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宋販賣焦慮 ()”
陳宓在杭州就呆了兩天,主要就是看看南遷來的企業安頓得如何,畢竟這關乎之後荊湖開發計劃的實施,當然,他也要為這些南遷而來的企業負責,不能將他們忽悠過來了,便不管不顧了。
不過這一點他倒是無須擔憂, 因為隨後汴京傳來的消息,令得這些南遷過來的企業主暗呼僥幸,因而市易務執行的各種政策令得留在汴京的企業叫苦不迭,甚至有很多因此而破產的。
陳宓看到南遷企業已經大多鋪陳開了,便放心繼續往江陵而去,本來盧仲文等人想要跟著一起去的,但陳宓卻沒讓去。
盧仲文頗不理解道:“靜安你說稍後需要我們去開發荊湖, 怎麽現在不讓我們一起跟著去?”
陳宓笑道:“不是不讓你們去, 而是不要跟著我去,你們可以先行去調查市場,但先不要暴露與我的關系。
江陵府那邊是什麽情況,現在還說不清,我得先過去將各種關系梳理清晰了,到時候才好做事。”
瞿洪慶倒是理解陳宓的選擇:“靜安的打算是對的,靜安是過去當官的,與以前不一樣,當官的不能與經商的過於接近,否則總是有人詬病的。
另外,在靜安還沒有立足時候,咱們若是這麽過去,不免會被當成肥羊,到時候反而會誤了大事。”
盧仲文有些不服氣道:“咱們有這央行的名義罩著呢,誰敢攔著我們?”
施彥卿笑道:“盧兄,咱們之前只是單純涉及商業,因而阻力不大, 旁人一聽到央行的名號, 便天生矮了一頭,但此次要涉及的領域太廣太深,卻是不好輕忽,尤其是涉及到土地的問題,這問題可是非常敏感的。
土地問題歷來是大問題,最近幾十年,朝廷屢屢想要清丈田畝,從范文正公,到後來的韓相公,到得如今的王相公,又有誰當真能夠執行下去的,無不是遇到了巨大的阻力,最後只能不了了之,可以想象,這裡面的水到底有多深。
央行固然能夠在金融行業所向披靡,但在土地這一塊,估計震懾力還是不夠的,畢竟這涉及的可是他們的命根子,動一動皮毛沒有關系,但動命根子,那可是要拚命的!”
陳宓笑道:“嗯,是這個道理,你們要過去,也不要大張旗鼓,令人去好好地做商業調查,將各行各業的情況都給梳理清楚,再同意決定讓那些企業過去投資。
另外,到時候等我立足了,會給搭建起來一個招商平台,給你們投資建立一個通道,這樣才能夠快速地有效的引進企業,又能夠讓企業們扎根成長。”
瞿洪慶等人紛紛點頭。
離開杭州,陳宓的船沿著水路進入長江溯遊而上。
長江邊上的城市,一般不會太窮,但比起江南來說還是差了不少,比如說所經過的黃州這些州縣,雖然靠近長江的城鎮得益於長江的水運,因而比較繁榮,但其余的地方終究還是窮困得多。
幾天之後,陳宓的船進入鄂州,抵達武昌縣,武昌的繁榮倒是令陳宓頗感欣喜,尤其令他開心的是,進入武昌之後,兩岸人煙稠密,商業更是繁盛。
在定下荊湖開發計劃之時,陳宓其實心下還是有諸多的疑慮的,但當時為了搪塞企業南遷之事,沒有過多的調查,便匆忙交了上去,但對於是否當真能夠完成,其實心下並沒有太多的底氣。
但這一路過來,至少陳宓能夠篤定的一件事情是——荊湖兩路的人口不少。
也就是說,荊湖兩路雖然落後,但因為本地水土豐沃,能夠養活的人不少,
比起北方,這裡能夠養活更多的人,尤其是進入江陵之後,這種繁榮更是肉眼可見!不過想一想也實屬正常。
江陵府是土地肥沃,最為出產谷米財物的荊湖北路的首府,位於長江中遊沿岸,地處江漢平原腹地,以平原為主的地形土地廣袤,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加之氣候適宜,具備發展農業生產的優勢。
加上宋初統治者對江陵地區的農業生產是非常重視的,采取了減輕負擔、恢復生產的經濟政策,也的確收到了一定成效。
以人口數量為例,封建社會生產力不夠發達,農業是勞動力密集型生產部門,一定區域內人口數量的多寡從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該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
江陵府在天寶年間有三萬三百九十二戶,十四萬八千一百四十九口,到崇寧年間,戶口數增至八萬五千八百一,口數為二十二萬三千二百八十四,戶均人口不足三人,人口的大量增加從一定程度上證明到如今,江陵地區的經濟已經發展到較高的水平了。
對此陳宓是很滿意的。
從這一路看來,荊湖兩路人口雖然沒有非常稠密,但這人口已經足以進行一場大開發了,而這商業的基礎也很是出色,根據他的觀察,各類手工作坊雖然水平不算高,但已經有了基礎,這對於以後南遷企業在本地的招工有很大的幫助。
進入江陵府之後,陳宓沒有著急去府衙報告,而是花了幾天的時間走了走江陵府城,經過考察,他發現江陵府城的私塾不少,識字率竟然也不算低,大約是因為經濟條件好,因而平常人家也有錢供得起子弟讀書。
當然,大多只是要求子弟認識一些字罷了,真要考科舉的,家中還是要求頗為殷實才好。
但這已經是很不錯了,這意味著,有不少識字的勞動力,在南遷企業開辦的前期可以有足夠的人力資源。
經過了這些調查,陳宓總算是有了滿滿的底氣了,他也可以開開心心地去府衙報告了,不過,這是一個另外的挑戰了。
根據陳宓的了解,江陵這個地方的官場可沒有那麽簡單啊。
讀者朋友們或許對江陵府不太熟悉,但換成另外一個名字,或許便要如雷貫耳了。
江陵,又叫荊州,劉備借荊州的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