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水滸新秩序》第74章 殘酷無情菩薩兵
遼國中京道岩州,隸屬於中京道錦州,是僅轄一縣的下州。

  也是遼國獨此一份的“島州”,其治所興城縣設於覺華島上。

  岩州本屬於漢代遼西郡海陽縣地,遼初此處僅有若幹部雜胡,人口極少。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平滅渤海國後,遷部分渤海漢戶於覺華島上,以穩定此地統治。

  經多年繁衍,島上人口漸多,乃於聖宗年間在此建城,並設刺史級保肅軍。

  岩州的人口雖以漢人居多,卻是隸屬於遼國十三宮的太祖弘義宮,為大遼的開疆拓土作出過應有貢獻。

  遼製:天子踐位置宮衛,分州縣,析部族,設官府,籍戶口,備兵馬。崩則扈從後妃宮帳,以奉陵寢。有調發,則丁壯從戎事,老弱居守。

  宮衛有直屬的軍隊、民戶、州縣,構成獨立的軍事、經濟單位,為帝後的私人“財產”,帝後死後,宮衛騎軍的編制並不撤銷。

  遼太祖弘義宮的斡魯朵在臨潢府,陵寢在祖州。

  下轄錦、祖、嚴、祺、銀五州,富義縣及南京、西京、奉聖州、平州四提轄司。

  弘義宮斡魯朵鼎盛時,領正戶八千,蕃漢轉戶七千,出騎軍六千。

  不過,現在的大遼行將就木,連當今皇帝耶律延禧的禦帳親軍都在多年的征戰和反覆叛亂中損失殆盡而換了好幾茬,編制也從鼎盛時五萬人一再縮小到五千。

  包含弘義宮在內的各宮衛軍也在不斷征調中嚴重萎縮,如今編制雖在,實際已經無法成軍了,而地處覺華島之上的岩州更是差不多被大遼朝廷遺忘了。

  之所以是差不多被遺忘,而不是徹底被遺忘。

  乃是因為每次帝國遭遇危機,征調糧餉兵馬時,錦州的臨海軍節度使司還是不會忘記此處有人有糧的。

  錦州至顯州一線是中京道與東京道的陸上分界線,也是遼金兩國現在的邊境線。

  早在三年前,錦州就因為持續的戰亂發生過匪盜擄掠平民作為“軍糧”的慘劇。

  這幾年,隨著大遼帝國底層民力逐漸被耗盡,支援前線的物資越來越少,錦州前線已經搖搖欲墜。

  隸屬於錦州的下州岩州,也不斷殺雞取卵般的支援錦州,民生凋敝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

  秋收之後,金國大舉增兵邊境,擺出要滅亡遼國的架勢,錦州戰線再次告急。

  岩州興城縣最後一批半大孩子便告別了家人,穿著破爛的衣衫,押著剛剛收獲的“軍糧”去了錦州。

  分別的場面很是淒涼,卻沒有人哭泣。

  多年的苦難,不斷的死人,已經流幹了興城縣百姓的眼淚。

  而且,去了前線也未必是壞事。

  等金人打下了錦州,押運糧草的孩子們僥幸不死的話,還可以做金人的生口。

  女直人早年起事時,出於復仇和震懾遼人的需要,曾有多次屠城的記錄。

  這幾年,隨著金國取代遼國坐穩天下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金人已經很少再做這等惡事了,反而會盡力確保投降者的性命。

  畢竟,無論契丹人還是女直人誰主宰北地,面對廣大的疆域,都需要寶貴的人口。

  他們需要強壯的生口為他們耕種提供糧食,也需要年幼的孩子做奴仆服侍貴人們的起居,更需要適齡的婦人快速增加女直人稀少的人口。

  孩子們去了前線,比留在島上垂死掙扎要好得多。

  島上僅剩的幾百老弱病殘也沒有太多時間胡思亂想,他們還要趁著寒潮未至,趕緊撈一些海貨,以儲備過冬的食物。

  海中有魚蝦,但憑借老弱病殘和有限的捕撈手段,收獲必然很有限。

  這個冬天肯定又要餓死人,死了也好,死了就不用遭罪了。

  島上還剩幾艘小船,但剩余的島民身體都不大好,拖不動大網,也就沒人駕船下海。

  眾人正趁著退朝散在海岸邊,勾頭彎腰忙碌挖撿海貨時,一個眼尖的小娃突然抬起手,指著遠方的海面。

  “船——好多船——”

  百姓們抬起頭,就看到了令人震驚的場面——

  遠方洋面上快速駛來好多戰船,好多好多的戰船!

  早在同舟社外曹行人司司首高藥師從大名府出發前,徐澤便簽署了軍令,命靖海、黃海、渤海三大艦隊主力於海連州鎮東關集結,統一編隊後,前往遼國沿海耀武。

  海軍的第一站,便是覺華島。

  被長期戰亂摧殘到麻木的覺華島百姓並沒有四散而逃,也沒有拿起武器抵擋明顯是入侵的敵軍,所有人只是退出海灘,呆愣愣地看著陌生的軍隊登陸覺華島。

  這是一支他們從沒有見過的奇怪軍隊。

  龐大的聯合艦隊自然不可能停靠沒有大型專用碼頭的覺華島。

  海軍司司首阮小七都沒有下船,只是命兩個陸營和一個工程營登島,並留下一些船只和補給品後,其人就帶著艦隊再次消失在海面。

  王進曾經的狗頭師爺梁不平是徐澤任命的知興城縣事,其人能力有限,做不了中原的真知縣,但接管僅剩幾百老弱的興城縣卻是沒什麽難度。

  島上百姓初時還對這支隻限制自己行動,不打殺搶燒的奇怪軍隊有些警惕,不敢跟同軍官兵講真話,只是麻木地觀察著這些不知哪裡來的侵略者。

  覺華島有興城縣卻沒有城池,連續的戰亂和青壯消耗,也使得百姓沒精力休整破舊的房屋。

  島上最大的建築群,是被遼聖宗耶律隆緒尊為老師的圓融僧主持修建的大龍宮寺。

  據說大龍宮寺香火鼎盛時有上千僧侶,但如今,這座龐大的寺院也隨著遼國的衰敗一起沒落了。

  沒有信眾香火,再多的特權也無法維持寺院的光鮮,寺中只剩下十幾個營養不良地老僧。

  一般的寺院多建在依山傍水、視野開闊的好地方。

  換句話說,就是地勢險要,可俯瞰周邊的位置。

  大龍宮寺更是如此,理所當然地被駐軍征用了。

  有大龍宮寺營寨暫時可以不修,碼頭、防禦工事和移民居住的房屋卻不能不建。

  為了加快進度,重活和專業項目施工都由工程營和駐軍自己乾,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便分配給了島上百姓和老僧們。

  並不是常見的侵略軍驅使百姓“義務勞動”,這些侵略軍竟然讓島上的人有償勞務,而且直接按工程量發糧食!

  老弱們的勞動能力有限,獲得的糧食也不多,但憑借這些不太重的體力勞動就能獲得勉強可以過冬的糧食,自然乾勁十足。

  先是一些面黃肌瘦的孩童被士兵贈予半塊面餅,回去後,就拿來自己珍藏的手工感謝士兵。

  結果,又得到一張面餅。

  隨後,老人們也發現這些兵士真的沒有惡意,還知道了他們來自叫“同舟社”的奇怪國家,來覺華島住下就不會再走,為的是防止以後金人登島禍害百姓。

  到了這個時候,百姓們才喜極而泣,他們終於明白過來,自己終於得救了。

  不管是哪個國家的軍隊來島上都行,只要能提供安全屏障,不再讓他們把僅剩的老骨頭送上戰場去無端消耗就行。

  這些“同舟社”國的軍隊菩薩心腸,又住在寺院中,可不就是菩薩兵麽?

  從此,“菩薩兵”的稱呼便在覺華島百姓中傳開了。

  可是,同軍雖然軍紀嚴格,不濫殺無辜,但對於遼國來說,他們卻不是什麽菩薩兵,而是明白無誤的侵略軍。

  既然是侵略軍,自然會乾侵略軍必乾的事。

  隰州治所海濱縣,當年蘇州安複軍節度使蒲離卜祥穩登陸中京道,前往武安州尋找皇帝時,便是在海濱縣上的岸。

  就在覺華島軍民演繹魚水情深的時候,海濱縣的百姓卻在同舟社海軍的火炮怒吼下瑟瑟發抖。

  遼國這些年雖然屢次敗於金人,可危險一直來自陸地之上。

  遼軍打不贏金軍的主要原因是戰心、士氣全無,並不是沒有軍隊,佔有山川之險的遼人只要不投降, 層層阻截金軍,還是能拖一段時間的。

  但失去了最重要的海防基地蘇州鎮東關水軍營地之後,遼人應對來自海上的危險的能力極弱。

  奇怪的是,金人這些年始終沒有派水軍騷擾遼國沿海,以至於讓不少遼人產生了金人不會水的錯覺。

  實際上,在同舟社聯合艦隊出現之前,基本沒有遼人認為海上有什麽真正的危險。

  強悍的金人不會水,會水的宋人卻異常孱弱。

  數十萬的宋人都不敢與遼人正面交鋒,靠海上幾艘破船能濟什麽事?

  但強大的同舟社聯合艦隊出現,卻顛覆了遼人這一認知。

  連天遮海的巨艦群帆給人的震撼實在太強烈了,給人極強的壓迫感。

  比龐大艦隊更令人絕望的,是其無堅不摧的猛烈火力。

  阮小七奉命統帥海軍聯合艦隊耀武遼國沿海,可不是開著大船來,轉一圈就走的。

  停靠或遊弋在海岸邊的遼國大小海船全部被海軍摧毀,就連碼頭和其後一切在火炮射程范圍內的建築和軍隊,也盡皆遭受火炮殘酷無情地洗禮。

  這種毀天滅地的力量超越了遼人的認知極限,才發現這世上竟然還有比金國更恐怖的存在。

  強大的同舟社海軍就用這種殘酷無情的方式,向遼人粗暴地展示同舟社的力量!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