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埋葬大清》第155章 終於對貨幣對動手
“埋葬大清 ()”

一想到要跟我大清在戰場上兵戎相見,劉懷文就忍不住有些心疼。

倒不是心疼我大清的死活,而是心疼我大明的國庫,畢竟我大明的國庫原本就不富裕,一打起仗來那還不得雪上加霜?

強行忍住想要找朱勁松借錢買貓的衝動後,劉懷文又從懷裡掏出了一遝紙張以及一把類似於銅板的錢幣,遞給朱勁松後說道:“陛下,這是剛剛印製出來的大明寶鈔。”

等朱勁松接過寶鈔翻看之時,劉懷文又接著說道:“這些寶鈔都是依著陛下的意思,面值分為了元、角、分三種,其中元、角面值的是紙製寶鈔,分值的則是用硬金屬製成的硬幣。”

“其中,一分錢可以直接換成一文錢,兩者都屬於最小面值的貨幣,一元則等於一百文,十元則等於一兩銀子。”

朱勁松嗯了一聲,繼續翻看著手裡的寶鈔和硬幣。

寶鈔的面值自然沒什麽好說的,從百元大鈔再到一角的零錢,基本上已經把普通百姓以及商人的日常所需都覆蓋到了,就連樣式也跟後世的差不多,區別就在於寶鈔的體型比較大,而種花家的紙幣體積比較小。

至於防偽的事情,朱勁松也不是很在意。

集中了整個大明最頂尖的那一批科研人員和工匠弄出來防偽技術,雖說不至於領先太多,但是領先全世界三五年還是可以的——三五年之後,新的防偽技術也該出現了,實在是沒什麽好擔心的。

而且錦衣衛、都察院、禦史台外加各地官府、農會也不是吃素的,大明律對於造假的處罰力度更是從嚴從重,應該沒人敢冒著牽連九族三代的風險去造假。

跟防偽比起來,朱勁松最為關心的反倒是分值的新錢。

分值的新錢跟以前的銅板很像,但是又不太像——像的只有大小和重量,顏色跟製式則是跟以前的銅板大相徑庭。

以前的銅板,大多都是黃銅摻雜著少量其他金屬製成,顏色也偏向於黃銅本身的顏色,其形式大多都是外圓而內方,一方面體現出“天圓地方”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方便用繩子串起來。

《史記·平準書》:“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貫朽而不可校,就是指穿錢的繩子爛掉了,數不清的銅板都散落一地,根本沒辦法數清楚到底有多少。

銅板的表面,一般都會在正面印有某某通寶的字樣,反面則是印有花紋或者乾脆什麽都沒有,唯獨我韃清的銅錢反面印有滿文的某某通寶字樣。

而朱勁松拿在手裡的這一把錢幣,正面印的是一分、二分、五分、一角之類的面值,邊上還印有“大明皇家銀行”這六個極小的小字,背面印有不同的圖案,圖案下面還有“黃帝紀元四四八六年”的字樣。

除了精美程度和文字、面值、所用金屬不同之外,其他方面和種花家的硬幣已經沒有什麽太大的區別。

欣賞把玩了一番後,朱勁松便吩咐道:“開始吧,咱們大明的錢幣,也差不多到了要改革的時候了。”

說起來也好笑,朱勁松早就已經佔據了十六省之地,而這十六省之地用的卻還是白銀外加我韃清的銅錢。

朱勁松不是不知道貨幣權的重要性,也不是不想自己發行紙幣。

這種事情要是放到其他穿越者身上,估計早在佔據了山東甚至僅僅只是佔據沂州之後就會忙著改良貨幣,而朱勁松卻一直沒有折騰,因為這種根本就是扯犢子。

考慮到防偽技術了嗎?考慮到會有人偽造了嗎?考慮到所發紙幣的認可程度了嗎?

別的不說,

單說防偽技術這一點吧,如果沒有領先世界的防偽技術,我韃清一旦大量製造出來假的貨幣再大量投放,剛剛發行的紙幣就會立馬完犢子。再說了,沒有一個強力的朝廷為紙幣背書,誰認這東西?傻子都知道鷹醬靠著綠幣割了全世界的韭菜,但是你有人家鷹醬的實力嗎?

也別拿邊區票舉例子——邊區票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管理員治下的官府信用好,而光頭搞出來的法幣和金圓券體系又都崩潰了,所以邊區票才能被普遍認可。

要是朱勁松在早期只是佔據了一省之地的時候就發行紙幣,估計除了朱勁松自己承認這玩意的貨幣屬性之外,根本就不會有第二個人承認。

因為我韃清的白銀和銅板本身就是貴金屬,本身就擁有貨幣價值,紙幣有什麽?

別忘了,要論到玩紙幣,我中原堂口才是全世界的祖師爺。

早在大宋時期,中原堂口就已經有了半官半民的交子,到了洪武年間就已經有了朝廷發行的寶鈔,老百姓早就見識過紙幣,也早就對紙幣失去了信心。

更重要的是,貨幣這種東西向來不是良幣一定能夠驅逐劣幣,反而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風險,想要推廣新的貨幣,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容易。

所以朱勁松才一直沒有折騰,直到拿下了十六省的地盤之後才慢慢開始做準備——從貨幣到銀行,再到國庫,基本上都準備的差不多了,這才打算對大明的財政和貨幣體系進行改革。

……

黃帝紀元4487年,對應錢聾五十五年,朱勁松當皇帝的第五年,民間習慣性的稱之為“聖皇五年”。

朱勁松也不知道“聖皇”這個年號到底是怎麽來的。

且不說大明已經徹底改用皇帝紀元,關鍵是朱勁松也不可能直接用“聖皇”這兩個字當年號啊——這得是多不要臉的人才能乾出來這事兒?我韃清皇帝都沒用過這麽牛逼的年號!

關鍵大明的百姓們就認這個年號,很多人在看到黃帝紀元之後往往會習慣性的問一句“今年是聖皇幾年來著?”

到後來,地方官府在張貼一些公文的時候也會習慣性的解釋一句“今年是聖皇幾年”。

當然,年號跟商人們沒有關系,但是財政和貨幣改革最先影響到的就是商人,尤其是銀行的存在。

因為“聖皇五年”的春稅還有幾個月就要開始征收,大明的商人們也早就準備好了帳簿跟銀子——在大明,逃稅漏稅絕對算得上是重罪,民間甚至有逃稅一時爽,全家火葬場的戲言。

所以,每次一到收稅的時節,大明的商人們就會如臨大敵,一遍又一遍的核對帳簿和稅銀,以免被官府查出來什麽問題。

然而真到了征收聖皇五年的春稅時,大明的這些商人們卻傻眼了——官府不再直接收取春稅,反而要求商人們到新設立的銀行去繳存稅款,當這些商人找到了新設立的銀行之後,卻又被告知銀行並不接受白銀和銅板,隻認剛剛發行的大明寶鈔。

沒有大明寶鈔?去旁邊的窗口兌換,一兩銀子能換十元大明寶鈔,十兩銀子就能換成一張一百兩面值的寶鈔,換好了寶鈔再來交稅。

大明的這些商人們很懵——先把銀子換寶鈔,再拿寶鈔來交稅,這跟脫庫子放屁有什麽區別?

一文銅錢能換一分新幣,一千文或者一兩銀子就能換到十元新幣,反之也是一樣的兌換比例……這些商人忽然發現了一個很致命的問題。

原本足以發家致富貨幣差被乾掉了。

雖然大明原本也都承認銅錢和銀子,但是吧,每個地方的銅錢跟銀子的兌換比例是不同的,有的地方是八百文換一兩銀子,有的地方卻是一千多文換一兩銀子。

當然,這兩個地方之間可能隔的有些遠,比如山東跟廣東之間的距離,但是在白花花的銀子面前,所謂的距離自然就不是什麽問題。

比如,從銀子和銅錢兌換比例為八百的地方賺了八百文錢,換成一兩銀子,再到兌換比例為一千的地方換成銅錢,回到兌換比例為八百的地方就憑空多了兩百文錢。

然而隨著朝廷搞出來新的貨幣政策,這種貨幣差就被強行抹平了——商人的路子再怎麽野,也比不過鋪遍整個大明的銀行網點,而銀行的兌換比例是整個大明統一的一千文兌換十塊錢。

緊接著,這些商人們又得到了另外一個讓人懵逼的消息。

大明朝廷控制下的所有產業以後都不再接受金銀銅錢,隻承認寶鈔,但是那些有合作關系的商人想要用寶鈔結算或者金銀結算都沒有問題,只是用金銀結算的話要扣除“極少極少”的火耗。

到了這個時候,盡管朝廷還沒有公布要徹底廢除原本的銀錢、銅錢制度,但是這些粘上毛就比猴兒還精的商人們卻早已經看破了一切。

朝廷就是打算對錢幣進行改革,以大明寶鈔來取代原有的貨幣體系。

萬幸的是,朱勁松版的大明朝廷在這方面的準備很充足。

首先就是大明朝廷並沒有強製要求立即取消原有的貨幣,只是從稅收上開始慢慢推動。

這一點就讓很多商人長舒了一口氣——怕就怕大明朝廷發行了寶鈔,而官府卻不允許商人使用寶鈔交稅。

其次就是很多商人本身就要依賴大明朝廷控制的那些產業來賺錢,所以就算不願意接受大明寶鈔,起碼在跟這些朝廷控制下的產業做生意時也得使用寶鈔。

再加上鋪天蓋地的銀行網點直接開放兌換業務,使得大明的商人們可以很方便的進行金銀和寶鈔之間的兌換,等於在無形之中又給寶鈔增加了一道保障。

多管齊下,寶鈔的價值立即就得到了體現。

當然,想要搞貨幣改革,絕對不是大明朝廷為寶鈔背書就一定能行,更不是大明的商人接受了大明寶鈔就一定能行。

大明朝廷為寶鈔背書,只是保障了大明寶鈔的價值,而大明的商人們接受寶鈔,只能加快寶鈔在大明的流通速度。

然而貨幣改革並不僅僅只是大明一家的事情——英格蘭、法蘭西、傻賊鷹等等一大堆的國家都跟大明有貿易往來,這就涉及到了匯率以及國際結算問題。

比如軟妹幣和綠幣的匯率,如果單純的從貿易的順逆差來分析,那麽自然就是出口越多,匯率就越低越好,進口越多,匯率就是越高越好。

然而這種分析方式放到大明的身上卻不適用。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