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大明皇弟》第134章有些東西不能丟
“察業識某如佛,觀事變莫若道,而知性盡性,開價值之源,樹價值之主體莫若儒。”

“儒學不是宗教卻能取代宗教!它是我們華夏民族精神信仰的源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摘自《明史·齊王本記》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題,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組成部分,兩者是血與水、源與流的關系。“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總得說來,就是究天人之際,明修身之道,述治國方略,求天下為公,最終實現天人和諧的境界。

儒家思想在絕大部分歷史時期是中國的主流價值觀。但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奢侈之風開始慢慢有了市場。與此同時,商人極度自私的利己主義思想逐漸開始在大明帝國有了一定的市場,尤其是一部分官員喪失了理想,對於攝取利益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用一句話說就是人心不古,世風日下。

眾人都醉他獨醒!海瑞的這份上疏的確來得非常及時。皇帝朱載康非常重視這份奏疏,多次平台召見海瑞,聽取他的意見。這種旗幟鮮明的態度,立馬引起了胡宗憲及其內閣的重視。於是,儒家思想的傳承、發展與創新立刻成為了大明朝廷的新課題。

從洪憲九年五月開始,皇帝朱載康、總理胡宗憲多次召集了天下有名的大儒在國子監舉行學術討論會。主要是討論儒家思想的傳承、發展與創新。與會者一致認為,儒家思想即使在如今已經完成工業革命後的大明也有很多積極方面的意義。

首先,儒家思想重視教育,並且創造“因材施教“等教學方法,在教學上注意個性差異,善於啟發教學。可以說教學經驗很豐富。其次,儒家思想注重道德,禮教,仁義,要求自覺遵從真和善,這一方面比上歐洲、中東等國家的宗教和神論思想不知道進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義,以人為本,而不是追求虛無縹緲的偶像和神。

還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儒家思想上更善於辨證思維,重視自然的農業,更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儒家思想認為自然秩序是人類理性的根源,而人類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權利的依據。

儒家提倡的“以農為本“,依然是符合目前大明本土實際資源情況的重農思想。與會者一致認為,盡管說大明地大物博,但在大明帝國本土真正適合耕作的土地並不是很多。大明雖然在開發北美以及澳大利亞等地區,但並不意味著本土就能夠安枕無憂。俗話說,天大地大吃飯最大,不管什麽時候,”以農為本”必須擺在執政者的首位。

同時,皇帝朱載康認為儒家思想提倡以“禮“治國,“倫理政治“思想應該繼續發揚光大。他認為,如果說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麽我們中國文化就是“德“型文化,這一德型表現在政治上,也有更加積極的一面:忠於國家,抵禦外來侵略,拒絕暴政,直諫犯上。這是我們華夏民族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

儒家思想早熟,統治有力,貫穿了中華民族的大部分時期,給社會歷史的起了安定,平衡,和參考約束。與會的新學學者指出了儒家思想許多缺失,也有很多消極方面的問題,譬如:唯我獨尊,不重視生產知識的傳授,不重視科學知識的學習,有著太強烈的政治目的,過分強調和傾向於參政。

儒家思想不重視邏輯也是它最大的缺陷。一味重視經驗,叫做“經驗理性“,使邏輯推理和深刻解釋事物的規律的理論沒萌芽。

這些年,受大明的影響,歐洲自身的科技水平發展的很快,誕生了一大批有名的學者。由此可以看出,在儒家思想的束縛下,大明的讀書人不如歐洲人那麽追根問底,以至產生理論和學說。總理胡宗憲或許是因為海瑞抓了他的兒子讓出醜,因此他在會上他意有所指的批評儒家思想壓抑了人的個性。漠視人的個性,思想大統一。造成國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責任標準壓製了人的創造性。他還特別指出,從海瑞離婚這件事就可以看出愚孝的危害,胡宗憲的這番發言,把與會的海瑞弄得面紅耳赤尷尬不已。

不過胡宗憲也沒有說錯:儒家思想中的倫理關系凝固化,絕對化,三綱五常,家長專製,成為人身壓迫,精神虐殺,製約著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成為歷史前進的阻力。倫理觀念,等級制度置高無上,達到排他性的程度,從而限制了自然科學和科技的發展。再有,儒家思想過去不重視科學技術,把一些科學成就說成“淫計小巧“。

經過兩個多月熱烈的討論,大明帝國的學術界還是達成了共識,很客觀的提出了許多改進的意見。大家也統一了思想。所有的與會者一致認為,重視儒家思想對於治理如此一個龐大的大明帝國有現實意義。七月底的大朝會上,皇帝朱載康做了總結說:

儒家思想的兩部分聖人的主觀思想和客觀政治論,即“內聖“和“外王“,都對我們民族的思想文化產生巨大的影響。即使是大明帝國當下,我們也無法走出它的圈子多遠。它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我們應如實客觀的正視這個問題。

朱載康在朝堂上侃侃而談:”在我們現代的教育中,儒家的教育方法還是很有用的。“因材施教““誨人不倦““溫故知新“等等。再有在官員的貪汙腐敗問題上,道德,仁義,儒家的思想會是對貪官們的譴責依據吧?再者,我們所講的責任感,正義感和勤奮精神,那個不是我們的民族精神,不是儒家文化傳統的精華呢……”

”……文化與經濟從來都是不可分的,大明帝國作為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做為世界文化的主導,儒家文化對世界社會經濟的深遠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在發展社會經濟過程中對儒家文化有效的運用,對大明帝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會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尤其能夠起到穩定社會的作用。”

朱載康最後強調:”朕以為:今後大明應該繼續以儒家思想或儒家倫理作為我大明的文化基石,咱們華夏文明的文化基石就是儒家思想或儒家倫理,這個大明永遠不能丟。它對我們的農業、工業和現代文明發揮了重要作用。華夏特色的人文精神,這種人文精神又將繼續培育生發出一條底蘊深厚的文化價值魅力鏈。”

最後,皇帝朱載康認為大明應該堅持七大價值理念:仁者愛人,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理念;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基本價值理念;正心修身,追慕聖賢的做人價值理念;慎終追遠,家國同構的政治價值理念;以和為貴,諧和相處的社會價值理念;天人合一,民胞物與的天人價值理念;見利思義、義利並舉的生存價值理念。

實事求是的講,歷史發展到這個時候,儒家文化的當代價值,首先是大明帝國本身需要。從歷史上看,儒家文化對於彌補中央集權的官僚統治所造成的種種弊端、維護社會的穩定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儒家文化是針對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問題而提出的,因此,也具有普遍的價值。特別是儒家文化中重視道德教育和品格培養、重視從人心的治理出發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問題的思想,既可以成為我們治國安邦的良策,也同樣可以為構建大明和諧社會提供借鑒。

儒家思想具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和諧社會是自古以來中國人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構建大明的和諧社會課題中應有之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也為構建大明和諧社會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文化資源和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深遠的借鑒價值。

洪憲九年(1563)九月,海瑞進京三個月後,國子監正式成立了國學院,設立國學博士,朝廷重新把儒學放在了教育最重要的位置,從小學到中學、大學重新修訂了國學課程。與此同時,考試院也宣布將國學在各級考試中所佔的比例,將大幅度的提高。這就意味著將來朝廷選材在助陣能力的同時,會更加注重官員的品德。

……

洪憲九年秋季開學,九月十日全國各地各級學枚在各地提學官的監督下,統一在這一天都舉行了禮部最新核定的祭孔儀式,全國有兩千多萬學子參加儀式,這是史無前例的超級祭祀活動。

既是活動都在學校的操場上進行,全體教職員工和學生身著傳統漢服肅立在廣場上。此時,廣播裡傳來”大哉孔子”音樂。主祭者正在主持全體師生互動。台上督導教師向全體學生發問:”同學們,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來被稱作?……”

學生們齊聲答道:”華夏民族!”

老師再問:”華夏這兩個詞最早是誰先提出的呢?……”

台下學生齊聲回答:”孔子!”

老師繼續問:”孔子在左傳·定公十年裡說到?……”

學生齊聲回答:”有章服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

老師問:”華夏文明在於茲。華指的就是我們美麗的漢服,夏說的就是我們盛大的禮儀。漢服不是漢朝的服裝,是漢民族幾千年來的民族服裝,其袖口寬大代表?……”

學生回答:”天道圓融!”

老師繼續問:”領口交衽代表?……”

學生們再次回答:”地道方正!”

老師問:”背後一條直縫貫穿上下則代表?……”

學生們回答:”人道正直!”

老師問:”上衣下裳象征……”

學生答:”兩儀!”

老師問:”上衣用布四幅代表……”

學生答:”一年四季!”

老師問:”下賞用布十二幅代表?……”

學生答:”十二個月!”

老師大聲宣布:”漢服最能代表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萬物的東方美德。身著華服,生活起居順應四時之序,行動進退合乎規矩準繩。”

在場的所有師生一起應答:”著華服,踱方步,讀古書,走正路!”

老師說:”著華服,行揖禮。”然後這位督導老師在台上,向全體師生示范了一個標準的長揖禮。

接下來全體師生向學校操場樹立的大理石雕塑至聖先師孔子像行五鞠躬禮,一拜自強不息,二拜厚德載物,三拜精忠報國,四拜孝親尊師,五拜世界大同。

隨著《孔子頌》奏樂聲起,台上主祭人、陪祭人退席。接下來是宣誓儀式。全體老師台前就坐。學生面師肅立。由一名學生代表上前領誦,全體學生齊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老師與我們親如家人,請您務必愛之深,責之切,如有懈怠,請嚴責不貸!”

隨後全體一鞠躬。

”飲水思源,師恩浩蕩,傳道解惑,關懷備至,我們一定虛心學習,不驕不怠,他日如有所成,一定不忘老師的恩情!”

全體學生再鞠躬。

”既讀聖賢之書,誓傳聖賢之道,我們一定努力學習,好好做人,入則孝,出則悌,上報國,下澤民,為普天下人謀福利,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和中華民族的強盛貢獻力量,不辜負父母和老師對我們的厚望!”

全體學生三鞠躬。

接下來,全體學生齊誦《弟子規》,《大學》部分篇章。隨後所有的師生演唱由齊王殿下所做的經典誦讀主題曲《誦》。聯唱:《弟子規》《治家格言》《三字經》。最後是舞台劇表演《感恩的心》: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不錯!上面的儀式就是由憲法規定的大明所有的學校開學前必須進行祭孔的活動,他既簡化了過去那種繁瑣的程序,又加強了愛國主義的教育。

轟轟烈烈的大明文藝複興運動雖然提高了儒家思想的地位,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曲阜的孔家並沒有因此得到好處。孔家的祖廟被收為國有,有大明的禮部負責管理,孔家除了極個別的優秀傳人被吸納到禮部成為負責祭孔方面的官員以外,孔家的族長並沒有因此獲得朝廷的封號。胡宗憲公開表明了朝廷的態度: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孔家是孔家。不是一回事!背叛過民族的孔家不孝子孫沒有這個權利、也不配繼承孔子的榮譽。

的確,齊王朱厚煒最終還是出面乾預了這次朝廷的決策。他認為“儒學不是宗教卻能取代宗教”,朱厚煒堅持的是一種對儒學的信仰和依賴。歐洲人和阿拉伯人用宗教統一老百姓的信仰。我們大明人也有自己獨特的信仰,他比宗教更加的先進。幾千年的歷史也證明,儒學提倡德化社會、德化人生的思想對中國人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成為華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礎,樹立共同的價值觀。

從歷史唯物觀點來看,文化屬於國家的上層建築,其核心是社會意識形態,它是為其政權及其經濟服務的,儒家文化符合大明帝國統治階層的利益需要,是符合這個時代大明的“國情”的,這是中國的特色。

正如齊王朱厚煒曾經所言:“文化就是‘國情’,文化就是‘國民性’,中國文化就是‘中國人’”,“從一定的視角分析,儒家文化甚至可以說是一種主要為國家培養官僚的文化”。讓我們回頭看看,歷代統治者都公開標榜以儒家理念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指導思想,儒家觀念成為官僚文化的核心,其在“尚賢使能”“民為邦本”“仁政理想”“隆禮重法”“節用裕民”“修身為本”等方面,都對中國官僚體制及王朝政權統治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同時是中國傳統文化“以儒治世”的體現的凝聚之學的科學精神。

相對於目前歐洲、阿拉伯世界所信奉的宗教,以儒學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文化,能夠經歷五千年的發展而沒有中斷的原因就在於其核心價值具有先進文化特性,在於其人性化、人情化傾向所具有的穿透力和生命力。儒家文化的優勢在於它所具有的永恆的普世價值,雖然他的創始人是孔子,但儒家文化是華夏歷代先賢集體智慧結晶。

齊王朱厚煒相信在未來的讀書人共同努力下,以儒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將會在未來這個時空閃耀出更加燦爛的希望之光、和諧之光、精神之光。這是文化複興運動是本時空一個歷史性的重大事件,海瑞因此而被載入史冊。

從此以後,大明帝國高舉著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這面大旗,在這個世界傳播著文化的種子,若乾年以後,大明帝國無可爭議的成為世界文明的燈塔!這是後話,暫且不表。

……

大明帝國從十五年前,沈陽汽車廠生產出第一輛民用汽車開始,已經有了十幾家汽車製造廠以及配套企業。各工廠利用流水線方式,平均每年共計可以生產五六十萬輛民用轎車和小型卡車,成為了這個世界唯一的汽車製造大國。

不久前更是成功將三檔變速箱技術安裝到了汽車上,使得駕駛更加舒適。汽車工業的飛速發展,帶動了零配件和道路的旺盛需求,高速公路、高等級公路以及加油站也陸陸續續出現,上海證券市場的誕生,一些民營資本也首次參與了進來,他們或投資公路建設,成為了最早一批的工程承包商。

或購買機器,成為汽車企業的零配件生產商,為汽車企業做配套服務。還有一些遠觀長遠的人從煉油廠購買汽油,然後運到全國各地銷售,形成了最早的一批油商。為了他們,船廠和汽車廠還首次專門設計了可以在內河航行的小型運油船和油罐車,目前階段雖然還很簡陋,規模也不大,但所有人都看好這個行業的前景。

隨著汽車的保有量越來越多,原來的汽車也從高不可攀的奢侈品逐步進入到尋常老百姓之家。現在民間購買汽車的人也越來越多,據工部統計,目前全國擁有的私家車已經超過了一百五十萬台。

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拉動了整個行業的影響,整個產業鏈的上下遊已經超過了兩萬多家企業,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這就是由國家資本主導的市場經濟的好處,當一個行業逐步壯大,就能帶動大量的附加產業,激烈的競爭導致適者生存,最後當你從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就能真正的參與到大明帝國角逐世界的腳步中。

洪憲十年十月初一,久不露面的齊王在皇帝朱載康、總理胡宗憲的陪同下,帶著一大票皇子皇孫出現在北京最大的電影院外面,這裡將舉行《正德大帝》電影紀錄片的首映式。

這是根據齊王為朱厚照所作的《正德大帝傳》經過改編後,由齊王親自執導所拍攝的大型紀錄片。為此還調動了十萬軍隊參與拍攝。這部影片講述了從弘治十八年開始,大明帝國六十多年的成長歷史,電影名字雖是《正德大帝》,但實際上反映了這六十年來大明帝國的方方面面的改變,在這個時代屬於史詩般的記錄。

這部電影真實反映了正德皇帝戰鬥的一生。同時,也真實記錄了李東陽、謝遷、劉健、楊廷和、楊一清、劉大夏、楊慎、王陽明、王越、秦紘、陳壽、俞大猷等文臣武將的功績。更為難得的是,電影中也沒有忘記那些普通的一員。

電影中的記者采訪了很多普通的士兵以及老百姓。一些在各自對外戰爭中表現優秀的將領和普通士兵,以及這些年來對國家有特殊貢獻的科學家、普通勞動者也都出現在這部電影的鏡頭裡。最大程度地真實反應了這段歷史。

單車隊抵達西單電影院的時候。北京城這個最大的電影院門前早已是人山人海,為了這次首映式加強放映的效果,西單電影院還特意裝修一新,重新更換了所有的音效設備,采購了最新的電影放映機。開幕式的儀式非常的隆重,儀式結束後,電影院的燈光關閉。畫面在眾人的期盼中緩緩拉開:

首先是字幕:弘治十七年,周太皇太后去世了。電影鏡頭轉到慈安宮,周太皇太后躺在床上握著孝宗朱祐樘的手,英宗朱祁鎮的妃子、憲宗朱見深的親生母親、孝宗朱祐樘的親奶奶說出了最後的遺言:“皇上須念祖宗創業艱難,社稷至重,邇來水旱相仍,天下軍民困苦,宜勤儉節勞,任賢使能。”

電影中的朱祐樘淚流滿面,拚命點頭。很快電影鏡頭一轉,弘治十八年到了,春天,格外的冷。弘治皇帝的心更冷,國家內憂外患,他熟悉的民生凋敝、流離失所、邊關狼煙四起的慘景,依稀的,仿佛昨日重現。

此刻,鏡頭突然一轉出現在遼闊的草原,韃靼攻略大同,侵略無數,邊軍不能抵擋,節節敗退,無數的百姓流離失所。鏡頭馬上又是一轉,電影中,年僅十五歲的太子朱厚照率領東宮六率冒著風雪出征的場面,隨即是朱厚照親自率領騎兵衝鋒,浴血奮戰,氣勢磅礴的場面……

接下來,征瓦剌、征安南、征緬甸、征印度洋、還有長達三年的東征……等等,這一幕一幕,在三個多小時的電影中演繹的波瀾壯闊,真實的記錄了正德皇帝戰鬥的一生。與此同時,國內的發展也是日新月異,無論是工業還是農業,無論是城市還是交通,這六十年,大明帝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幕幕都用對比的畫面展現給了所有的觀眾……

仿佛是時空穿梭,朱厚煒和所有的觀眾再一次重溫那已經過去了的崢嶸歲月,在場所有的觀眾既激動又感到驕傲。尤其是那些特邀來參加首映式的功勳之臣、以及老兵和普通的建設者們,見到這往日的一幕幕,很多人都激動的熱淚盈眶。

朱厚煒也是非常的激動。平息了一下內心的激動。黑暗中,朱厚煒望著劇場裡群情激奮,還有那些被大明軍隊的雄姿,被激烈戰鬥,被祖國的日新月異刺激得渾身發燙的眾人,朱厚煒微微一笑,也許在這個時代,開展教育和愛國宣傳並沒有他想象的困難,大明的國民是驕傲的,沒有什麽比這些畫面更富有鼓動性了。

有了這部史詩般的電影,沒有哪個不開眼的文人還會歪曲這段歷史,抹黑正德皇帝。這部電影裡,並沒有回避正德皇帝的一些缺點,沒想到這反而讓老百姓覺得朱厚照更加的親切。朱厚煒籲了一口氣,一世人,兩兄弟。他總算是完成了對大哥的承諾。

這是人類的本性,因為每個有記性的人,都會對第一次看到的東西印象格外深,雖然此時的還是黑白的。但他相信,等大量的拷貝向全國蔓延,不僅僅是他,一些東西也很快會在大明的老百姓心中扎根下來。真正了解這段歷史,這將是一次華夏民族的洗禮。

事實也和他所料的一樣。根據總理府後來的統計,由於是免費,所以從十月份正式開播以來,並利用晚上露天播放的辦法,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在大明全國各地,包括海外領地在內,總共有四千萬人觀看了這部世界上第一部反映歷史真象的紀錄片,其中大部分觀眾都是各地的學生。

這部史詩般的巨作引發的震撼和反響是史無前例的,裡面夾雜著很多當事人的敘述。新一代的大明年輕人通過觀看這部電影,才正確認識到通過弘治皇帝、正德皇帝兩代人的努力,大明帝國才會有今天的成就。這同時提高了大明皇室在國內的聲譽。

如今大明有六億多人口,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這其實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影片真實的反應了先輩們篳路藍縷的創業艱難,讓所有人都珍惜,讓大家記住今天的盛世有多麽的來之不易。大明歷史上首次如此大手筆的電影播放,自然引起了各地的強烈關注,一份份報紙評論開始慢慢發酵出來。

很多記者利用關系走訪了更多的老戰士和親身經歷過變革的那些老人。不僅詳細詢問了當初的跟隨著正德皇帝征戰四方的情形,還有普通家庭這六十多年來的變化。一個個感人的事跡被挖掘出來,很多故事感人肺腑。國民的愛國情緒蹭蹭的往上漲,大明帝國的老百姓前所未有的團結和感到自豪。

……

大明這裡國泰民安,欣欣向榮。而在地球另一端的歐洲又是怎樣的景象呢?只能夠用一個詞來形容:混亂!洪憲九年(1563),剛剛度過七十大壽的朱厚煒把他的目光投向了地球上的另一面,一個他經常關注國家,那就是英格蘭。解決日本問題以後,這個世界唯一能讓他關注的就是英格蘭。至於為什麽?讀者們心裡明白。那麽此時的英格蘭是個什麽樣的狀況呢?英格蘭也在進行革命,他們剛剛完成了宗教革命。瑪麗女王去世後,都驛王朝最後的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登基剛剛四年。

16世紀30年代,歐洲新教運動興起,羅馬教皇及天主教勢力衰落。英王亨利八世出於維護自己政治、經濟和宗教統治的目的,與羅馬教皇決裂。1534年,英國國會通過了“至尊法案”,宣布國王為英國教會最高首腦,擁有任命教職和決定教義的權力,宗教法庭改為國王法庭,召集宗教會議的權力屬於國王,從而使英國教會成為國王手中的工具。

同時,英國教會接受了加爾文教、路德教的某些思想,並保留了天主教的基本教義、主教制度和宗教儀式等許多傳統,形成了安立甘教,又稱“聖公會”,即英國國教。事實上,亨利八世一開始根本沒有想改革宗教,起初他對英格蘭宗教改革運動態度鮮明,那就是把這些“異端”學說者統統送上火刑柱,以至於英格蘭一時間木材奇缺,價格飛漲。他還親自撰文抨擊馬丁·路德的異端邪說,教皇慷慨地授予他“信仰捍衛者”的稱號,馬丁·路德則將他斥之為“戴著王冠的蠢參謀長”。

但是不久後,事情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亨利八世愛上了一個女人。這個女人是王后的侍女安妮·博琳。1527年,他以王后沒有給他生下一個男性繼承人的理由提出和王后凱瑟琳離婚。這個申請發出後,亨利八世足足等了六年,一直沒有等到教皇的回應。於是亨利八世於1533年自己宣布與王后離婚,公開與安妮結婚。

在結婚典禮上,寬大的衣裙甚至無法掩蓋安妮妊娠的體形。梵蒂岡的教皇得知此事後馬上把他開除教籍,兩人從親密的戰友迅速變成了公開的敵人,於是亨利八世一不做二不休,乾脆宣布國王是英國教會的最高首腦,英國的宗教改革就這樣富有戲劇性地以國王的勝利而收場了。

在巨大的榮譽背後,有一個默默的犧牲者,他就是《烏托邦》的作者托馬斯·莫爾。時任亨利八世首席大法官的托馬斯·莫爾,拒絕否認國王代替教皇的最高首腦地位。亨利八世給了他幾年時間讓他回心轉意,但是沒有收到任何回報。1537年,不幸的莫爾爵士以叛國罪的罪名被處死刑,他的屍體被肢解,頭和四肢分別被掛在倫敦的幾個城門示眾,此前大家都以為他會被國王赦免。

莫爾爵士後來被教皇封為聖徒,據目擊者回憶,莫爾在臨刑前鎮定自若,他甚至對劊子手說:“你要砍得準一點,免得丟人現眼。”

這場宗教改革對歷史的影響力是亨利八世完全想不到的,從此以後教皇再也不能以上帝使徒的名義對英格蘭的宗教和世俗事務插手乾預了,英格蘭的主權在這場宗教改革中得到了捍衛。當然,這是以千萬顆天主教徒和安立甘教會教徒的腦袋為代價得來的。亨利八世經過這次改革後當上了英格蘭聖俗兩界的最高首腦,他不但得到了自己心愛的女人,也把教會的財產據為己有,成了最大的贏家。

然而,撥開那層灰塵我們看到,最大的贏家恐怕是英格蘭。被拋棄的王后帶著年幼的瑪麗公主離開了王宮,這位瑪麗公主就是後來的瑪麗女王。讓亨利八世沒有想到的是,第二任王后給他生的仍然是一個公主,這就是後來的伊麗莎白女王。

於是,滿心的歡喜之情變成了憤怒,亨利對他的新王后迅速地厭惡了起來,不久就把她趕出王宮,然後又把她送進倫敦塔囚禁至死。反正現在國王是英國教會的最高首腦了,擁有完全的婚姻自由,亨利前前後後共娶了六任王后,總算有了一個小王子愛德華。

1547年,和教皇以及女人折騰了20多年的亨利八世終於去世了。如果說亨利八世在天有靈的話,看到接下來事情的發展他會非常不願意瞑目的,那就是他的寶貝兒子愛德華六世沒當幾年國王就駕崩了。

他的第一任妻子凱瑟琳王后生的瑪麗公主登上了王位,這就是後來被稱為“血腥瑪麗”的瑪麗女王。童年的不幸生活使得瑪麗的脾氣變得乖張暴戾,作為虔誠的天主教徒的瑪麗在位時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將她信奉新教的臣民源源不斷地送上火刑柱,從此,史書上久留下了“血腥瑪麗”的名字。

在後世,“血腥瑪麗”在西方是一個很流行的詞匯,因為它也是一種雞尾酒的名字。這種雞尾酒由伏特加、番茄汁、檸檬片、芹菜根混合而製成,鮮紅的番茄汁看起來很像鮮血,故而以此命名。作法自斃,報應不爽,瑪麗女王也沒能耀武揚威多久。五年後,即1558年,瑪麗女王去世。

當時人們在倫敦街頭載歌載舞,慶祝這個偉大的節日,做人做到這步田地,瑪麗女王也算是一朵“奇葩”。就在這一年,信奉新教的伊麗莎白一世成為女王,並恢復了國教,在“血腥瑪麗”時代逃往歐洲大陸的新教徒紛紛回國。在此後的歲月裡,政治清明,言論自由,伊麗莎白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國度。

就在英格蘭一切向好的方向發展的時候。因為商業的利益,伊麗莎白一世犯下了她人生中最大的一次錯誤,這個錯誤導致了大明與英格蘭的第一次衝突,而引發戰爭的恰恰是羊毛……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