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在現場亂轉了一小會兒,就有一個小負責人上來詢問,得知薑彬是禮司的吏員,許翰是禮司的客人,開始帶著兩人參觀,並且向兩人作介紹。
這裡建造的都是乾船塢,三面接陸一面臨水,基本組成部分為塢口、塢室和塢首。
現在挖的大坑就是塢室,用於放置建造的船舶;臨水的一面是塢口,建設好水閘後會將剩余的當水土挖除,連接上大海,以後建好的船舶可以直接從蓄滿水的船塢牽到海裡。塢首是與塢口相對的一端,空間上方是遮蔽的,裡面放置一些不能被雨淋的材料工具,也算是塢室的一部分。
乾船塢今後會配有各種滑輪組用於起重、油漆和牽船等附屬設備。當船舶進入乾船塢修理時,首先用灌泄水設施向塢內充水,待塢內與塢外水位齊平時,打開塢門,利用牽引設備將船舶慢速牽入塢內,之後將塢內水體抽乾,使船舶坐落於龍骨墩上。修完或建完的船舶出塢時,首先向塢內灌水,至塢門內外水位齊平時,打開塢門,牽船出塢。
由於現在的抽水設備抽水效率非常的低,所以在規劃中,這些乾船塢基本隻負責建設新船和船隻大修,小修小補則仍然在是在碼頭或者衝灘擱淺。
“這裡今後能建造載重上萬石的大船,真想看看上萬石的船會有多大。”負責人最後說道。
從船廠出來後,天色已經暗了下來,兩人急忙趕回白石彎劉家堡,由於有後續招募的大量的勞工加入,劉家堡的建設進度大大加快,現在已經建設完成了四個居民坊和中間的十、十一學堂坊。
四個居民坊中都有小集市,而且已經全部啟用。臨街還建有各種服務於白石彎建設人員和來往商人的商棧,其中就有各種酒樓客棧。
薑彬沒有選擇在客棧居住,而是前往設置在十一坊的劉家堡鎮政府,表明身份後住進了政府的招待房。
“抱歉,興漢盟有規定,凡是吏員外出公務,目的地有官設招待房的必須居住招待房,不得花錢住客棧。”基本對許翰解釋道。
招待房的條件很一般,而且都是盤的土炕大通鋪。
“很好,每一分稅收都是百姓的血汗,官吏等財政供養的人員確實不應該被無故揮霍。”許翰很是認同這項制度,坦然的找了一個鋪位躺下休息。
“我去外面問問這裡有沒有食堂,我們兩個的晚飯還沒有著落。”薑彬說完又出了門。
……
九月十八日午時,齊州號。
從倭國対馬南港前往登州蓬萊港的船隊已經出海第二天,剛剛駛過濟州海峽,轉向朝西北方向航行。
劉信啟正在船艙記錄腦海中記憶起來的大學知識,艙室外面突然傳來敲門聲,聽聲音是李倉。
“進來。”
“前面的船傳過來消息,說東北方向有船隊朝我們駛來。”李倉進門後匯報道。
“有多少船?現在我們船隊最前面領航的還是密州號?葉川在哪艘船上?”劉信啟連續問道。
密州號是此次編組船隊的旗艦,一般在船隊最前面領航。
“最前面的還是密州號,葉川就在密州號上。信息中說前方的船隊是由十艘左右船隻組成的中型船隊。”李倉回道。
“既然已經安排密州號做旗艦,葉川也在船上,就由他指揮應對,我們聽命行事就可。”劉信啟回道。
目前在渤海、黃海海域,興漢盟船隊已經可以說所向無敵,現在己方船隊又有數量優勢。所以不管對面的船隊是敵是友,都可以算是鍛煉水師將領的好機會。
“是!”李倉領命後出艙指揮第三船隊的船隻,劉信啟也放下紙筆出艙查看。
“前面還沒有傳來做應戰準備的命令,我們要先做準備嗎?”大幅對李倉詢問道。
“雙方船隊距離還有多遠?”李倉問道。
“我們船上的了望手已經可以看到對方船隊桅杆,距離估計在二十裡左右。”大副回道。
“若真是衝我們來的,二十裡,相對而行,兩刻鍾就可以接觸。命令船隊開始做戰鬥準備。”李倉直接下令,這條命令只是針對第三船隊的船隻,他還沒有權利命令不到第二船隊的船隻。
“是!”
經過這段時間的磨合,興漢盟的船隻,從無準備狀態進入完全戰鬥準備狀態,所需時間已經減少到一刻鍾左右,船員配合默契的甚至只需要半刻鍾時間。因為船上的弩弓、火箭等都需要從防潮包中取出,人員平時也是不著甲胄的,近戰人員需要時間穿甲胄。
過了有小半刻鍾,桅杆上的信號手傳下命令,旗艦終於傳來命令做戰鬥準備。
“我們現在處於船隊中間位置,命令從前船向後船傳遞、確認、傳遞需要時間,所以說葉川不一定反應比我慢。”李倉替葉川解釋道。
“你不用說這些,我都了解。而且就算現在傳令也不算晚。”劉信啟拍了拍李倉的肩膀,示意他不用多心。
“旗艦命令,解除戰鬥準備, 船隻減速。”過了半刻鍾後,信號手大聲喊道。
李倉將命令傳遞下去後,順邊對旁邊的副手說道:“準備舢板,盟主可能需要。”
“不用了。”劉信啟阻止了水手將甲板上的舢板放下海的動作,因為他發現,船隊前面有走舸逆著船隊行駛方向朝著齊州號駛來。
跳上走舸,和李倉一起轉移到密州號上,上了密州號甲板的劉信啟已經可以看清對面的船隊。
“竟然是第一船隊的船隻,是登州出什麽事了嗎?。”李倉說道。
“應該不事出事了。若是出事了,報信不會有這麽多船,轉移遷徙不會只有這麽少的船,所以隻可能是來支援我們的。”劉信啟猜測道。
兩隻船隊開始減速,匯合,密州號和登州號船舷靠在了一起,朱朗通過橫板跳上了密州號的甲板。
“盟主!奉水師司司長高遠之命,前往倭國支援盟主。”朱朗匯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