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貞觀從拯救老爹開始》二百四十三、禹口大橋計劃
韓州河西縣,三名青年坐在黃河邊上臨時搭建的房間裡正在議事。

為首的青年身穿淺緋官袍,頗為英俊,是個五品官員。他的下首分別是兩名身穿深綠官袍的年輕人,嗯,都挺英俊,至少比正在官道上吃灰的唐老四要英俊不少。

一個五品,兩名六品的組合在這下州韓州可是了不得的存在,要知道韓州刺史都才從四品。

他們扎堆在黃河邊上做什麽?莫非是考察水文?

可是,考察水文這種事兒,哪裡會派正六品以上的官員出來?

只見為首的緋袍官員對著自己左下方的綠袍官員道:“杜兄,這已經大半月了,選址有沒有什麽眉目了?”

看樣子還真不是考察水文。

那杜姓綠袍點點頭回答道:“王董,按照少匠信裡的指示和要求,目前已經選定三個地方,一是龍門渡口,二是龍門渡口外兩裡外的禹口,第三個地方是龍門口二十裡外的大龍門。

先說龍門渡口,此處僅僅八十米河寬,大橋的跨度最短。但是兩側山體如刀斧切割,實在太險要,若是在此處設立橋墩的話,施工難度較大,風險較大,而且無法估計抗地質災害的能力。

其次是禹口,那裡正是龍門出口,跨度約一百五十米,此處水流速度減慢了許多,但是河裡依舊沒辦法放置橋墩,這就導致只能在岸邊設立塔架,塔架間距一百四十米左右。

最後一處是龍門大橋將建立在大前村和蒼頭村之間。水流平穩,可以通過船運放置橋墩,也可用攔截的方式攔出一條間隙用來修築橋墩。但是,此處的弊病是橋的跨度太長,至少八裡路,投資太大!”

整個大唐,能被人稱為王董的年輕帥哥也就一個人,他就是王玄策。在輔以談話的內容,用腳指頭都能猜到這三人便是大唐道路監實權三人組洛陽王帥哥、表哥長孫衝以及杜構。

經過將近一年的官道建設,杜構和長孫衝早已從文職轉變成了技術流。

不然杜構哪能提出三個修橋渡口的詳細建議?

其實,王玄策三人早在兩個月以前就將官道建設推到了黃河邊上。要不是天險相隔,此時此刻只怕已經唐老四下達的先聯通太原的方案已經距離結束不遠了。

早在兩個月以前,王玄策就以飛鴿傳書的方式將天險阻隔的事情匯報給了唐河上,唐河上在漢陽的時候一邊從腦子裡選擇方案,一邊複製出設計圖紙。

後來因為李綱身亡的事情耽擱的一個多月,這才送到了王玄策三人的手裡。

王玄策三人對方案進行論證之後,花了半個月時間進行選址。這才有了今天的道路監三巨頭的會議。

聽完杜構的匯報,王玄策將目光轉向了長孫衝:“長孫,你是管安全和技術的,說說你的意見。”

“諾!”

長孫衝也不含糊,點點頭道:“從杜兄給出的測繪結果來看,確實是這三處最適合橋梁修築。”

但是,我想否決直接在龍門口修築橋梁的設想。畢竟,那裡多年湍急的河水衝蝕,誰也不清楚其下的地質到底能不能承受橋墩的重量。再說了,正如杜兄所言,那裡修橋危險系數太大,咱們的工匠培養不容易,不能讓他們去冒險。

其次,說道禹口,那裡雖然水流沒有那麽湍急,但是,比起大前村來講,那可湍急很多!所以,我個人認為,在龍門修築大橋是最好的選擇,雖然那裡跨度較大,投資較多。可從安全上講,那裡是最合適的!某找村民問過了,大前村處,黃河的深度並不深,咱們可以用攔截河道的方式修築橋墩。

”聽完長孫衝的設想,王玄策陷入了沉思。

良久,王玄策才開口道:“長孫,杜兄,我想了一下,覺得在大前村修築不是很合適!跨度太大,橋太長了。八裡距離,咱們要用多少水泥,多少鋼材?只怕長孫你家三年產出的所有鋼鐵運來都不夠!

其次,我不太認同攔河修築橋墩的方式,以咱們現在的施工工藝和設備,攔截出那麽寬的河道不太現實。

最後,所需要花費的時間也太長。王家和四郎的事情,你們是知道的,我不認為四郎願意等這麽久。

所以,我傾向於在禹口修築大橋,雖然水流湍急,咱們可以只在河邊修建橋墩。塔架間距只有一百四十米, 只要咱們不把橋修得太大,應該可以承受重量。”

“我讚同!”

杜構點點頭,他打心眼裡是讚同在禹口修橋的,那裡成本最低,時效上相對也快。

三人平日裡若是遇到什麽相持不下的意見,大多是用投票解決。如今王玄策和杜構都認為在禹口修築大橋合適,長孫衝自然不再堅持。

“那就這麽辦!”

王玄策點頭道:“四郎給出的修橋設計圖你們二位回去認真研究,這將是咱們大唐第一座水泥鋼筋橋不能有半點馬虎!同時,你們也根據四郎給出的幾套設計方案折中優選出一套來,咱們定下之後立馬開始建設。”

“諾!”

“諾!”

唐老四給出的修橋設計圖長孫衝和杜構自然是知道的,不僅知道,這連續十多天的翻閱早已十分熟悉。

三套斜拉橋設計,一套雙屈拱橋設計。

說實話,四套設計若是放在系統來的那個年代,或許還真的沒問題。尤其是最後一套雙曲拱橋的設計。

兩個曲拱分別搭建在黃河東西兩岸,曲拱的另一頭共同放置在河中孤島上。

可是,大唐時的禹口,那河中孤島才剛剛開始形成,能有多大?

杜構和長孫衝整整討論的三天時間,最終確定下一個方案——懸索斜拉橋。

再經過十天時間修改,由唐老四設計,長孫衝和杜構修改的設計圖終於出爐。

以單跨單鏈懸索結構,塔架間距一百步,行車道寬兩丈,兩側人行道各寬三尺,鋼塔和混泥土混合架高六丈......

儼然這份設計方案已經和某個時代的禹口懸索橋沒有太大差別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