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汴梁是北宋的首都,張擇端以清明時節的汴梁城為主角,繪製的《清明上河圖》,記錄了12世紀北宋全盛時期都城汴京人民的生活面貌:
舉目則青樓畫閣,繡戶珠簾,雕車競駐於天街,寶馬爭馳於禦路。金翠耀目,羅綺飄香,新聲巧笑於柳陌花衢,按管調弦於茶坊酒肆。八荒爭湊,萬國鹹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東京夢華錄》)
《清明上河圖》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其中涉及的人物有500多人,驢牛馬等各類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隻,房屋樓閣三十多棟,推車乘轎二十多件。(數據參考故宮博物院公布的信息)
藝術來源於生活,從《清明上河圖》這幅作品所描繪的信息之廣、內容之細致可以看出,張擇端對於能夠生活在汴梁這樣一個“人口逾百萬,貨物集南北”的國際大都市中,他的內心是相當自豪的。
正因為出於對國家的熱愛,張擇端向宋徽宗趙佶呈上這幅《清明上河圖》,其目的不單單是獲得皇帝的賞識,在他的內心深處還有通過畫作隱晦“勸諫”宋徽宗的想法。
接下來我們從從政治、經濟和外交三大角度,來探討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清明上河圖》所暴露出的十大危機背後,隱藏著的更深層次的社會危機。
【配圖】一、《清明上河圖》中張擇端隱藏的信息
1、《清明上河圖》中的十大危局
北宋的汴梁(開封)城有東南西北四個城門,它們與東西向的橫街、南北向的直街相連,共同編織起了汴梁的街道網絡。
同唐朝相比,宋朝的居民區和商業區的界限劃分已經被打破,在《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主要街道上,酒樓、住宅區、面館、肉鋪、胭脂鋪、茶坊等具備不同功能的建築連成了一片,這也直觀的展示出宋徽宗時期汴梁城的經濟已經相當繁華。
但就是在這些繁華之中,卻又暗含著張擇端針對當時的局勢,點出的十大社會隱患:黨爭激烈、冗官、朝廷不重視官糧儲備、望火樓缺少值班人、稅收嚴苛、鬧市中酒堆積如山、荒廢的門禁、考生沉迷道學、田地改製過於頻繁、士卒惰政。
【北宋末年開封府布局圖】
2、汴京郊外的驚馬
《清明上河圖》全幅畫卷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東水門外虹橋以東的田園景色;汴河、市橋、以及兩岸的街市;汴梁城內的街市。
展開畫卷,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低矮的農家小院,錯落有致的分布在稀疏的樹叢之中。
稀疏的樹叢前,是一條泥濘的田間小路,在這條田間小路上有一老一少,正牽著五頭背著木炭的毛驢,朝著汴梁城的方向走去。
順著小路往前,迎面而來的是一群踏春歸來聲勢浩大的隊伍,隊伍的開頭有三個馬夫正在追趕驚馬,轎夫擔著轎子緩緩跟在馬夫的身後,轎子後面則是挑著野雞的仆人們。
【注:當時清明狩獵是被禁止的。】
仆人追著的驚馬引起了蝴蝶效應,它的出現,讓路旁的行人,食品攤前的黑驢、食客都本能的做出了閃避的動作。張擇端用這種靜態的畫面,結合人物、動物的反應,營造出了一幅生動形象的驚馬驚人的場景。
【驚馬驚驢】
這個畫面是《清明上河圖》的起始部分,此處,張擇端用“驚馬”為整幅畫卷埋下了平靜的風俗畫面中隱藏著社會危機的心理【暗示】。
3、汴河兩岸的“熱鬧”
從驚馬處繼續往前走,直到汴京城門前,
這段以汴河兩岸集市為主的畫面,出現了五處很有意思的畫面。(1)望火樓空無一人,預示著城市防火安保工作的松懈;
(2)糧商從船家處收購新到的糧食,囤積到自己的糧倉,此處卻不見官船;
(3)書童推著寫滿大字的書屏出城丟棄;
(4)一艘大船即將撞上橋梁,橋上卻站滿了行人,其中還有騎著大馬、坐著轎子的人在爭奪過橋的路;
(5)通行的道路兩旁擠滿了攤販,本就狹窄的道路更不便通行。
【囤積官糧】
望火樓的出現,源自古代木質房屋很容易出現一家失火,造成一條街都燒起來的情況發生,為了預防這種局面,古人便專門制定了望樓制度來應對可能出現的火災:
每坊巷三百步許,有軍巡鋪屋一所,鋪兵五人,夜間巡警及領公事。又於高處磚砌望火樓,樓上有人卓望。下有官屋數間,屯駐軍兵百餘人,及有救火家事……每遇有遺火去處,則有馬軍奔報。軍廂主馬步軍、殿前三衙、開封府各領軍汲水撲滅,不勞百姓。(《東京夢華錄》)
而從《清明上河圖》呈現的畫面來看,應當駐扎的軍兵已不見蹤影,望樓上也沒人值守了。
望火樓旁,是商船停靠的碼頭,碼頭上有船家正在和商人交易糧食,員工們也正為搬運糧食忙碌著。
與商人的員工正在積極往私倉搬運糧食相對的是,汴河沿岸卻不見官船、督糧官。
豐收時儲糧,災荒時才能平安度過的思想,是古人總結出來應對自然災害的極為重要的生存法則,《帝苑·務農》便說:“國無九歲之儲,不足備水旱。”
對於一個擁有上百萬人口的城市而言,宋朝忽視官糧儲備這件事,其實問題是相當嚴重的。
【狹路相逢】
書童推著寫滿大字的書屏這件事,則直接指向蔡京得勢後,掀起的燒毀蘇軾、黃庭堅墨跡的“新舊黨爭”。
《春渚紀聞》記載:先生(指東坡先生)翰墨之妙,既經崇寧大觀,焚毀之余,人間所藏蓋一二數也。至宣和間內府複加搜訪,一紙定值萬錢。
4、汴京集市的酒店、書生、禁軍
穿過大橋往汴梁城去時,途中我們可以看到驛站前本應忙碌著送信的士卒正東倒西歪,躺在驛站門前閑聊。
再往前走,則是汴梁城城門口了,定睛看去,北宋首都這種京畿重地,城門前不僅沒有人駐守,樓上負責值守的更夫更是將目光移向了城門旁的集市中。
洞開的城門前,是一位仆人正在為主人殺羊祭道,以此祈求即將遠行的文士能夠一路平安。
【酒山】
進入城門後,最醒目的地方,便是“孫家正店”(酒樓)。
【注:正店是官方允許的在“酒類”專賣制度下,可以自釀、零售酒的商店,汴梁城中只有七十二家獲得資格的正店。】
正店門前是穿著暴露,打扮豔麗的賣酒女郎,正在招攬往來的行人。
正店旁本應是駐扎著消防人員的軍巡鋪屋,也被改成了軍酒轉運處,細細看去,轉運處還有禁軍正在從正店後院堆積的酒山中搬運好酒。
凡此種種,都告訴我們,此時的汴梁城,嗜酒之風似乎已經非常嚴重了。
路過正店後,一路向前,街道兩旁林立的招牌上,隨處可見諸如“王家羅錦匹帛鋪”、“劉家上色沉檀棟香”、“劉三叔精裝字畫”、“孫羊店”“曹家小築”“久住王員外家”這類極具特色的店鋪名。
在眾多店鋪中,"解"字鋪外顯得給外熱鬧,放眼望去,只見老板跟前,早已站滿了前來汴梁參加科舉考試的學生。
【算命求前程】
如其名,“解”字鋪是一家負責算命的店鋪,這群考生想通過算命來探求自己的前程,與他們相對的,是隔壁旅店中認真學習的書生。
【寒窗苦讀的書生】
這一鮮明的對比,反映出了因“道君皇帝”宋徽宗推崇道教,引起的民間過度跟風現象。
接下來,我們從政治、經濟和外交角度,談談《清明上河圖》中這一連串危機出現的根源。二、從政治、經濟和外交角度,談《清明上河圖》背後宋王朝的困局
談一種現象的發生,需要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去認真思考,只有把握住了事物之間內在的聯系,我們才能從歷史的長河中撥開迷霧,理清時代發展的脈絡。
1、政治上
宋徽宗繼位之初,有意學習父兄“紹聖紹述”,他在延和殿召見蔡京時,對他推心置腹:"神宗創法立製,先帝繼之,兩遭變更,國是未定。朕欲上述父兄之志,卿何以教之?"
蔡京聞言:京頓首謝,願盡死。(《宋史》)
蔡京得勢後,假借"紹述"的名義,開始了自己的專權之路,他接連頒布了五條政策:
①培植黨羽,把控朝政;
《宋史》:以其黨吳居厚、王漢之十余人為僚屬,取政事之大者。
②收攏國家人事選拔、財政管理大權;
《宋史》:如宗室、冗官、國用、商旅、鹽澤、賦調、尹牧,每一事以三人主之。凡所設施,皆由是出。
③廢元祐皇后,讓她重回瑤華宮做女道士,加賜她為“希微元通知和妙靜仙師”;
《宋史》:用馮澥、錢遹之議,複廢元祐皇后。
④停止用科舉取士的方法,讓州縣效仿太學使用王安石推行的三舍法招攬人才,並且在汴梁城南建立辟雍(周天子設立的大學,也屬於學宮),作為太學的外宮,用來招待來自全國四方的文人。
《宋史》:罷科舉法,令州縣悉仿太學三舍考選,建辟雍外學於城南,以待四方之士。
【注:三舍取士法將太學分為外舍﹑內舍﹑上舍三舍,學生依據才學和出身被選入太學讀書,他們要在一定年限內達到相應的成績,便可以完成從外舍到內舍、上舍的晉升。最後,成績優異的學生便可以授予官職。】
⑤重新啟用方田法,並且廢除舊的鹽鈔法。
《宋史》:推方田於天下。榷江、淮七路茶,官自為市。盡更鹽鈔法,凡舊鈔皆弗用,富商巨賈嘗齎持數十萬緡,一旦化為流丐,甚者至赴水及縊死。
【注,《宋史·食貨志上二》記載方田法:“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當四十頃六十六畝一百六十步為一方;歲九月,縣委令、佐分地計量,隨陂原平澤而定其地,因赤淤黑壚而辨其色;方量畢,以地及色參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稅則。”】
【配圖】
蔡京在任職期間,利用職權,謀取私利,像《清明上河圖》中出現的書童燒毀蘇軾、黃庭堅作品之事,只是他做過的錯事之一。
為了迎合宋徽宗的喜好,蔡京為其采辦的“花石綱”,尤為損害民眾的利益。
花石綱是為宋徽宗運送東南花石船隻的名稱特指,其中十艘船為一綱,《宋史》評價花石綱對百姓的影響的話語很犀利:“流毒州縣者達二十年”。
同梁山宋江起義齊名的方臘起義,便是源自於“會花石綱之擾,遂因民不忍”,“人不堪命,遂皆去而為盜”。
【注:宋江起義和方臘起義都發生在宋徽宗在位期間。】
2、經濟上
關於宋徽宗時期的經濟政策,主要集中在農業和商業兩方面。
談古代的農業,主要就是田地的所有製和針對田地的稅收政策兩個話題,在宋徽宗時期,田地政策有蔡京推行的方田法和宦官楊戩設立的稻田務。
稻田務原本是管理官稻田的機構,是國家負責糧食儲備和防止土地兼並設立的一道針對糧食安全問題的防線,楊戩卻將其當成了自己撈錢謀私利的手段。
本來稻田務針對的只是宋朝的公田和無主的荒田,但楊戩認為這樣沒法做出什麽功績,他便命人去百姓家裡強行索要田契,只要超過了田契中登記的額度,就一律劃歸公田。
除此之外,他還將“廢堤、棄堰、荒山、退灘及大河淤流之處”這些沒法耕種的地方,也劃入公田,然後按照每戶人家分配多少額度的形式,強行要求民眾“租賃”。
這種非自願的租賃需要交納的賦租額度很高,“一邑率於常賦外增租錢至十余萬緡”,並且,哪怕遭受了水旱災害,田地沒法耕種,民眾也必須要交納這筆費用。
濟州、鄆州百姓以打漁為生,本不靠種植田地,楊戩也找了個“租船”的名義,強行讓漁民交納租船錢。
《宋史》:有胥吏杜公才者獻策於戩,立法索民田契……築山濼古钜野澤,綿亙數百裡,濟、鄆數州,賴其蒲魚之利,立租算船納直,犯者盜執之。一邑率於常賦外增租錢至十余萬緡,水旱蠲稅,此不得免。
【重稅】
除去農業上的苛捐雜稅外,宋徽宗時期,蔡京為了討好皇帝,以及滿足自己的私利,他對皇帝說:不必拘泥規矩,應當竭四海九州之力以自奉。(《宋史》)
宋徽宗聽取了蔡京竭天下財富用於享樂的建議,他和蔡京為了滿足自己享樂的目的,巧立稅目“沿汴州縣創增鎮柵以牟稅利”“取量添酒錢及增一分稅錢,頭子、賣契等錢,斂之於細,而積之甚眾”。
商業和農業上的重稅,加深了民眾對蔡京和宋徽宗的不滿,張擇端看出來這種情況發展下去,遲早會影響國家安定,他便在《清明上河圖》中,以圖畫的形式告誡君王要注意這些隱患。
3、外交
宋徽宗在位期間,是北宋由盛轉衰的關鍵時期,當時發生了兩件大事:聯金滅遼和靖康之變。
1111年,童貫在出使遼國的時候,遇到了生活在遼國領地內的漢族人馬植,馬植對童貫說:我有一計,可以收復燕雲十六州,你要聽嗎?
童貫突然聽到有人說可以完成宋朝皇帝想了近百年的事情,當即便將馬植帶回了開封,馬植給宋徽宗上書:女真恨遼人切骨,若遷使自登萊涉海,結好女真,與約攻遼,興國可圖也。(《欽定續通志》)
宋徽宗根據馬植提供的策略,宋朝和金國建立了合作關系,兩國之間確立了以瓜分遼國為目標的海上盟約。
按照盟約規定:金國攻擊遼國上京和中京,宋朝攻擊遼國西京和南京。事成之後,宋朝將澶淵之盟中承諾的歲幣給金國,作為換取燕雲十六州的代價。
誰料,在實施計劃的過程中,金國在攻佔遼中京和上京後,宋朝卻在兩次攻打遼南京的行動中都失利了,最後,遼南京還是由金軍借道攻下。
因為這件事,金主令宗望及富吉等斥責趙良嗣出兵不利,並將原本許諾的燕雲十六州改為了六州:“今更不論夾攻元約,特與燕京六州、二十四縣漢地、漢民。”
趙良嗣很氣憤:“元約山前、山後十七州,今乃如此,信義安在?”(《續資治通鑒》)
兩國合約瓜分遼國的行動,便這樣不歡而散,而且原先約定的燕雲十六州變為六州不說,宋朝還需要額外支付金國一大筆費用:丹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匹,並燕京每年所出稅利五六分中隻算一分計錢一百萬貫。(《三朝北盟會編》·(宋)徐夢莘)
當宋徽宗付出巨大代價,拿到六州之後,眼前的景象讓他傻眼了,這六州竟然成了空城,錢財、百姓都被金國帶走了。
《續資治通鑒》記載:庚子,童貫、蔡攸入燕山府。燕之金帛、子女、職官、民戶,為金人席卷而東,損歲幣數百萬, 所得者空城而已。
【圖片僅供參考】
這次失敗的外交結盟,帶給宋王朝的打擊遠遠沒有結束,一方面宋王朝雖然少了遼國這樣一個敵人,但正因此宋金兩國邊境也直接交界了,此後宋朝將直面來自金國的威脅;另一方面宋朝兩次對遼作戰失敗,也讓金國意識到宋朝繁華外表下,其實並不是那麽強大。總結
宋朝是一個商業、文化極為繁榮的時代,黃仁宇先生在《中國大歷史》中說當時宋朝流通的商品價值約為1500萬至1800萬盎司黃金,這在同時代的各大文明中,都屬於數一數二的存在。
但宋朝的君王們在“強乾弱枝”“重文輕武”思想的影響下,忽視了國家的全面發展,最終導致宋朝在和鄰國的競爭中落入下風。
《清明上河圖》以驚馬拉開了整幅畫卷的序幕,又以禁軍拉酒的馬車在鬧市中橫衝直撞作為收尾,含蓄的向宋徽宗點明了當時宋王朝繁華表象下,其實早已暗藏著各種社會危機。
令人惋惜的是,宋徽宗並沒有接受張擇端的勸諫,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宋徽宗時期才會發生靖康之變這樣的悲劇事件。
文/腦洞趣味歷史
不知道您有什麽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參考資料:
【1】《宋史》
【2】余輝著《隱憂與曲諫》
【3】故宮博物館《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
【4】葛劍雄《中國人口史》
【5】《東京夢華錄》
【6】樊樹志《國史十六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