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自誤
大明發展到如今,社會已經開始有了分工,無為而治的治國方針是不行的。
漢朝能施行無為而治,因為當時的社會分工簡單,官府只需要讓百姓們好好種地就行。
朱翊鈞想出的無為而治,是被現狀所逼。
只能說是以毒攻毒的手段,可以用於一時,但是絕對不能長用,否則會出大亂子。
張四維被石茂華等人質問,一臉的茫然。
自己什麽時候教過皇帝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
朱翊鈞不管張四維的怨言,招來張居正等人,告知國內三年內不可隨意征徭役。
地方上的事務,能免則免,可是有些事,是不可能不征徭役的。
漕運,水利,驛站等等。
朱翊鈞告訴張居正,不讓地方亂行徭役,是一時之策,不會長久,先堅持三年。
張居正了然,回去內閣,開始和眾人商議,有哪些事是不能免掉徭役的。
確定了不能免掉徭役的事,就會下發公文到地方,今年內禁徭役,先看成效。
如今有考成法,朝廷規定了不準用徭役,地方就不敢用,所以態度不能太過於堅決。
畢竟國家太大,不能一概而論。
最後確定,地方如果非要征徭役,則上報州府,當兩級長官都同意,則可以征收徭役。
此事弊端極多。
很快就有言官上疏反對,朱翊鈞沒有生氣,和以前反對考成法不一樣,朱翊鈞並沒有責罰言官。
而是耐著性子,長篇大論的回復,告知並不會以此為常例。
有個詞叫做見好就收,如果當官的都這樣,那天下就沒有正直之臣,正確的事情也不會有人堅持。
雖然朱翊鈞自問做到很好,但是言官繼續上言反對,這一次,朱翊鈞選擇了留中不發。
解決了這件事,今年國內太平靜了,沒有事情再值得朱翊鈞關注。
思來想去,原因竟然還是考成法上面。
舉例南方民亂,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土司與流官的矛盾。原來官員們懈怠事務,對於土司各部的問題視而不見。
有的土官子孫承襲,有二三十年不得職者,當然心生怨恨,對朝廷不滿。
如今考成法之下,整治吏治,竟然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種矛盾。
只能說吏治清明,就能解決諸多的問題。
而吏治不清,則諸弊生,萬法不能解。
張居正主動來找朱翊鈞。
考成法已成,最為關鍵的一步已經落定,雖然今年國庫收支平衡,但是想要達到充盈的狀態,光靠考成法是不行的。
“清丈田糧。”
聽到張居正的話,朱翊鈞內心並沒有波動,他這幾年整理京營,不就是為了此準備的嗎。
“先生準備如何?”
“先在福建試行。”張居正答覆。
和考成法不同,考成法的根基在言官,他可以一步推開,而清丈田畝,這件事只能一步步來。
北方不適合,江淮乃國家稅賦重地,廣東四川雲貴又歷戰事,地方平穩沒有多久,也不適合大動乾戈。
思來想去,確定了福建。
“可。”
朱翊鈞同意的很快,沒有絲毫的猶豫。
“先生打算用多久清丈完福建的田畝?”
歷史上,福建清丈田畝用了三年。如今提前了一年就開始清丈田畝,朱翊鈞不滿足於此。
張居正思索片刻,回復,“兩年可完成。”
“兩年是否太久?”
聽到朱翊鈞的話,張居正明白皇上內心有想法,抬頭看向皇帝,等待他的下文。
“清丈田畝之事,乃國家大事,兩年太慢,可否一年完成?”
張居正搖搖頭。
“地方太遠,事務太雜,光路上的時間既要消耗過半。”
“那朕就加派人手。”
不等張居正問,朱翊鈞接著說道,“新政司可用,讓新政司協助地方。”
張居正點點頭,沒有拒絕。
“但是一年時間恐怕還是不夠,不只是人力的問題,而是路途,公文交接等等都需要時間。”
“盡力而為吧。”
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張居正沒有了後顧之憂,先在小范圍內,和同僚通氣,清丈田畝的事情,在京城一下子就傳開了。
“田畝不清,田賦不均,侵欺拖欠雲雲,不於此時剔刷宿弊,為國家建經久之策,更待何時?”
張居正對有疑慮的人說道。
然後親見耿定向。
“君可去福建?”
耿定向是嘉靖三十五年進士,雖然比張居正要大一歲,但是比其晚入官場十年。
“但憑公差使。”
耿定向得知張居正找他,來的路上就想到了其用意。
清丈田畝不是小事,此事不好辦,地方肯定不會輕易配合,但是辦好了卻是利國利民的大事。
事情要從何做起,到了地方該怎麽辦,用什麽態度應付鄉紳。
耿定向問張居正。
“丈田一事,揆之人情,必雲不變。但是我說君有三憑。一憑朝廷威嚴,二憑朝廷軍勢,三憑新政司乾吏。陛下告訴我放手施為,我再轉告君放手施為”
有了這個保證,耿定向再無疑慮。他最怕的就是清丈田畝引起地方彈劾他,更怕地方鬧事,朝廷為了安撫地方而問責於他。
換成其他人的保證,讓他在地方放手施為,他不會相信對方有這個實力。
但是張居正不同。
張居正主政國家近六年了,哪怕如今天子長大,聖眷絲毫不減。
耿定向先去新政司,找到何文書。
現在的新政司早已不是當年的小衙門,那時連人員都湊不齊。
何文書早就接到了旨意,從新政司選出了精乾吏員,專設一組負責此事,交給了耿定向。
耿定向帶著新政司一行人,浩浩蕩蕩的去福建上任。
等耿定向到了福建回文之後,朱翊鈞親自來上早朝,當著文武百官的面,讓太監宣讀旨意。
“福建田糧不均,偏累小民,為閩人立經久之計,命福建巡撫丈田畝,清浮糧,需著實清丈,審詳精核,不宜草草。
地方需全力配合,不得推諉,不得生事,不得自誤。”
幾個月來早朝見不到皇上,今日得知皇上要來臨朝,眾臣就知道肯定是關於京城最近的風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