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大宋女君記》43章:西川大敗(1)
  當然,趙匡胤可能正在地府忙著接待四弟廷美,安撫親媽杜太后呢,暫時不想見他,所以趙炅還能在內宮發火。

  月如圓弧,趙炅這次召見的人太多,已經不適合在福寧殿了,乾脆開了大朝用的集慶殿。

  隨著一聲清脆之聲,福寧殿內一個上品汝窯純色美人瓶被趙炅摔得粉碎,他似乎還不解氣,又踢倒了一個繡球香爐。銀製香爐滾出好遠。嚇得李神佑趕緊去撿,這要是著火了可不是玩的。

  但趙炅哪有空理這些小事,他震怒的聲音在整個大殿上咆哮,聲嘶力竭:“八萬禁軍,禁軍啊,朕裝備精良、大宋訓練有素的八萬大軍,就這麽葬送在他曹國華的手裡!他當年滅掉南唐的本事呢,現在竟然被一群流寇一戰打沒了,逃回遂州的只有五萬不到,還幾乎一半的重傷員!戰馬軍械丟了三成……還有多個大員戰死……”

  趙炅覺得頭痛欲裂,感覺身側最近的王顯都要重影了,狠狠搖了搖頭,咬牙道:“還有,擅自退兵!誰允許的!擅作主張,損兵折將,罪該萬死!”

  這話就就太重了,不管是避嫌的潘美,水平很次的王顯,還是本不相關的田重進,都微微變色。偏偏趙炅氣頭上,沒人敢說話。

  趙光義怒氣衝衝一拍禦案,伸手指向內客省使郭守文,喝道:“郭國華,你兼任樞密承旨,你說,曹彬該當何罪?”

  原來你也知道樞密使就是紙糊的架子啊。

  大家心裡都在說。

  郭守文也是倒霉,雖也是數得著的名將,但在潘美,曹彬和剛入土的石守信面前根本不夠看。但出身太原郭氏的他自然也知道皇帝為啥問自己,只能硬著頭皮道:“官家,曹帥奏陳軍報已到,臣仔細看過,他雖敗,卻非因擅作主張退兵之故。實因我軍冒進,戰線延長,偏偏綿竹到劍門一代無險可守,那些本地人才能截斷糧道。蜀地多山,騎馬不便,偏偏宋太尉受了重傷,水師調動不利,賊子熟悉地利,來去自如,斷我糧道,劫我輜重,前方大軍已不克久持,曹國華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其實他的很委婉了,但趙炅還是臉紅一陣。冒進?宋軍為何會冒進?他曾一連三天,連下三道聖旨催促曹彬急進,郭守文這麽說,難道曹彬損兵折將反成了他的責任?

  得虧大家不知道他怎麽想的,不然非得心裡回他一句,難道不是嗎?

  但他最好面子,怎麽會輕易承認自己的錯誤。強行轉移話題,道:“你這是替他狡辯,郭守文,朕問你,你曾隨王全斌伐蜀,為何就大勝,一向為曹彬副將,怎不會是你不如他。”

  郭守文也是無奈至極,奈何皇帝問話不得不答,只能委婉道:“臣慚愧,勞陛下記得微末功勞。那是後蜀孟昶無道,軍民心向國朝,只是此一時彼一時,如今蜀中政策、地理都已經變了。這確實不是臣和曹將軍誰比誰強的事。請官家明查。”

  說到這個,趙炅的頭疼病估計能稍微好一會兒,因為趙炅說的這個問題真不是他造成的,而是他的兄長趙匡胤。

  其實,宋軍建隆年間新獲之蜀地,在銜接之時,劍門內外流寇散匪頗多。郭守文剿撫並用,以撫為主,將大部流寇散匪之首撫降,歸附宋朝,兵不血刃,安撫一方。

  要不是後來王全斌殺降,根本不會造成那麽大動亂。

  但是這次降而複叛,也導致了當時的統治者趙匡胤對蜀地非常不放心。

  因為巴蜀地區地勢險要,為防造反,後來把各州各郡的城牆和護城河絕大部分都夷為平地了,西川共二十九個州郡,隻留下益州(成都)、梓州、眉州、遂州四座城池,還把城防措施拆得七零八落。

  當時是放心了,但此時戰亂一起,一座城池連城牆都沒有,試問如何拒敵?

  難道讓曹彬變出來,換了曹國舅也沒這本事啊!

  但是趙炅似乎忘了,這事是趙匡胤乾的不假。但是他自登基,為了湊北伐軍費,西川的苛捐雜稅一加再加,加上老天爺不給面子,成都等地這幾年不是旱就是澇,收成又少,義軍造反有龐大的群眾基礎,王小波至少現在還做到了公平公正。所以不管打哪兒,總有活不下去的人為內應。

  這哪能不打敗仗!

  可是現在說這些已經晚了,現實就是宋軍已經損兵折將,輜重丟失,而且糧道也隨時面臨著再次被切斷的風險。

  趙炅深呼吸幾口氣,道:“朕不管你如何狡辯,隻說曹彬未奉詔諭,擅自退兵,以致損兵折將,人困馬乏,該當何罪!”

  郭守義鼻翼上沁出細密的汗珠上,這個還真沒辦法,除非遇上李世民那樣抗事兒的君王,不然自秦漢起,主帥如此大敗,就是要負全責。

  大宋不殺士大夫,曹彬身居國公,估計也死不了,但下獄論罪也是他們這些武將不能接受的。

  怎麽了?都杯酒釋兵權了?都試試聽你趙官家的瞎指揮了,還不能保全平安富貴?

  但現在畢竟還是封建帝王制度, 這話郭守文實在不敢說。

  但他不敢,有人敢。潘美站在前列,捧笏出班,沉聲說道:“陛下明鑒,賞罰分明是治軍之本。但捫心自問,若換了臣還在前線,換了臣是曹彬,當時情形,唯一選擇,也只有壯士解腕,馬上退兵。所以臣以為魯國公其功可以抵罪。”

  眼看趙炅又要發火,這位將軍也是強撐著說:“若不是這樣,那就不是損兵折將,而是要全軍覆沒了。”

  此言一出,滿殿寂靜。王顯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發揮余地,指著他名義上的下屬說:“潘仲詢,你本是勞師無功才被撤回來的,有什麽臉面說這個話?”

  一直在當背景的襄王趙元侃也著急了,說:“代國公慎言,這……這不是國法。”

  倒是趙炅怒極反笑,道:“哦,三郎別打岔,聽你泰山說說他的高論。”

  潘美也緊張,但還是道:“陛下,軍報說的明白。楊業先勝,追蹤賊首王小波至綿竹,臣知地理,那裡雖然崇山峻嶺,但其實無險可守,所以曹彬遵從聖意,感念朝廷不易。想著畢其功於一役,只要抓住王小波李順明正典刑,此戰役也就贏了,剩下的自有張詠等大臣安撫百姓,所以才咬牙拉長了戰線。可是監軍王詵貪圖戰功非逼著楊將軍搶功。暴露了我軍主力所在,他自己死了活該,卻導致全盤計劃崩潰。會天降暴雨,衝垮拒馬陣,蜀人都高呼諸葛武侯顯靈,軍心大亂。陛下知兵,知道五六萬人嘩變是何等可怕,這種情況下,魯國公能強行退兵已經不容易了。臣冒昧,換了我大宋任何一將,能做的比他更好?”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