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我在大宋販賣焦慮》第329章 永樂城之敗!
五路伐夏說不好是勝還是敗,但依據陣亡人數以及領兵主帥大多被貶謫,也沒有取得很好的戰果,大約算是敗了,但為了顧忌朝廷的顏面,在宣傳上還是有所偏頗,說起的時候,還是宣傳勝利方面為多,至於最後的狼狽,大多是不太說起的。

 但在民間,朝廷戰敗了的這個事情,卻是被廣泛認可的,大家大多不會責怪官家,但高遵裕、王中正這些人,卻是被認為是禍國殃民的奸臣,連帶著高太后在民間的風評都變得不好起來。

 然而趙頊卻還是不死心。

 也許是因為有不停勸說犯錯的人的心理,在戰事之後,許久時間趙頊都很少單獨與陳宓見面,卻是與一個叫徐熹的青年才俊混在一起。

 元豐五年,陳宓卻是聽到了趙頊想要再次發起對西夏的戰爭。

 此事還在秘密的籌劃之中,若不是陳宓的消息來源較多,他還真的也要如同其余人一般被蒙在了鼓裡。

 陳宓也並沒有失落,並沒有因為趙頊對他的疏遠而感覺到失落,因為他其實很明白,離著趙頊駕崩的時間實際上也已經不遠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陳宓也漸漸得知這個事情的全貌,忍不住也有些歎息。

 元豐四年大宋舉全國之力,卻在靈州城下折戟沉沙,損失慘重,但即便如此,宋軍還是佔領了大量地盤。

 很明顯,宋軍已經無力對西夏發動大規模進攻,所以,種諤建議宋神宗,以築城的方式穩固防線,並逐步蠶食西夏領土,待到城池完備,攻佔靈州也就是時間問題。

 這當然是個很好的方式,如果有軍事經驗豐富的老將執行此事,比如讓提出這個建議的種諤去執行,大約是可以穩扎穩打蠶食西夏領土,最終達到戰略目的的。

 但趙頊卻選擇了相信徐熹。

 徐熹此人少有志度,博覽周遊,以求知古今事變、風俗利疚,不事科舉。

 熙寧初,王安石行新法,徐禧便作了《治策》二十四篇,當時呂惠卿領修撰經義局,與以布衣充檢討。

 趙頊見他的上策後,感覺他是一個大才,便授他為鎮安軍節度推官、中書戶房習學公事。

 歲余召對,

顧問久之,曰:“朕多閱人,未見有如卿者。”

 於是擢太子中允、館閣校勘、監察禦史裡行。

 趙頊愛才當然沒有錯,但此事他卻隻信任徐熹,卻不相信鄜延路兵馬總管,在西北征戰無數,經驗豐富,看問題的角度也很準確的種諤,卻是釀下了大錯。

 趙頊將築城的事交給了徐禧和宦官李舜舉。

 在北宋,文官的權力是大於武將的,到了前線徐禧就成了總指揮,但這裡有一個大問題,那就是徐禧根本不懂用兵,對行軍打仗沒有絲毫經驗,派一個外行去指揮軍隊,自然會出大問題。

 果然,徐禧到了西北之後,剛愎自用,沒有采取老將種諤的建議,而將築城地點選在了永樂城,永樂城地勢險要,易守而難攻,然而,永樂城有一個最大的缺陷,就是沒有水源。

 那裡是西北苦寒之地,不是南方,要想找水源是十分困難的,如果城內沒有水,一旦被敵人圍困,那必將成為死城,人沒有飯吃還能堅持一段時間,而沒有水喝,三天就可能死亡。

 對於這個問題,種諤提出堅決反對,這根本不是什麽地點選擇問題,沒有水源,就是原則問題。

 可是,徐禧不聽,將種諤被打發到了延州,陳宓之所以得知這些消息,便是因為劉昌祚也在延州,因而得知。

 隨後,徐禧發動二十三萬民夫,開始建城,城池建得很順利,一十四天之後,工程結束。

 宋朝在西夏人眼皮子底下築城,很快引起了西夏軍隊的注意,為此,西夏軍決定拔掉這根釘子,永樂城對他們的威脅太大了。

 因此,西夏人開始集結軍隊,黨項人人口不多,所以他們在平民中抽出壯丁,10個人就抽出9個,可以說,幾乎是全民皆兵了。

 於是,宋夏戰爭再次爆發了。

 陳宓再次忙碌了起來。

 戰爭爆發了,趙頊也想起了陳宓,找陳宓單獨去聊了幾次,陳宓建議趙頊立即下命,讓徐熹放棄永樂城,立即帶著軍民離開永樂城,暫時放棄這個地方。

 趙頊聽了陳宓這個建議,頓時有些不悅,後面也不找陳宓了。

 陳宓也不著急,繼續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後續的事情隔三差五傳來。

 得知西夏兵即將到來的消息,大將高永享建議,城內兵力太少,而且沒有水,最好放棄永樂城,守是守不住的。

 徐禧對此不以為然,反而認為高永享其動搖軍心,將其丟進了延州監獄。

 在徐禧看來,西夏人來得很好,正是他立功的好時機。

 很明顯,徐禧沒有戰爭的基本常識。

 如果在西夏人圍城之前,撤走永樂城內的軍民,其損失可以降到最低,可是徐禧不聽。

 見長官不走,宋軍將士也只能硬著頭皮守城了,大將高永能見敵人還未列好隊形,正是偷襲的時候,便請示徐禧,派他出戰,偷襲敵軍。

 西夏部隊人數眾多,如果在其未準備好的時候偷襲,或許是宋軍最後一次挽回敗局的機會。

 然而,徐禧還是拒絕了,徐禧想體驗一把金戈鐵馬的戰場,隨即親自帶兵出城列陣,在徐禧看來,戰爭就是這般兒戲。

 步兵在後,騎兵在前,宋軍最精銳的鄜延路騎兵開始向敵人衝鋒,鄜延軍的戰鬥很強,殺入敵人陣營,大肆砍殺。

 如果在西夏人未準備好的時候,或許真能發揮奇效,可當時西夏人已經將城池團團圍住,任憑宋軍如何反覆衝擊,西夏陣營仍是穩固異常。

 畢竟人數在那擺著,幾千騎兵該如何抵擋敵人幾十萬大軍?

 最終,騎兵部隊不敵,開始向後撤退,後方是宋軍步兵,騎兵裹挾著步兵陷入一片混亂,向城內退去。

 西夏人也不糊塗,在圍城的同時,將永樂城的水寨也攻下了。

 由於永樂城內沒有水,所以水寨修在了城外,沒有高牆壁壘,水源當然守不住,這回永樂城內是真的徹底斷水了。

 由於西夏兵力太多,將永樂城圍城數裡,援軍一時間也毫無辦法,永樂城內的宋軍想要活命,只能有一條路,那就是突圍。

 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徐禧再度拒絕突圍,如是,永樂城變成了人間地獄。

 沒有水,軍民開始相繼渴死,就連馬糞汁都被士兵拿來解渴,但這毫無作用。

 徐禧的錯誤不可原諒,但徐禧不是個怕死的人,這位不通軍事的將領,為了鼓舞士兵守城,親自到了城頭,晚上還士兵們睡在一起。

 數日間,城內被渴死士卒超過一半,而西夏人也開始了瘋狂的攻城,到了如此田地,無論如何都是個死,宋軍也只能和敵人死磕,宋軍的弓弩發揮了很大威力,成片的西夏人倒在城下。

 可是,西夏人清楚城內的情況,不停地發起猛攻,起初,西夏人還將城下的屍體搶回來,而隨著戰況愈發激烈,西夏兵顧不得那麽多了,城下的屍體堆積如山,活著的士兵,就踩在屍體上攻城。

 如果城內有水,誰輸誰贏還真的不好說,但城內早就斷水了,在西夏人瘋狂的進攻下,永樂城終歸是無法抵擋,城牆被攻破,西夏人開始入城。

 看著那城下堆積的屍體,西夏人陷入了癲狂,隨即便是無差別的屠殺,高永能戰死,徐禧、李舜舉死於亂兵之中,幾百名將校死於非命,包括民夫、士兵在內,二十余萬人死於永樂城。

 當消息傳回朝堂時候,整個朝廷都靜默了,唯有趙頊當庭痛哭。

 這一場慘敗,也讓宋朝從皇帝到平民全部陷入了迷惘之中。

 兩年的時間,五路伐夏敗了,折損軍民三十萬,永樂城之戰也敗了,折損軍民二十余萬,短短兩年的時間,輝煌的大宋朝,連著遭遇兩場傷害國本的大戰,這已經是亡國之兆了。

 但陳宓沒有消沉,他利用自己的吏部侍郎的身份,積極進行調整,選拔更多有才能的年輕官員進入重要崗位,對於後期戰敗的官員軍士的撫恤,他也積極乾預,盡量將各種負面效果抹除,經過半年多的努力,朝廷總算是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光。

 大家也終於可以松口氣了,只是趙頊卻是病倒了。

 趙頊病得很嚴重,連著幾個月的時間都下不了床,到了元豐六年夏天的時候,才算是正式康復,只是經過了兩場大敗,以及這一場大病,明明只有三十來歲的趙頊,卻在大夏天披上了厚厚衣服,整個人看起來行將就木一般。

 趙頊終於是重新召見陳宓,距離上一次單獨召見,已經是過了一年多的時間了。

 趙頊看到陳宓,臉色帶著愧疚:“靜安,朕又錯了!”

 陳宓趕緊道:“官家不要這般想,此事大家都不想的……”

 趙頊苦笑擺手道:“好了好了,靜安不必安慰朕,朕不是諉過之人,錯了就是錯了,好在朝廷有靜安你這樣的乾臣,這些時日,辛苦你了。”

 陳宓恍惚之間像是回到了五路伐夏戰敗之後趙頊召見他的場景,不由得也是苦笑起來。

 趙頊也是苦笑不已,但隨即振作起來:“靜安,此次叫你來,不是找你閑聊的,你也在吏部侍郎職位上歷練了這麽久,也該給你加加擔子了,你接下來有什麽想法沒有?”

 陳宓愣了愣道:“臣倒是沒有怎麽想,官家您覺得怎麽安排,臣都聽著。”

 趙頊笑了起來:“你也是不客氣,別的大臣這時候不得趕緊說什麽臣沒有能力之類的話,非得三辭三讓才接,你卻是老不客氣了。”

 陳宓笑道:“臣就是一塊磚,官家想要把臣往哪裡搬,臣便往那裡去,至於官位榮辱,臣也並不太在乎,反正臣有個官當便是了,至於官位高低,那也沒有什麽,反正臣自己有的是錢。”

 趙頊感慨道:“是啊,有人當官是為了求財,有人是為了求名,你陳靜安又有錢又有名,本該這般從容才是,不過靜安,你卻是不該如此得過且過,朕需要你發揮更大的作用。”

 陳宓點頭道:“官家隻管吩咐便是。”

 趙頊點頭道:“朕本想給你加參知政事,但你的資歷猶然不足,所以得先擔任一下四入頭,你猜猜,朕想讓你幹什麽?”

 所謂四入頭,便是三司使﹑翰林學士﹑知開封府﹑禦史中丞。

 陳宓想了想道:“陛下想讓臣去掌三司?”

 趙頊笑道:“三司當然也重要,但卻是委屈你的才能,哦,你經濟上的能力自然是遠超其余之人,但你的才能,不該隻耽誤在這上面。”

 陳宓笑道:“難道是讓臣去監察百官?”

 趙頊搖頭道:“你現在也可以監察百官,而且吏部侍郎那是能夠任命官員的能力,比禦史中丞是要有實權的,讓你去監察百官,也是浪費你的才能,朕想讓你去當翰林學士,便跟在朕的身邊,跟著朕管理天下大事,隨時出意見,這才是發揮你才能最好的職位。”

 陳宓點點頭,倒與之前的知製誥類似,不過翰林學士又是進了一層,可以在決策之前發表意見了。

 趙頊見陳宓答應,不由得喜道:“有靜安隨時給朕出主意,以後朕也不怕再犯錯誤了。”

 陳宓卸下吏部侍郎之職,擔任翰林學士。

 學士制度在南北朝時期出現,在唐宋時期被發揚光大。

 太宗李世民便延攬天下的青年俊傑,將這股力量收歸己用。到了唐玄宗當政的開元時期,國家發展蒸蒸日上,政治工作也變得更加繁忙。

 朝廷設置的中書舍人,很難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本職工作,於是,皇帝便抽調了許多青年人才,讓他們來擔任中書舍人的副手。這些被臨時抽調的人才,便是“翰林學士”的雛形。

 為了安置這些人才,李隆基設置了“翰林學士院”,這是一個獨立的機構,由皇帝直接調派。

 他們的職責變得正規化,負責起草某些類型的詔書,並擔任皇帝的政治顧問。在皇帝進行決策時,亦有一定的決策權。

 安史之亂以後,由於天下用兵頻繁,軍國多務,深謀密詔,皆出自“翰林學士院”。

 因此,翰林學士的地位就更加重要了,許多軍國要事,甚至不與中書省商議。

 據《舊唐書·陸贄傳》記載,德宗時,涇原兵變,天子出奔,翰林學士陸贄“行止輒隨從”,“雖有宰臣,而謀猷參決,多出於贄,故當時目為‘內相’。”

 在大宋的翰林學士也有內相之稱,治平四年時候,王安石便是以翰林學士之職位做事,雖然不是宰執,但卻做著宰相之事。

 不過,陳宓跟在趙頊的身邊,卻隱秘的發現,趙頊似乎很著急,似乎在布置許多的事情。

 其余的人大約沒有往別的方面去想,但陳宓畢竟是未來人,結合歷史以及他觀察到的東西,大約得出了一個結論,不由得也是心驚。

 在翰林學士職位上隻呆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到了元豐七年的暮春,便被加以參知政事的職務,以參讚政事,正式跨入宰執的行列!

 這一年,陳宓只有區區三十二歲!

 7017k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