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師爺說著,遞過來一張清單。
許嬌嬌一看,這是通政司的右通政,張大人的禮單。
上面只有一條:黃金五百兩!
這……
黃金不管在哪裡,都是硬通貨,是很多人的偏愛,雖說它與白銀的官價是一比十,但如果你想換多一點,那也絕對不用愁。
一個通政,送這麽重的禮幹什麽?
通政司這個部門,大祥律有明文記載:掌出納帝命,通達下情,勘合關防公文,奏報四方臣民實封建言、陳情申訴及軍情、災異等事。凡朝廷大政、大獄及會推文武大臣,通政使也參與討論。
看著一大堆權力,還上達天聽,挺牛批的樣子吧?
事實上,它是一個清水衙門。
且不說一個四品的右通政,哪裡來的這麽多黃金,更讓人想不通的是,他為什麽要送這麽重的禮呢?
這超出了結識、相交之意
想巴結她們?
她們都不認識這個張通政,這一面都沒見,沒來由一上來就這麽大手筆啊?
“紀師爺,依你之見,這份禮單該如何處理呢?”
先聽聽老油條的意見。
紀師爺道:“依我看,這人要麽是需要你們幫忙,要麽純粹是想巴結上你們。但他送禮的時候,並沒留下求助的話,所以很大可能是後者,所圖在以後,所以這份禮,肯定是不能收的,包裝都不能留下。同時,以後還要留意這個人,看他究竟有什麽圖謀,事出反常必有妖,如果他真有圖謀,那必定不會是小事,咱們要是收下這筆黃金,那就等於是他的同黨了,他送這份重禮的意思,恐怕也在於此。總之,在搞清楚他的底細之前,不能與這個人深交。”
嗯,果然是老薑。
許嬌嬌與廖青都點頭,認可了這個意見。
“那明天就隨便派個人,給他退回去!”
這是個極不確定的人物,反正應該跟清官是扯不上關系的,她們還是別跟他扯上關系為好。
倒不是說忌憚他,只是被他無端拉下水的話,那就讓人不舒服了。
她和廖青是受皇上看重,但不代表她們就願意隨便替人背書。
接下來,許嬌嬌懶得多看了,只要是不認識的人,就隨便留下一樣東西;遇上認識的人,才把禮物看全。
好在,她們認識的人,或者說熟悉的人,並不算多。
倒是二丫和蛾兒,在一旁看得是相當認真。
這些對於她們都是難得的經驗,她們以後遇到類似事情的機會,只會越來越多,一直搞不懂,那是不行的。
等到處理完畢,整整一個時辰過去了。
她們回來的本來就晚,到了此刻,許嬌嬌已經打了好幾次呵欠了。
總算弄完了,散場,各回各屋。
丫環小廝們早備好了熱水,端進來洗浴。
然後關門,熄燈,念經,哦不,完整的說法是修煉《煉氣總經》,每天都要練的。
每天,她們都會感受到自己在變強,這個修煉,對她們確實是有很大好處的。
唯一有點不好的,就是修煉完後,精神上佳,氣力充足,某人就開始不老實了,每次的後果都是,兩人的入睡時間被再次延後了。
許嬌嬌覺得,她們選擇的修煉時間是不是有問題?
畢竟,老是那啥,也會影響身體的。
……
翌日,一覺醒來,各做各事。
廖青去上朝。
許嬌嬌則去了皇宮,去跟太后講故事。
紀師爺等會要親自去那個右通政家退禮,想看看對方到底想玩什麽花樣。
先說廖青這邊。
杜正硯一大早就過來了郡主府這邊,專門等著與廖青一起去。
路上,又仔細交待了一些注意事項,畢竟這是廖青第一次正兒八經上朝,以前當縣令的時候,沒上朝資格,後來做了鴻廬寺少卿,立馬就去了大燕國。
在杜正硯看來,廖青這脾氣又臭又硬的,其實不適合混仕途,但架不住皇上欣賞和推崇,那就沒辦法了,適合不適合的,也不重要了。
廖青有一搭沒一搭地應合著,很快到了午門外,排好隊列,待城樓上的鼓聲響起,便依次進入太和殿。
朱皇端坐在上,眾官兩排而列。
“眾愛卿,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眾臣有事的,其實有好多都是早就遞了折子上去了,朱皇龍案上,禦書房裡,都有。
但是,有些人就愛當面說事,或者遞了奏折的,他同樣還要在朝堂上提出來,這樣可以當場討論,效率會更高,會更引人重視。
就有人出列,道:“皇上,臣,有本啟奏。”
“講!”
“晉陽府近日連發快報,稱水患嚴重,百姓流離失所,生存艱難,急需救助,而河道需要清修,堤壩也需要修築和加固,但晉陽一向財力不足,府庫空虛,無力賑災,故懇請朝廷撥付白銀十萬兩,救治災民,加固堤壩。”
朱皇皺眉,“晉陽府又發大水?”
還沒等啟奏的人回話,工部萬侍郎越眾而出,道:“皇上,臣覺得,此事有待商榷,尚須派人查證,再作決定。”
啟奏人道:“皇上,救災如救火,拖不得啊!”
杜正硯出列, “皇上,臣認為萬大人言之有理,此事最好查明再論,晉陽府每年都有災禍,何故如此?通政司雖攬四方陳情,可張大人並未去實地查勘吧?臣覺得,晉陽府可能言過其實,不可偏信。”
原來這人就是那個張通政!
廖青頓時來了興趣。
卻聽張通政道:“晉陽府本就多山,多水,河流遍布,水患多不可避免,歷來如此,也不是現今才有的,朝廷以前也是派人查過的,杜大人此言,未免有搬弄是非之嫌。”
杜正硯冷笑,“張大人的意思是,杜某還不能提出反對意見了?本官不該心存懷疑?你張大人說什麽就是什麽?”
張通政:“下官不敢,下官只是覺得,晉陽府實情如此,朝廷每年都會撥款給晉陽賑災、防澇,今年晉陽府來要銀子,跟往年並沒有什麽不同,年年如此。”
杜正硯:“以前查過,但那已經是兩三年前的事了,本官認為再查一次,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