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星明帝國》第29章 信息大1統理念中的世界觀(上)
  DH-33大三角星座,星明聯邦全境運營管理中心。

  在群星閃爍的的黑暗太空之中,三顆無比巨大的恆星以一種違反著科學常理的姿態構成了一個醒目的正三角形,這三顆穩定的三體恆星已經熊熊燃燒了幾百億年之久。

  在最開始還在行星的繈褓中蹣跚學步的星明祖先眼中,這幾顆巨大的超級恆星就已經是一道獨特的景觀;同時,聯邦的徽記也與這個星座的存在有相當的關系。

  從外觀上來看,這幾顆恆星與F型主序星類似,最外層溫度為七千度左右,主色調為黃白色,不過它們的直徑卻有十分之一光年光年之巨,與普通恆星不同的是,它們的能量來源不只是核聚變,更主要的是它們核心位置的黑洞。

  黑洞這種天體也算是常見,也不難理解。絕大多數的黑洞都是大質量,超大質量甚至星系中心密集的恆星群在核聚變燃料逐漸燃燒殆盡,核心中出現鐵元素的時候,聚變產生的輻射壓力不再足矣抵抗恆星外層物質的擠壓而坍縮形成的,白矮星和中子星還有誇克星都是以類似的方式形成的,但是黑洞卻坍縮的更加猛烈徹底,在巨大的引力作用下,就連誇克也會被“壓碎”,這樣所誕生的,就是一個密度極其巨大的特殊天體——黑洞。

  黑洞由於其無比巨大的密度,會對它周圍的時空造成非常強烈的扭曲,在黑洞的中心,時空曲率將變得無窮大,一切的已知法則都會在那裡面失效。

  對於黑洞,最初的天文科學家對此一直存在疑問,如果黑洞真的可以源源不斷的吞噬宇宙中的物質,那麽這樣是否在違反熵增定理?

  答案是:不。

  在黑洞附近,在強引力和超高溫的聯合催化之下,蜷縮於量子尺度的十維空間軸偶爾會展開至輕子尺度,而被證明只能存在於十維空間中的“虛”存在會在宏觀尺度中迅速轉變為一對虛粒子,反的粒子將會被黑洞吞噬,而正的粒子則在這個過程中帶走黑洞的能量和一部分信息,在這個效應的作用之下,黑洞雖然可以吞噬接近事件視界的一切事物,但是它並不能百分之百吞下這周圍的一切——它也會蒸發並消失。

  一般的黑洞周圍還是相對“乾淨”的,極超新星爆發所產生的等離子態衝擊波將掃蕩周圍數光年的范圍,將一切吹走碾碎;不過,在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和宇宙邊緣才能看到的類星體附近,黑洞可以憑借其龐大的質量捕獲相當大范圍內的物質從而沿黃道面形成廣闊的吸積盤。類星體之所以明亮,就是吸積盤的中心的物質被不斷吸入從而猛烈爆發出的輻射“點亮”的。

  然而,對於這三顆超級恆星的存在,現在聯邦的整體物理模型都還無法解釋,為什麽這樣的恆星會出現,而不是形成一個黑洞與與之對應的吸積盤——在某種程度上,這不符合現有的物理法則,但是在鐵一般的現實面前,任何理論都只能在能夠解釋現實之前對現實讓步。

  或許,來自世界誕生的太初力量使得這個宇宙存在著某些並不用均勻的節點。

  毫無疑問DH-33大三角星座的三星系統中的黑洞,是一種奇怪的類型,同時,厚重的恆星結構也使得聯邦最強大的船隻也很難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探知其內部結構。

  由於理論上的特殊結構分層,即使是被色核力裝甲所包裹的超級戰艦也無法抵達它的核心,根據目前所能得到的結果,在這些星體的理論黑洞核心范圍外側,事件視界的臨界范圍,

或許可能分布著一層相對來說規模相當大的虛空間——  這部分空間與周圍的正常空間在巨大的曲率之下緩慢湮滅,從而直接爆發出真空零點能。真空零點能在純粹的真空中可以直接燒出“空間破洞”而實現偽超光速前行,這些來自空間本身的世界力量或許可以解釋這些恆星為何擁有如此長久的壽命——實體物質聚變不能堅持的如此長久,而這相對而言仍然微弱的真空零點能或許又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衰變——在重新變回輕子的過程中穿越了希格斯場,這才為這些恆星賦予了源源不斷的物質和燃燒至今亙古不滅的力量。

  在大三角星座的中心,坐落著聯邦的最高行政機構,全境運營管理中心。

  從外觀上看,這個部門的主體建築是一整顆人造星球,一座星球那樣巨大的太空堡壘。星球直徑為一萬公裡,在星球的表面,聳立著數量眾多的高台和尖塔,這座堡壘的信息交互和能量護盾就是借由這些建築來實現和製造的。

  星球地殼是一層厚度超過一公裡的色核力裝甲層,為了鍛造這個超級巨大,超級強大色核力結構體,聯邦甚至拉裂了十幾顆恆星用於獲取足夠的強子材料,如果沒有引力子重力科技,那麽這顆球體內部的重力環境一定會十分滑稽。

  在這層裝甲之下,也就是一般的行星地幔層,這裡是主要的設備所在地,星球整體的引力協調系統,引擎,能量協調系統和絕大部分高保密辦公空間都在這一層,同時這裡還埋設有聯邦功能最強大的資訊計算機主機陣列。

  再往下,則是整個堡壘的動力核心,在地核的位置,無數的減速緩衝設備和導能管網被防護材料層層包裹起來,用於約束和利用行星中心那足以稱得上巨大的世界重疊湮滅區,在這裡,熾白的真空零點能被源源不斷的製造出來,為整個星球的運行提供澎湃的動力。

  ……

  在行星厚重的地層之下,一個被保護到幾乎隔離的一套艙房之中,艾森德爾正在編寫新的大一統理論普及材料。

  在強化插件的影響之下,聯邦高層人員的心理只會在不影響工作的時候才會有足夠的波動,或者個人的情緒變化太強,超過了插件的安全管理約束閾值,這些人的心情才會劇烈的表現出來,而此刻的艾森德爾顯然是正在後者的邊緣徘徊。

  環境的壓抑和閉塞無法影響艾森德爾分毫,繁重的工作也不足以成為影響他的理由,震撼他的,是他面前正在編寫的材料。

  在信息大一統面前,一切都需要重新解釋。

  在以往的物理知識中,四大基本力,統一場理論,熱運動,熵增熵減,各種元素和材料,都需要重新定義。

  “這次……啊,如果說這些……知識能夠被更多人接受,那不亞於……”

  在自身的多線程構想過程中,艾森德爾無意識的調動起了那仿佛日志一般的,被自己記住的資料,並開始倒騰其中的,與這次事件多少存在關聯的“太古歷史”:

  在歷史中,人們對物質的認識最早是從“宏觀元素”開始的。在星球上,萬事萬物是由金(所有的金屬)、水(雲,雨,河,湖以及海洋等)、火(太陽,星辰,火焰,閃電等)和土(所有的月亮,土壤和岩石),這樣的世界觀現在看來並不科學,甚至有點文學作品中魔法的味道,但是結果是很明顯的,這樣簡單粗暴的歸類並不能自洽的解釋世間萬物,並且隨著祖先們對世界的不斷開發,很多不符合這種“泛元素說”的現象也在不斷出現,因此這種說法最終被廢止了。

  第二種對世間萬物的解釋辦法是小球所組成的分子、原子模型。在這個新的理論體系之中,物質仍然存在元素概念,但是這時的元素已經被拆解為以質子數量為基準來劃分種類,比起之前的“泛元素說”,這樣的分類更加科學,可以量化,可以製訂標準,這樣的觀念使得當時出現了一個直到現在都會在歷史中被有意提及的繁榮年代。

  不過接下來,甚至直到不久之前,對於微觀世界的觀察被卡死在第三層理論體系之中,在之前的第二種理論體系裡面,原子的模型與行星系類似,原子核在中心位置充當恆星的角色,而電子則是在外側充當行星,這是這些微小的“行星”的運行軌道相較於宏觀的喻體來說要離恆星更加遙遠就是了。

  然而並非如此:在大型對撞機的超高能碰撞之中,原子破碎所展現出的現象揭示原子結構遠遠不止質子中子電子那麽簡單,在它的內部還存在介子和輕子等更加微小神秘的結構,然而,問題從這裡開始嚴重起來:對微觀粒子無法進行精確觀察和操作了。

  觀察者效應似乎在影響著一切。

  強行的細微觀察表明,從強子尺度開始,這些微小的結構似乎看起來就像是處於極度壓縮、高度振動的細“弦”,甚至更微小的存在已經不具備明確的物理存在屬性——從這個時候開始,觀察將會對觀測對象造成明顯的影響,不確定性原理使得聯邦科技只能另尋它法,對於微觀世界,則止步於利用宏觀手段進行干涉了。

  而對於規律,聯邦科學觀對於宇宙規律的看法除了一段小小的狂妄之外,絕大部分時候都相當的“逆來順受”。

  “宇宙規律是自宇宙誕生之日便奠定的運行基礎,我們沒有權力,也沒有能力去撼動這些太初磚塊一分一毫。”在那短暫的狂妄期中,聯邦當時認為特大數量光子糾纏效應可以實現超光速的信息傳遞從而打破了光速壁壘的限制,因而在那一段時間中聯邦人將自己視為神明,對任何自然規律都不屑一顧,換而言之,那也是一個瘋狂的年代。

  然而後續的發展則是狠狠的給了這些狂妄的家夥當頭一棒:光子糾纏在三維中看來的確是超光速,不過它的本質則與高維性質躍遷的基本原理一樣。當處於糾纏態的光子被拆分之後,這一對光子是有一種“重組”的趨勢的,但是在外部手段的壓製之下,它們並不能真正做到重組,不過這裡要注意,即使目標無法達成,但是趨勢還在。

  在第五到第九的某一個維度中,相互糾纏的光子會對這個維度施加一種類似於拉力的存在,從而使得處於糾纏態的光子會在高維之中被相互拉近,巧合的是,這種相互的“拉力”會隨著兩光子的互相遠離而增強,當這種趨勢力被空間原本的回彈性平衡之後,兩光子之間恰巧會處於一個固定的距離值,這個距離值在光速傳訊所允許的延遲之內。

  即使是直接並入現在所存在的全部模型結構,與之有關的全部解釋和最終定論也都存在牽強之處——甚至如果不負責任得去推斷,這些內容看起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更像是研究者與客觀理論達成了某種彼此之間的妥協。

  不過現在,這些貼近於實際應用學理論,可以說歷經時間考驗,看起來算是完全站得住腳,可以被認為是真理的規律,卻要被推翻重組了——至少需要改頭換面重新解釋了。

  在聯邦的數據庫錄入中心裡,艾森德爾正躺在一個膠囊形狀的封閉艙室之中,在進入深度睡眠之後,大腦的底層演算處理能力可以被更大程度的激活,從而實現極高的交互效率,不過現在開來,艾森德爾在夢裡幾乎是要被新材料的編寫憋得抓耳撓腮面紅耳赤了。

  “我……不可思議,真是不可思議……那麽多億年前的那幫瘋子到底是怎麽鼓搗出這一套規律的……”在意識控制的虛擬環境中,艾森德爾面對著自己面前瘋狂刷新的各種運算結果和模型模擬運作幾乎無可奈何。

  在十幾億年之前信息大一統理論剛剛成形的時候,參與這個理論的那一代科學家早已去世,但是他們卻將這一套理論編組的幾乎完全自洽,目前所出現的問題是部分解釋的缺失,而艾森德爾的工作就是要將這些缺失的項目補上。

  對於物理規律和世間法則,現在的數學模型以及波動–映射影響聯合方程已經可以做出解釋。

  目前可以確定的是它們是宇宙本底信息在創世大爆炸時期就形成的固有“映射”,每一種規律,就是一種獨特的映射關系,就像數學體系中的函數一樣,而有些規律淺顯易懂容易利用,它們看起來就像處於表層——

  例如低速力學,對物體施加一個力,就能使物體產生相應的移動或者移動趨勢,前者即是自變量,後者則為因變量,而映射關系則在其中起到轉換作用。而深層的規律,比如高維空間的宏觀展開,世界碎塊湮滅的原理等等,要是想利用這些映射,那麽需要的自變量可能並不會有本質的變化,但是使用難度則會提升十幾甚至幾十個數量級,這樣嚴苛的發生條件,自然發現和利用的難度就要高得多,被稱之為“深層規律”也就無可非議了。

  現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萬事萬物的性質定義更迭,怎麽用信息大一統來解釋物質?又如何解釋長久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依附於物質的意識和靈魂?靈魂的定義究竟如何?它們之間差距究竟在哪?

  艾森德爾目前有兩個猜測,都不違反已知的信息大一統規律,但是,這兩種猜測的實際模型,可能是天差地別:

  第一種猜測,是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一種微小的,與目前的量子地位類似的,絕對不可再分的信息元來組成萬物,然後在信息元聚攏,凝固的一系列變化中,體現出宏觀的性質,就像原子,它們本身的幾種主要組成物都是互通的,但是在按照不同的方式堆疊組合之後,所形成的原子之間所能體現的物質性卻千差萬別, 這種猜測就是將以往的老經驗再推廣一下便是。

  然而這樣就有一個問題:基礎信息元如果作為一種固定存在,並且是由它來組成一切,那麽包括宇宙,晶能甚至其他可能存在的所有信息穩定態都會面臨一個問題:不連續。

  以一種固定存在的基礎信息元來構成萬物,在這些過程中,它是如何逐漸從晶能那種狀態改變為普通的物質態,這其中到底會出現什麽變化,會因為什麽因素導致這些暫且不說,生物方面的分化和基因表達可以被用來舉例,但是!

  萬事萬物的最初來源,都是宇宙之外那片理論中的無盡之海,一切的一切都是從那甚至連“描述”這個概念都不存在的地方誕生,從這裡的誕生之物有無數種可能,然而他們卻會以一種同樣的基礎結構構成,同樣存在不連續的特性?這看起來與信息大一統的前論相矛盾。

  第二種猜想則是,物體本身就是一團信息,無論何種,都以一種自洽的方式組合而存在,與之前不同的是,物質的一切性質,本身就是它信息的體現,例如一個鐵塊,它的硬度,質量,體積,顏色等一切性質,就是組成物體的信息體現——某些屬性映射在出現之初便已經確立,智慧生物是去利用它們。

  或者說,構成物質的信息聚合體最終穩定之後,它所最終保留下來的信息表述條目塑造了目前所認識的物質性質。

  “……但是,無論哪種模型,都很難完全恰當的解釋一切啊……甚至這其中主觀與客觀之間就已經有了極大的區別……”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