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穿越三國:這個阿鬥不用扶》第一百三十四章:穩中求進大漢必興
熱門推薦:從椒房殿出來,劉禪原本想要去蘭林殿,但是被張鴛剛才揭穿,他也就放棄了去蘭林殿的想法。

隻得又返回到宣室殿。

回到宣室殿內。

他現在其實也沒有什麽可做之事,因為國政之事,有丞相諸葛亮與禦史大夫徐庶倆人處理,不需要他過多操心。

因為遇到要緊的大事情,他們兩位會直接進宮向他稟報,必然早上像徐庶這樣。

不是特別重要的事情,會選在五日一次的朝會之上說。

所以重回宣室殿的劉禪,只是隨便拿來一卷書,隨意翻閱。

倒是宮外的丞相府,此時卻是忙得熱火朝天

雖然漢魏現在因為和親,暫時停止了戰爭。

不過諸葛亮並未對曹魏邊境,有任何松懈,該部署的兵力,依然部署著。

幾處重要邊境部署了大量兵力,國內的兵員就相對少了許多。

此時國內能調動的兵力,全部加起來,也就兩三萬人。

“丞相!”楊儀問道:“新增兵員,可否學著陛下此前那樣?去那些偏遠村寨進行招募。”

這事兒是諸葛亮最近最為頭疼的事情,雖然得了關中,但是關中的人口並沒有想象的那麽多,主要是從東漢末年開始,群雄逐鹿,戰事不斷,此時的關中人煙稀少。

想要從關中征召兵員,卻也很難征召多少。

楊儀的話,倒是提醒了諸葛亮,他道:“威公所言極是,亮差點忘了這件事了,快讓子彥過來。”

“諾!”

楊儀應了一聲,就退了出去。

不多大會兒功夫,郭衛就匆忙從外面進來。

“丞相!”

郭衛向諸葛亮行了一禮。

“子彥快坐!”諸葛亮讓郭衛坐下,然後才說道:“我大漢經歷關中三場大戰,兵員消耗甚大,子彥此前曾奉陛下之命,去招募新軍。”

“子彥可否再去征召一些兵員?”

郭衛是劉禪提拔起來的將領,後來得到了諸葛亮的賞識,調入丞相府做起了參軍,他很感激劉禪,當然也很敬重諸葛亮。

關中之戰中,他在蒲阪津曾經立下大功。

如今戰事結束,整日待在相府,卻也沒有太多要緊的事情可做。

此時丞相突然給他安排任務,他自然是很興奮的。

“多謝丞相!”郭衛有些激動的說道:“衛定不負丞相信任。”

“好!”諸葛亮很滿意,說道:“這新兵征召之事,本相就交於子彥。”

“諾!”

“子彥切記!”諸葛又道:“兵員征召,需得自願,不可強征。”

“我大漢需要的軍士,是要敢於上戰場,而非強行被逼入伍。”

“本相唯一要求,寧缺毋濫。”

“諾!”

郭衛應諾,隨後便領著幾個手下,離開相府去征召新兵。

就在郭衛前腳剛走,禦史大夫徐庶,就匆匆來見諸葛亮。

“元直!”

征兵的事情安排下去,諸葛亮緊張的情緒,稍微緩和了一些,畢竟現在暫時不用打仗,征兵的事情倒也不是那麽的著急。

見到徐庶匆忙趕來,諸葛亮一臉的輕松自得。

倆人先是簡單寒暄了幾句,徐庶便將早上在宣室殿,劉禪與他提到的科舉選拔制度,給諸葛亮詳細的說了一遍。

因為他覺得,這科舉制度,比起之前的察舉製,不但公平而且選材面更寬。

只是現在大漢內政,雖然由他主持。

但是,諸葛亮可是丞相。

諸葛亮治理蜀中近十年,肯定是要比他更了解大漢。

所以在實施之前,他還是想聽聽諸葛亮的意思。

只是,

當聽徐庶將整個科舉制度,詳細說完之後,諸葛亮卻是眉頭微皺。此時屋內,只有他們兩人。

“元直啊!”諸葛亮道:“這科舉制度雖好,但是卻動了世家的利益,即使是益州,從先帝入蜀算起,到現在也就十年光景。”

【推薦下,咪咪閱讀追書真的好用,這裡下載 大家去快可以試試吧。】

諸葛亮是真的擔心。

先不說關中,得說說益州。

因為關中大漢初得,實施一些新政,倒也可以從容應對,況且關中人口並不多,反對的聲音,必然不會太大。

但是益州。

目前來說,益州還是屬於大漢的根本。

科舉制度一旦施行,世家就不能在舉薦人才。

這——

“丞相以為;”徐庶想了想,卻問道:“若要實施科舉制度,當用何種方式?”

了解了整個科舉制度,徐庶現在是完全認可這種制度。

察舉製雖然施行了四百余年,但是其中的弊端,卻也是顯而易見。

因為察舉,並不一定能面面俱到,舉薦的人才多為親友顧鄰,而非真正的有才學之人,往往中間還有各種利益鏈條。

但是科舉卻不同。

朝廷分科取士,擇優錄取。

更重要的一點,其實徐庶這幾個月下來,他也看到了大漢的內部危機,那就是氏族派系的問題。

雖然他沒有去蜀中,但是卻對蜀中氏族也多少有些了解。

此番若不是大漢攻佔關中,蜀中的氏族依然難有出頭之日,因為朝廷重要的官員,基本都是荊州、東州人為主,而蜀中本地氏族,多為低階官員。

如今大漢定都長安,需要大批量的官員。

之前在成都坐鎮朝堂的荊州、東州兩派主要人員,此時基本都到長安任職,而益州則空出來很多空缺,經過皇帝劉禪的建議,給了益州人一定的權利,讓他們自己治理蜀中。

但是——

為了蜀中的政局穩定,蜀中的主官,其實還是一些丞相認可的人,比如董允便是,他現在就是蜀中的最高主官。

至於其他人,也是依靠裙帶關系。

如此長期下去,大漢還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氏族的問題。

徐庶覺得,大漢若想發展壯大,解決內部矛盾,就是關鍵。

或許科舉制度,能夠改善這一頹勢。

因為一旦推行科舉,大漢下轄的郡縣,無論是氏族,士子,還是平民百姓,他們都可以通過科舉考試,來獲得晉升的機會。

特別是士子入世之後,將逐漸稀釋氏族在在朝廷的隱患。

他現在主管大漢內政,解決內部矛盾,也就是他現在首先想要做的事情。

徐庶的分析,諸葛亮想了想,也覺得有些道理。

不過對於廢除察舉製,直接推行科舉製,他有不同的意見,他說道:“亮以為,當下的大漢或許可以是察舉科舉並行,然後逐步推行,最後取消察舉製,更為妥帖。”

相比於徐庶的一刀切,諸葛亮更願意選擇緩步推進。

“這樣也好!”徐庶點了點頭,道:“察舉科舉並行,先讓百姓們知道,好好讀書,即使是平民,也可以通過科舉考試,來改變他們的命運。”

“正是如此。”

諸葛亮笑著說道:“現在底層百姓基本目不識丁,若察舉科舉並行,首先提拔一批士子入世,同時也讓天下百姓知道,讀書將有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數年之後我大漢學子必然增多。”

“屆時科舉已經開始推行,慢慢取消察舉制度,也不會引起太大震蕩。”

......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