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跟著朱元璋就這麽處理了半個多月的奏章,閑暇也會去中書省轉一轉,最大的感受就是風雨欲來之勢。
自從胡惟庸被楊憲擺了一道後,現在藏鋒斂息絕不與楊憲正面衝突,李善長最近又身體不適,中書省基本就是楊憲主事了…
今日大概處理完政務後,朱標就起身打算跟自己老爹去用膳,卻看見朱元璋靠在椅子上思慮著什麽,朱標看了一眼剛想說話,就被外面的傳報聲打斷了。
不一會劉伯溫就走了進來,向著朱元璋和朱標行禮過後問道:“不知陛下叫臣來有何吩咐?”
朱元璋笑著讓他起身:“伯溫啊,你也知道善長最近身體不好,咱想著是否安排人幫他處理一下中書省的政務。”
劉伯溫躬身回道:“這官員任免自然是陛下一言而決,更何況是中書省的要職,臣豈敢多言。”
朱元璋擺擺手:“咱要提的不是別人,就是你的學生楊憲,他的本事朝中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中書之職事關重大,所以才想問問你的意見。”
朱標眼睛微眯,楊憲的命運早就被安排好了,無論劉伯溫說什麽,楊憲都是必然會上位的,否則讓誰擠下李善長。
但朱元璋卻特意來問劉伯溫了,這就是想看看劉伯溫的表態,楊憲是浙東黨的人,劉伯溫是浙東領袖,也是作為製衡淮西黨的重要人物,但是李善長一倒,楊憲上位,劉伯溫的製衡作用就小了很多。
而且朱元璋和李善長有隔閡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如果劉伯溫回答的不能讓朱元璋滿意,清算楊憲之日劉伯溫也跑不掉,浙東黨將會被徹底清算,
劉伯溫跪下回答道:“臣是楊憲的老師,本應該支持,但楊憲此人有當宰相的才能,卻並無當宰相的器量,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而己無與者,楊憲則不然。”
朱元璋看著地上的劉伯溫說道:“咱記得楊憲升調京城後就直接去你府上拜見了吧,怎麽這會就要大義滅親了。”
劉伯溫回答道:“此人升調京城後,便得意忘形,早就不把臣放在眼裡了,師生之情蕩然無存啊。楊憲此人功名之心太盛,馭民之策太狠,還請陛下三思。”
朱元璋點點頭說道:“如此,朕會好好考慮的,你下去吧。”
劉伯溫就起身告退了,朱元璋笑著搖搖頭念叨一句:“老奸巨猾。”
朱標在一旁笑著沒有說話,以劉伯溫的才智怎麽可能看不出楊憲離死就差一步了。
胡惟庸現在選擇避其鋒芒想必是李善長的指點,因為胡惟庸與楊憲其實都是一種人,這倆人的才乾是有的,但是倆人的目光都遠遠不及他們各自的老師。
看他們的經歷就知道了,倆人都是在登臨絕頂之後直接狠狠的摔下了深淵,尤其是胡惟庸,明明是看著楊憲滅亡的,等他當上宰相後居然做事跟楊憲差不多。
不過也跟這倆人的命運已經被朱元璋制定好有關,畢竟在這個時代,皇帝的意志就是天意,天要絕你,豈有活路。
朱元璋看了一眼兒子說道:“標兒,你去一趟中書省,就說咱升楊憲為中書右丞,輔佐李善長主持政務。”
朱標躬身應諾,然後抬頭就看朱元璋那戲虐的眼神,朱標就忍不住樂了起來,父子倆搖頭笑了一會,朱標就領著劉瑾等人去往中書省。
朱標一路到了中書省,早就有太監提前去稟報了,除了在家休養的李善長外,楊憲胡惟庸張昶等人趕緊出來迎接,
等他們行完禮後,朱標側身面南說道:“傳聖上口諭,著令中書參知政事楊憲,升任中書省右丞相,輔佐李相國主持政務,欽此!”
所有人都先叩首表示恭聽聖意。然後楊憲這個主角就感激涕零的念著:“臣楊憲領旨,臣必精忠報國不負陛下聖恩!”
朱標讓他們起身,然後看了一眼胡惟庸,此人臉色先是一黑,然後便面色平靜的向楊憲賀喜。
朱標轉回身對著楊憲說道:“楊憲,聖上對你報以期許,你莫要辜負皇恩。”
楊憲鄭重的向朱標躬身說道:“臣多謝殿下教誨。”
朱標看了一眼隱隱分成三派的中書省, 然後就領著人轉身走了。
之後的事情就不用猜了,以楊憲的性格,中書省馬上就要亂起來了。
朱標沒有回禦書房,而是回東宮吃了口飯,收拾一下明日他還要出城迎接凱旋的徐達和他那兩個愚蠢的弟弟。
山西早就平了,不過因為山西人口繁多,地方勢力有些混亂,徐達才耽誤了這麽久。
山西啊,朱標背著手走在皇宮之中,身後浩浩蕩蕩的跟著幾十人。
經過元末戰亂中原地區已經是十室九空,山東河南河北等地更是人煙稀少,而山西卻不同,有王保保坐鎮,加上哪裡四周都是崇山峻嶺易守難攻,正好山西又碰到了風調雨順,百姓算是安居樂業,所以有不少中原百姓都逃荒到山西。
如此一來,中原一帶人煙稀少,山西卻是人滿為患,算是大明現在人口最多的地方了,想來數百萬的人口是有的,若能移民遷地填補哪些人口匱乏的地方,大明就能最快的速度的恢復了。
昨日朱標就看了戶部尚書的奏章,上面寫到:“山東、山西人口眾多,宜於遷出,擴充天下。”
而且除了山西外還有江南地區,人口也算旺盛,朱元璋的意思就是這兩個地方都要往外遷人,除了填充中原的想法外,還有編戶齊民的重要意義,有利於朝廷對基層的管理和控制。
還有就是要打擊地方宗族勢力,切斷各族的聯系,江南的大宗族為了爭奪水源都可以派出幾千條青壯與鄰村開戰,族長的命令可比皇帝老子的強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