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我是趙括,人在長平》第376章 秦王無奈下決斷,諸國繁忙皆為戰
顯然,秦國並沒有聯合楚國想要坑趙國一把,至少現如今還沒有。

在秦王的想法中,只要拿下了楚地,以楚國千裡之疆域,再加上秦法耕戰之策,無需幾年便可趕上如今的趙國。

畢竟趙國在連續拿下河東、上黨、河內之後,也沒有能夠超越秦國,甚至拿下了燕國之後,方才漸漸超越了秦國,可見其新政並不如秦法耕戰之策來得高效直接。

秦王的想法對也不對。

趙國的新政從短期的效益來看,的確不如秦法的耕戰之策來得快速、強烈,但勝在持久與後勁兒足。

秦法之效,在前幾年可以爆發出最大的生產力與戰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可避免的將導致土地兼並的盛行,即便有軍功的補充,也難以為繼,甚至嚴明的軍功系統也會因為土地的有限而變得形同虛設。秦之末年便是如此。

而趙國之政,開頭極難,甚至只有少部分的民眾願意施行,即便是在國家機器的強力推動之下,也難以推廣。但,一旦民眾慢慢從新政中獲得好處,發現了其中的益處,便再無需外力干涉,新政自會風卷殘雲一般地被執行起來,而國力也會隨之呈現指數級別的增長。

當然,並不是說趙國之政就是完美的,它也同樣避免不了封建社會的宿命——被土地兼並所累垮,但它卻能夠切實地將這樣的宿命給拖延了,雍正為清朝續命便是如此。

所以,認知決定命運,從一開始狹隘的認知便將秦王置於不利的位置。自顧自地認為秦法好於趙政,自顧自地認為拿下楚國便有了對敵的資本,如此思想之下,秦王自然不會一開始就與楚國相互勾結了。

擁有系統推演的趙括自然不會不知道此事,不僅知道秦國已不及趙國多矣,更知道秦、楚之間暫時並沒有貓膩。但趙括依舊按照秦、楚聯盟的思路去排兵布陣,原因也很簡單,一旦趙國入侵韓、魏的行動暴露,秦、楚定然聯盟。

而未雨綢繆從來都是一個好習慣。

……

秦王愁啊!怎麽辦呢?

一個是馬上死,一個是慢慢死,若是一般人,定然是選擇……

不死!

秦王當然也不想死。可不死不行啊,對面的趙王括顯然不想放過自己。

秦王顯然也意識到,說是選擇,其實自己根本沒得選擇。只要自己不想死,那麽自己就必須選擇大軍南下,拿下楚國。不拿下楚國,自己的大秦始終是死路一條。

並且要在趙軍攻破函谷關前拿下楚國!還要在趙軍攻破函谷前及時回援函谷。

時間至關重要!

想明白了的秦王,當即沒有絲毫猶豫,飛速地下達著王命。

曰:“其一,蒙驁率主力大軍速出巴蜀,回合安陸之軍,共計二十五萬大軍,速戰於楚,不惜一切代價,務必以最短時間擊破當面之敵,待敵潰後,留一部做掃蕩之用,余者,急行軍之函谷參與守城。

其二,河西之軍所部,僅留一萬大軍防禦大河防線,其余徐徐後撤至函谷關中,若大河防線有失,則在河西遲滯趙軍,勿使其與周邑之軍回合也。

其三,司馬錯率周邑軍之軍節節抗擊,遲滯趙軍的進攻鋒芒,為我函谷之守軍、安陸之攻擊兵團爭取時間。同時,寡人親領函谷守將之職,鹹陽所屬軍隊、糧秣全數開往函谷關!集全國之力而勿使函谷動搖也。

其四,聯絡韓、魏兩國,以重金、美女賄之,可許以河西、周邑之地,迫使趙軍回防,務必央其切斷趙軍糧道,從而再度遲滯趙軍。

其五,國內再度征兵,義渠、河西之地,

年十五以上之男丁悉數發於函谷。”飛騎很快將秦王的王命傳達四方。

可以說秦王想的很清楚,不僅在第一時間就做出了決斷,更是將他所能做的也做到了極限。站在秦王的角度,甚至很難再想到更好的辦法了。除了相信並依靠秦軍無雙的戰力,先攻南楚,再回援北面函谷,還能怎麽辦呢?

而為了給秦軍爭取出足夠的時間,秦王也從戰略到外交都做到了極致。不僅迅速地明確了周邑、河西大軍的戰役思路,同時也將能夠調集的兵力全數集中到了函谷關,甚至不惜降低征兵的年齡,更是親自坐鎮函谷,同時作為一直的強國,不惜以土地相賄,以得到韓、魏兩國的支援。儼然一副被逼急了的做派。

事實上,秦王也的確是急了!

然而,急是最沒有用的,戰爭的結果也不會因為急了就產生任何的變化。認知上的差距導致了戰略上的被動,而戰略上的被動是無法通過戰術的執行來彌補的。

就如二戰時候,小日本子的南下作死之舉,便是典型的因為認知的錯誤導致的戰略的被動。雖然在戰術上取得了無數的成功——比如偷襲珍珠港得手,東南亞一戰也成功將麥克阿瑟趕下了海,在太平洋上也重創了美軍......但再多的戰術成功,也彌補不了戰略上的錯誤。

小日本子如此,如今的秦王與秦國亦是如此。

不知趙國終極目的的秦王,雖然做出了及時的決斷,可以說從決定秦軍主力南下而非北上的那一刻起,這場戰爭已經不可避免地朝著有利於趙國的方向傾斜而去。

而就在秦趙兩國為著彼此瘋狂調兵遣將之時,最開心的卻不是楚國,畢竟雖然有了趙軍增援的承諾,但安陸城中依然在打生打死。

楚王當然更希望趙軍能夠直接加入戰團,但他也很知道,河內之戰魏國信陵君擺了趙軍一道,要趙軍來楚相戰,恐怕是很難了,能夠出兵函谷關,迫使秦軍回援,或許已經是趙國最大的誠意了。

若是秦軍放棄攻打安陸,那自然是最好的結果,但以秦國的性子,顯然能不能打要打了才知道。即便陷入了不利的情境,秦國也會試圖打開局面。而打開局面最好的辦法就是盡快地攻破安陸。

所以,雖然有趙軍“圍函谷而救安陸”,但自己的楚軍也必定要經歷秦軍的一番狂風暴雨,至於能否脫離秦軍的魔爪,終究還是要看自己,只要自己堅持住,堅持到函谷關的秦軍堅持不住,那麽勝利就將屬於自己。

當然,此戰之後,楚王也決心要進行一番改革了,自己的國土不遜色於秦、趙,可是戰力之弱,卻是三國之最,這很不應該!

看著周圍三國混戰在一起,最為開心的莫過於一直吃瓜的韓、魏兩國。

當然了,無論韓國還是魏國,都是希望秦國能夠勝一陣的,雖然秦國不是什麽好東西,但他們也知道若是秦國再敗了,恐怕就真的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擋住趙國統一的步伐了。

可若是秦國勝了這一陣,就勢必形成兩強南北對立的局面,而在這樣的局面下,出於中間的自己反而有了生存的空間,無論誰發起對自己的進攻,都勢必遭到令一方的猛烈反擊。如此一來,雖然自己難有翻盤的希望,卻能有苟延殘喘的時間。

《青葫劍仙》

好死不如賴活著,人如此,國亦如此。

所以,秦國的金玉如流水一般被抬入了韓、魏兩國的都城,轉眼間又出現在韓、魏兩國大臣的府邸甚至王宮秘藏之中。

魏王顯然是拿錢辦事兒的主,當即就向趙國發出國書。

當然了以魏王的慫勁兒,當然不敢跟趙國呲牙,甚至不敢對趙軍單方面的破壞聯盟友好的軍事行動提出嚴正的交涉與強烈的抗議和譴責,只是委婉地提及趙魏盟好之類的話語,希望趙國能夠估計趙魏情誼,不要入侵周邑。

趙括拿著這封國書是既好氣又好笑。

這算是戰書嗎?顯然不是,哪有姿態那麽低的戰書?

可若不是戰書,卻又拒絕自己進入周邑,可能嗎?這是軍國大事,不是兒戲!

當即,趙括口述,平原君執筆,回國書曰:“今,挑起戰爭者,秦國也,非趙也!趙、楚者友盟也,攻楚即攻趙也!故趙之戰,乃被迫之還擊也!敢有擋於趙軍之前者,悉數以敵論之。敵者,不死不休也。勿謂言之不預也!”

一封簡單的國書之中,趙括已經在這封國書中不僅將戰爭的罪責全部推給了秦國,最重要的是埋下了一個伏筆——只要敢於擋於趙軍之前者,就是趙國的敵人。顯然,魏國不可能一城不守就退出魏國,一旦有哪怕一個魏兵拿起刀劍,那麽攻魏也就順理成章了。

接到國書的魏王顯然還不清楚趙括的險惡用意,但這封國書也足夠應付秦國的使者——你看,咱可是為了你連趙王括都給得罪了呢!

當然了,為了安撫住秦使受傷的心靈,魏王還是決定令周邑的邊防部隊對趙國軍隊進行稍稍的抵抗,守個十天半個月再行撤退。既算是對秦國的一個交代,給秦國爭取些時間,同時也是要告訴趙國,我雖然是你的小弟,但你也不能太不把我當回事兒了。

魏王此舉堪稱作死之舉,不僅是對自己麾下的戰力沒有那啥數,更是對趙王括的凶狠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而相較於魏王的拿錢辦事的作死樣子,韓王就聰明多了!

金玉之屬照收不誤,但出兵是不可能出兵的,這輩子不可能出兵的,本身自己國內的兵力就只剩下了七萬不到,還出兵?瘋了!

苟著發育才是正經!沒有十萬兵,打死韓王也不會再參與中原的戰事。

至於秦國那邊,嗯,拿人手軟,而且後面還是要仰仗人家秦國,同時韓王也希望秦國能夠獲得一場勝利。所以咯,大批的韓國製造的鐵器、鎧甲以及防禦的軍械,甚至韓軍自己軍營中的一部分箭矢都被悄悄地,以商品的名義秘密送到了函谷關中,也算是韓王盡心盡力了!

韓國的鐵器、鎧甲、軍械,懂得都懂!當然了,秦軍也投桃報李地給予了韓國大量的金玉之器!

趙括看著手中關於魏國準備阻擊和韓國投運軍械的情報,不得不感歎,真的是一個比一個秀!也算是老天給自己機會!

一個魏國,準備螳臂當車,給自己送上一個絕好的進攻的借口;

一個韓國,將自己國中庫藏幾乎全部貢獻給了他國,幾乎是自斷了一臂。

他們就沒有想過自己也有可能遭受到趙軍的進攻嗎?

顯然, 無論韓、魏,都沒有想過,他們的認知之中,趙國必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進攻自己,否則勢必遭到四國的聯手進攻,沒有哪個國家敢如此挑釁諸國,曾經的超級大國秦國不敢,如今的超級大國趙國也必定不敢!

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這兩個秀兒,才一個敢於挑釁,一個敢於“賣國”。

但意外往往就出在人們信心滿滿的判斷之中,如此之國不滅,還有何國該滅?

時間在各國的互相隱藏、試探、以及不懈欺騙中,一日一日地過去。

秦軍的十余萬新卒果然如同楚王所想的那般並沒有立即北上函谷與趙軍相戰,反而直直地朝著安陸而來。而楚王也隨即帶著王宮最後的機動兵力來到了安陸城中。

援軍的到來,令已經鏖戰許久的兩軍為之振奮,尤其是楚軍,楚王的到來,不僅帶來了王城的精銳,更帶來的楚國必守的決心。

而秦軍,雖然沒有秦王的加入,但十余萬大軍的加入也如同一陣強心劑,狠狠地扎在秦軍的靜脈之上。

一時間,無論秦軍還是楚軍,士氣都幾乎達到了頂點。

然而安陸城中,卻罕見地沒有爆發戰鬥,城裡城外靜悄悄的,仿佛戰爭從未降臨,只有城頭被鮮血然得發黑的城磚和城樓下無數的被燒得發黑的旗杆、雲梯,訴說著此地曾經的血腥。

兩軍似乎都在為決戰的爆發做著最後的準備。

就在安陸城靜悄悄地等待著最後的爆發時,趙軍的東、西及中央集團軍群共計四十四萬大軍,紛紛在各自地集結地,隱蔽集結完畢。

“攻!”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