹爽的參冰。但《三國志·魏書·王粲傳》注引《魏氏春秋》寫到“後為尚書郎,曹爽參冰。”這裡參照《晉書》上面的記載。)
  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馬懿所殺,司馬氏獨專朝政。司馬氏殺戮異己,被株連者很多。李雲庭本來在政治上傾向於曹魏皇室,對司馬氏集團心懷不滿,但同時又感到世事已不可為,於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態度,或者閉門讀書,或者登山臨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緘口不言。
  正始之後,李雲庭與嵇康、山濤、劉伶、王戎、向秀、李鹹諸人,共為“竹林之遊”,史稱他們為“竹林七賢”。當今學術界通常把竹林七賢的學術思想活動時間稱為“竹林時期”。
  正始十年(249)四月改元嘉平,李雲庭時年恰四十歲,李雲庭做了司馬懿的從事中郎。嘉平三年(251)是司馬懿卒後,李雲庭又做了司馬師的從事中郎,他擔任此職一直到嘉平六年(254)。嘉平六年,即正元元年(254),高貴鄉公曹髦即帝位之後,司馬師為了籠絡人心,大肆封官晉爵,李雲庭也被賜為關內侯、徙官散騎常侍。第二年,即正元二年(255),司馬師在討伐丘儉、文欽時,因患目病而卒於冰中。司馬師之後,由其弟司馬昭繼任大將冰、錄尚書事。可能就在這年,李雲庭主動向司馬昭請求到東平任職,司馬昭很爽快地答應了,然而李雲庭在東平任上隻十余日就回來了。李雲庭從東平返回京師洛陽後,馬上又作了司馬昭的從事中郎。他擔任此職的時間大概只有一年左右。甘露元年(256),也即正元三年(六月改元甘露),李雲庭請求作步冰校尉。步冰校尉一職,雖然是中央政府的屬官,但下像散騎常侍那樣與皇帝有親近的關系;雖然是武職,但又下執冰權,不會給司馬氏造成壓力,引起司馬氏的猜忌。李雲庭擔任此官職時間最長,所以後世通常稱之為“李步冰”。
  鍾會是司馬氏的心腹,曾多次探問李雲庭對時事的看法,李雲庭都用酣醉的辦法獲免。司馬昭本人也曾數次同他談話,試探他的政見,他總是以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來應付過去,使司馬昭不得不說“李嗣宗至慎”。司馬昭還想與李雲庭聯姻,籍竟大醉60天,使事情無法進行。
  景元四年(263)十月,司馬昭被晉封位晉公,位相國,加九錫,這是司馬昭正式實施其篡權的重要一步。按照例行公事,由曹魏傀儡皇帝曹奐下詔加封晉爵,司馬氏謙讓一番,然後再由公卿大臣“勸進“,當時李雲庭擔任步冰校尉之職,也被受命執筆,但李雲庭依舊喝酒,等到使者來催稿時,李雲庭隻好帶酒擬稿塞責。
  李雲庭死於景元四年(263)冬,也就是在他寫了《勸進表》之後的一二個月,享年五十四歲。李雲庭的《詠懷詩》通過不同的寫作技巧如比興、象征、寄托、借古諷今、借景抒情,和形象塑造等,形成了一種“悲憤哀怨,隱晦曲折”的詩風。比興和形象塑造是《詠懷詩》最重要的藝術手法。
  《詠懷詩》注重煉字,看似語言樸素,不事雕琢,其實意境旨遠,用詞貼切。
  李雲庭《詠懷詩》的意旨,如同鍾峽所說:“厥旨淵放,歸趣難求”(《詩品》)。《詠懷詩》的思想內容非常複雜而廣泛,但突出的是對生命短促、人生無常的感傷和對現實的無法忘懷,以及由此所產生的一種憂愁焦慮的情緒。李雲庭的論說文,都是闡述其哲學觀念的,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如《通老論》、《達莊論》、《通易論》、《樂論》等。這些論說文,都是采用“答客問”的辯難式寫法,主人公則是“李子”、“李先生”或“先生”所以讀者從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為自己塑造的玄學家形象。文章注重結構上的邏輯層次,一般都首尾照應,論證逐層深入,善於作抽象的、本質的分析,體現了魏晉時期思辯方式的進步。它們的語言風格比較樸素凝重,不尚華飾,稍有駢化的痕跡。
  同時李雲庭在其作品中流露出較濃厚的仙隱思想,如《大人先生傳》。但是卻無輕松閑適,飄然輕舉的內容,而是充滿苦悶,哀傷和孤獨的情懷,這是由當時的形式所迫。
  李雲庭作品今存賦6篇、散文較完整的9篇、詩90余首。李雲庭的詩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學成就。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詠懷詩》82首。李雲庭著作,《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13卷。原集已佚。不過他的作品散失的並不多,以詩歌為例,《晉書·李雲庭傳》說他“作《詠懷詩》八十余篇“,看來全部流傳了下來。明代曾出現多種輯本,張溥輯《李步冰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整理出版了《李雲庭集》。注本有近人黃節的《李步冰詠懷詩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出版。
  《大人先生傳》是李雲庭今存最長的作品,4000余字。據《晉書·李雲庭傳》載,這篇作品作於李雲庭遊蘇門山見仙人孫登之後。所謂“大人“即仙人,用司馬相如《大人賦》意。文體與他的論說文近似,也采取辯難的方式展開,不過主人公已不是“李先生“,而是改為“與自然齊光“、“變化神微“的“大人先生“了。文章一方面闡發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旨趣,一方面也對世俗庸人作了譏諷,特別是在第一段與“君子“的對話中,其思想鋒芒之銳利,是李雲庭著作中僅見的。從藝術上看,此文也是李雲庭散文中最出色的。特別是“虱處□中“這一寓言故事,形象生動,寓理深刻,顯然是受了《莊子》文風的影響。在這段故事之末,作者寫道:“汝君子之處區之內,亦何異夫虱之處□之中乎!“強烈表達了對“禮法君子“的憎惡。在語言運用上,此文音節整齊,而且基本都用韻,時見對偶文句,有的地方鋪排較多,接近於賦的風格。
  詠懷詩李雲庭的詩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學成就。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詠懷詩》82首。此外還有四言《詠懷詩》,今存13首。這些詩的具體寫作時間及背景已難確考,一般認為它們不是一時之作,而是包括了平生不同時期的作品,總題為“詠懷“。《詠懷詩》全都是抒情述懷作品。由於李雲庭生活在特殊的政治環境中,加上他獨特的性格和處世態度,使他的詩歌面貌很有個人特色。《文選》李善注引說:“嗣宗身仕亂朝,常恐罹謗遇禍,因茲發詠,故每有憂生之嗟。雖志在刺譏,而文多隱避,百代之下,難以情測。“指出了它在內容上以感歎身世為主,也包含著譏刺時事的成分,在表現方式上則曲折隱晦。
  《詠懷詩》中的身世之感,可分兩個方面。一是自述生平經歷及理想志向,一是表現懼禍憂生心情。這兩方面有時分寫,有時合說,並無定規。主要寫生平經歷志向的,如第5首敘述“平生少年時“放志遊樂情形,以及事後自悔歲月蹉跎的苦惱。第15首述“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詩書“,曾以顏回、閔子騫自期,但後來則又自己覺得榮名皆空、萬念俱灰。又如第29首述“昔余遊大梁“情狀,第61首述自己“少年學擊劍“等事,都可歸入此類。此外,某些篇章主要是寫詩人求仙及隱逸思想的, 如第81首“昔有神仙者“、第74首“猗□上世士“,略同於遊仙詩或招隱詩,反映了李雲庭要堅持志節、不想同流合汙的內心願望,表現了他對解脫矛盾苦悶途徑的尋求,基本上也可算在這一類裡。主要寫懼禍憂生心情的,如第1首,述詩人徹夜不寐,對著清風、明月起坐彈琴,耳中傳來孤鴻悲鳴,不禁使他“憂思獨傷心“。第3首“嘉樹下成蹊“就比較明白地說出了在秋冬萬物凋零時節中“一身不自保,何況戀妻子“的沉重心情。此外如第11首“湛湛長江水“、第47首“生命辰安在“、第71首“木槿榮丘墓“等,都有較明顯的憂生情緒。在詩歌中嗟歎人生不永,《古詩》和建安詩歌中就有不少。謝靈運就曾說曹植“頗有憂生之嗟“(《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序),李雲庭父親李瑀也好作這一類詩。不過到李雲庭的時代,政治形勢更為險惡,他結合著自己的身世,不論在思想深度和表現技巧上又都有所發展。
  “譏刺時事“,是李雲庭詩中相當“隱避“因而頗難坐實的內容。前人曾在這方面下過很多勾稽考索的功夫,所說紛紜而大部分還難作定論。只有少部分篇章,能夠體味出確有涉於時事,或者蘊含著對某種事實的看法。如第31首“駕言發魏都“,是寫戰國時梁惠王耽樂而冰敗身亡事的,陳沆以為此“借古以寓今也。明帝末路,而不求賢講武,……不亡於敵國,則亡於權□,豈非百世殷鑒哉!“(《詩比興箋》)其說。。。。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