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跑出劍塚之地的范圍以後,雲諾回頭才確信沒有逐鹿群雄的人跟來,這才松了一口氣,悄悄下線。
第一次與玩家動手pk說不緊張是假的,但更多的興奮也是真的,那是上位者對下位者碾壓的興奮。
現在雲諾更加確定,自己現實中的修為在遊戲裡徹底得到了發揮,一般普通人根本不會是自己的對手。
屬性低或許是數值的硬傷,比如傷害。可技巧類的東西,並不是靠遊戲裡裝備,等級,技能可以填補上來的。這需要長久的鍛煉,日積月累自然而然養成的習慣。
況且雲諾屬性低是因為殘疾的緣故,並不準確。
光憑這一點,說雲諾目前領先了百分之90的玩家也不為過。
如今社會,機械改造水平,醫療,智能化,機器人等科學等突飛猛進。
所有需要人體苦力活的項目基本都被機器代替,年輕一代,多數人堅持鍛煉的少之又少,身體機能退化嚴重。
而傳統華夏武學,除了少數不入俗世的門派保留正統武根以外,更多的是在江湖騙子的多年不懈努力下徹底沒落。
功夫,在多數人們眼裡,
不過是花拳繡腿而已。
又加上全球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和平環境,諸國人民壓力驟減,才造成了如今社會的普遍現象。
男兒舉肌無力,
女子嬌弱不堪。
而像雲諾這樣活在‘原始社會’,還十幾年如一日,堅持不懈突破自我的人,如今,少之又少。
現在【泰來】遊戲的推出,以人體為藍本確定遊戲基礎屬性的設定,在全球掀起了一波,健身鍛煉的熱潮。人們除了工作遊戲時間,紛紛走出戶外,開始自我提高身體素質。
各類格鬥家,運動員,極限運動愛好者,也開始頻繁的出現在熒幕上,為人們傳授一些強健體魄,突破自我的方法技巧。
為的就是在遊戲世界,屬性有所突破。
可就算如此,雲諾這類苦修者,也不是後來者可以隨隨便便就可以追上的。
......
生前老道士在世,每個月都會帶著雲諾下山一次,一是補充師徒兩人日常生活所需;二是帶著雲諾在宜城轉轉,開闊一些眼界。
畢竟雲諾年紀不大,好奇心玩心重,常年閉塞在九五觀,一味的修煉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實則這只是老道士一廂情願罷了,雲諾並不愛下山,他是一個喜靜之人,更多的時候喜歡獨處,做一個孤獨者。
可老道士不這麽認為,他一直認為雲諾因殘疾抗拒下山,怕別人異樣的眼光而感到自卑,每次好言相勸,軟磨硬泡哄著下山......
如今老道士離世,雲諾將每個月下山一次變成了兩個月下山一次,平時的時候就安安靜靜的待在山上,練練功,打打坐,逗逗龍山之中花鳥魚蟲,也挺自在......
穿上一襲道袍,使雲諾原本就略帶書卷氣的臉上,書生氣更濃。這是雲諾唯一一件沒有補丁的衣服,也是生前老道士,攢錢給雲諾專門定製的一件道袍。
雲諾是老道士的唯一弟子,老道士又是九五觀的主持,老道士仙逝,雲諾自然順理成章的成了九五觀的主持。
主持下山,自然要體面些。
雲諾又從床底下翻出一對拐杖,一根是平常木頭所做;另一個則是金屬製成,杖長約五尺,通體墨金色,上雕龍頭,杖刻龍身,扶杖豎立,散發厚重之感。
龍頭拐杖,是老道士生前所用,每當雲諾問起拐杖來歷,老道士都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
此杖乃當年楊家天波府佘太君所用,唐太宗所賜,是可‘上打昏君,下打奸佞’的寶貝,當年為師的師傅的師傅......
雲諾聽著,也就當吹牛了。
老道士仙逝,龍頭拐杖成了留給雲諾的唯一遺物,臨終前曾告訴雲諾,如若又朝一日實在撐不下去,就將龍頭拐杖索性賣了,可保雲諾和雲妍衣食無憂。
那一刻,雲諾才真正相信老道士所言是真的。
龍頭拐杖雖然價值不菲,可雲諾從未想過變賣了它。
雖然平日裡一口一個老道士叫著,可雲諾對老道士還是異常敬重的,傳了一身本領不說,光是將雲諾和雲妍撫養長大,多年的養育之恩,就已讓雲諾將老道士當做再生父母了,所以老道士的遺物,雲諾就算是日子再苦,也無論如何不會賣掉老道士傳給自己的東西。
下山自然不能推著輪椅,只能杵著拐杖下山。
雲諾背著竹簍,帶著身上僅有的一點錢,杵著雙拐,不緊不慢的出了九五觀,向山下宜城走去。
道士下山是自帶盤纏的,這與佛教有本質區別。
化緣是和尚的專利,就是度化有緣人,佛家講究緣,也就是傳說中的慧根,不是誰都能入佛家法眼的。但他們度化是要有回報的,你得管飯,大和尚是不種地的,吃飯就成了問題,當然他們有一定的修為,不會去搶,就只能靠度人來換取食物。
如今社會,和尚總是和金錢扯不開關系。
和尚化緣和金錢扯上關系是因為寺廟的出現,他們是不存在勞動的,既然想到要修建住處寺廟,供奉佛祖,當然還得別人來完成,於是就有了化緣的演化——募捐。
唐僧雖然歷經幾十年風雨兼程取回真經,但大雁塔還是皇帝給修建的,僧人不會去自己建一座廟自己住的。住了廟以後就不止是光吃飯的問題了,高層和尚要收門徒,這一部分人要過日常生活,經費是必須要有的,就派一部分和尚下山去化緣,當然了,走的遠一點話的飯菜拿回來不是冷了就是壞掉了,不如化一些錢物拿回來自己買米做飯。
所以和尚逢人就稱施主,施主施主,施了就是主,是功德,功德無量。
可道教不同,作為華夏傳統國教,雖然也供奉神仙,但道士一般不會出去化緣。每個道觀都有菜地, 種糧食,道士靠自己的勞動自食其力。
當然道士也需要金錢來修建和維護道觀。
道教有信徒,願意的話,道士會通過給信徒做法事來收取一定費用。
可僅僅做法事是不夠的,道士要飯吃,道士們日常除了背道規和研究經法術,道士幾乎人人都學了門手藝,出去行走能靠手藝掙得收入,用這些錢物換取食物。
看風水,算運勢,測星座,跌打正骨......各個領域道士幾乎都有涉及。走了這些立足於江湖的本事,大可不必敲門伸出缽盂討要飯菜填肚子。
自小在老道士的耳目熏染之下,這些本領雲諾自然也學了不少。
按照老道士話說,
行走江湖,技多不壓身。多門手藝,多個活法。
和平盛世道士是很少下山的,因為道教講究道,除了修煉自身外,還崇尚濟世救人,可以給自己修煉添磚加瓦。盛世和平,百姓豐衣足食,自然不需要道士。所以在亂世之中,俗世反而能看見不少道士下山救濟災民。
和尚卻有不同。
人經歷過生活的苦難,慘遭社會毒打後,看破紅塵而剃度出家,變成了和尚。
換種說法,這是一種逃避現實的行為。
既然出家是為了躲避禍亂,逃避現實,那又怎麽可能在亂世之中輕易下山?
同時,佛教講究因果輪回,在佛教信徒的眼中,始終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說法,也因此,他們認為引發戰亂之人,必有一天會自食其果,因而無需他們的幫助。
這就是佛系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