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我隻想安靜地抄書啊》第三百五十四章 林河,自以為是主角
畫面一轉。

  用偏黃的色調,來表現這是回憶、是過去的場景。

  大操場上,學生們黑壓壓地一片,人群有些起哄。

  喧鬧,議論紛紛。

  主席台上,薑佑曦自彈自唱,老師們手忙腳亂,校長生氣地拿著話筒說:“這位同學,你趕緊下去,不要搗亂了。”

  薑佑曦扮演的主角搶過話筒說:“我不是在搗亂,我是在製造一個美麗的高中回憶。這樣以後你們就能告訴身邊的人,你們曾經和大華國的音樂教父是高中同學,而音樂教父在開學典禮上給你們彈唱了一首特牛嗶的歌。這難道不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回憶麽?”

  當然,很快他就被老師們扭下了主席台。

  僅僅只看了1分鍾,楊立奇已經被吸引住了。

  怎麽說呢,這部電影的開頭沒有任何炫技,就是很平實地進行交代。

  但是通過鏡頭運用,通過幾句關鍵對白,在1分鍾的時間裡,就已經把主角的形象刻畫得非常清晰。

  而且讓人有期待感。

  這個在開學典禮第一天就發出狂言要做“未來音樂教父”的少年,這個立志要靠音樂謀生的少年,這個別人眼中的傻子,究竟會怎樣狠狠地抽那些看不起他的人的臉?

  楊立奇覺得,應該沒人會懷疑他能否做到吧。

  因為他哼的那首曲子雖然並不完整,但是旋律非常棒。

  從這一點來看,普通觀眾也會覺得,這個少年雖然有點狂,有點不通人情世故,有點脫線。

  但他是真的有實力,只是別人不了解而已。

  站在上帝視角的觀眾,自然地選擇了站在少年這一邊,準備去對整個世界豎起中指。

  或者換句話說:代入感已經有了。

  ……

  “代入感已經有了。”著名影評人“李三鳴”摸了摸已經長出密密麻麻胡茬的下巴,自言自語。

  作為著名影評人,他當然不是什麽片都會去看。

  不過收了錢,就得辦事。當然,業內都知道,他從不恰爛錢。

  如果他討厭一部電影,給他10萬他都不會寫影評稱讚。

  除非給100萬。

  而且海明威的《百花深處》,他也看過。

  圈子裡大家有共識,這部短片老牛嗶了。

  僅僅用10分鍾,講了一個很短很短的故事,可是卻能深深地打動觀眾。

  雖然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劇本好,立意高。

  但也可以看出導演的技術很扎實。

  有這樣功力的導演,真的不多。

  而且,這部短片不僅僅是劇本好。

  他們這些專業影評人,自然能從中看出很多東西。

  額,雖然受到題材、篇幅、資金的限制,《百花深處》沒有太多炫技的東西。

  但在平實之中,卻能窺見導演的“內功”不錯,基礎打得很好。

  所以可以這麽說,光憑一部《百花深處》很難去判斷海明威作為導演的上限。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海明威的下限不低。

  因此在圈子裡,不少影評人都對《那些年》挺感興趣的。

  他們感興趣的不是《那些年》會講一個什麽故事,而是想通過篇幅更長、投資更多的《那些年》,來判斷海明威的導演功力到底能打多少分,上限在哪裡。

  而且,《百花深處》終究不是商業向的。

  《那些年》卻是一部商業化電影。

  是要付費點播的。

  商業化電影的敘事套路、風格,都和文藝向的電影有很大的區別。

  如果讓李三鳴簡單地說,文藝向的電影就是要帶著觀眾去經歷,去感受,去體悟,去思考。

  而商業化的電影呢?則是利用感官刺激,讓觀眾或者大笑、或者緊張,或者爽、爽、爽到底。

  從開頭這一分鍾多點來看,李三鳴覺得這部電影的開頭是成功了。

  代入感,是讓觀眾乖乖地坐著看完一部電影的重要因素。

  有了代入感,才會分享主角的痛苦和喜悅,才會為主角感到緊張,沉浸在劇情之中。

  《那些年》的開頭這一分多鍾,塑造人物非常成功,短短的幾個鏡頭和幾句對白,就讓主角的性格鮮明起來——雖然還不夠立體,但是已經很有辨識度,足夠吸引人了。

  因為主角展現出來的這個形象,非常具有代表性。

  不是指主角喜歡玩音樂。

  而是,比如“我以為我在別人眼中的形象,是這樣的”、“但實際上,我在別人眼中的形象,是這樣的。”

  作為一個成年人,聽到這樣的話,一定會想起自己少年時的心情,而會心一笑。

  而年輕人也會心有戚戚。

  因為這是幾乎每個青少年都會經歷的,自我認知與他人對自己認知的衝突。

  還有,主角喜歡音樂,有著似乎很狂妄的夢想。

  雖然,表現形式有點誇張。

  但電影本就是藝術的誇張。

  說實話,人不狂妄枉少年。

  誰年輕時沒有一點不切實際的夢想呢。

  誰年輕時沒被嘲笑,沒被誤解過呢。

  海明威正是找到了這些最有共性的東西,才能讓觀眾很快地產生代入感。

  同時,對白裡的一些用詞也挺有趣,不死板,很有生活氣息。

  鏡頭回轉到當下,薑佑曦扮演的主角身處數十、上百名學生中。

  然後畫面定格。

  這副畫面中,有人騎自行車,有人坐在父親的摩托車後座,有學生在走路,有男生女生偷偷摸摸地牽著手。

  眾生相。

  薑佑曦的頭頂出現字幕:林河,自以為是主角。

  這字幕明顯是手寫體,像一個普通高中生的字跡,不算多好,但是很奔放。

  給人的感覺是,這是主角自己寫的字。

  李三鳴又忍不住嘴角抽了抽。

  然後畫面繼續流動。

  在接下來,海明威繼續用簡潔明快的手法,寥寥幾個鏡頭和畫外音,就很生動地介紹了男主角的四個朋友。

  男配1,喜歡漫畫的肥宅,成績不好,經常受辱,家人也不支持他畫漫畫,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夢想。

  男配2,電子遊戲高手,喜歡誇誇其談,成績中等,很會察言觀色,會做人。

  男配3,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有點書呆子氣,老師家長都很喜歡。但私底下也會偷偷地逃課、抽煙。

  男配4,認識很多不良學生,甚至認識校外的不良團夥,脾氣暴躁,粗魯,但是講義氣。

  “我們其實沒什麽共同點,稀裡糊塗就成了朋友。額,其實也不是完全沒有共同點。至少,我們都喜歡同一個女孩。”

  此時畫面回到之前那兩個女生聊天的場景,定格。

  然後鏡頭拉近,讓那個清新脫俗,好像小仙女一樣的女生佔據了幾乎全部的畫面。

  李三鳴暗讚:這個鏡頭太美了!而這個女主角的顏值也經得起考驗。

  這麽放大了看,也沒有絲毫瑕疵,美得仿佛從天上跌落人間的仙子。

  然後旁邊出現字幕,用的仍然是手寫的字體:溫欣然。

  然後這三個字被一只看不見的手抽走(特效),換上另外幾個手寫的字: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

  還畫了一個方向箭頭。

  緊接著,“那些年”三個字從上方墜落,落在“我們”之前。

  於是完整的片名就在這裡出現了: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

  李三鳴點點頭:這種方式還挺新穎的。

  隨後是一些學校生活的畫面作為過渡,同時屏幕上出現出品方、主創人員的名單等。

  經過了開頭的幾分鍾鋪墊,這個時候節奏稍微緩一緩,讓觀眾意識到,接下來就要進入正題了。

  李三鳴覺得,一直到現在,這部電影都能牢牢地吸引住自己。

  並且懷有期待感繼續看下去。

  而自己的口味,其實是比較挑剔的,畢竟作為影評人,看了太多的電影,鑒賞能力也比普通觀眾高。

  連自己都被吸引了,可想而知,普通觀眾應該也會受到吸引吧。

  現在,李三鳴隻想拋開“影評人”的身份立場,先好好地欣賞完這部電影。

  等二刷的時候,再來觀察細節,寫影評吧。

  接下來的的劇情,進展很快。

  畢竟只是一部53分鍾的微電影,不可能像王家衛那樣慢悠悠地敘述。

  杜采歌在拍攝和剪輯的時候, 也不會去考慮什麽“每個鏡頭都要有韻味,有意義”之類的正確的屁話。

  他考慮的是“用最短的鏡頭,盡量完整地講述故事”。

  就這樣。

  在開場花了不到3分鍾對重要人物做了簡單介紹之後,主角林河騎著自行車終於來到學校。

  而這一天,班主任又對全班的座位進行了調整。

  因為都是高中生,處於發育期,有的學生一個學期就長了十幾公分。

  另外,班主任也覺察到有些學生之間似乎出現了早戀的苗頭,對這樣的自然要拆開。

  是的,林河所在的永輝中學,都是男女同桌。

  換座位的過程,是全班學生在教室外排隊按高矮站好,然後每次進去一組女生,接著進去一組男生。

  這樣能保證男女同桌。

  當然,由於男女數量不同,男生略多,所以有幾個倒霉男生的同桌是和他們一樣倒霉的男生。

  無巧不成書。

  在這次重新分配座位時,面無表情、但心中暗爽的主角林河理所當然地和他暗戀的女孩,校花溫欣然成為了同桌。

  一段青春故事正式開始了。

  李三鳴職業病又犯了,輕聲說:“矛盾衝突點出來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