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霖感歎的時候,朱有長的紀錄片《建築》也正式在企鵝影視上線了。
作為華國有數的紀錄片名導,朱有長的人氣和作品都是有目共睹的。
上一部作品《田野》幫他積攢了很多的粉絲。
其中就包括社畜張銘。
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裡面待久了,對綠色植被,清新的曠野就格外的喜歡。
朱有長的《田野》就十分符合他的審美。
讓他這樣一個不怎麽愛看紀錄片的人都能夠看的進去並且為之熱愛。
所以在得知朱有長又有了新作品之後,他早就期待著首播的這一天。
讀大學的時候,遇見一些事情還可能跑到網上懟幾句。
但年紀上來了,根本不會在乎網上的那些風言風語。
對他來說只要有東西看就行了。
隔空在網上罵來罵去有什麽意思。
有本事線下碰一碰。
坐在沙發上。
一邊刷著手機一邊把企鵝影視給打開。
終於隨著主題曲的響起,朱有長的《建築》正式開播了。
張銘放下手機開始觀看起來。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張銘也逐漸從之前的那種強烈的期待感中回過神來。
隨著主題曲播放完畢,張銘長吐了一口氣。
不得不說,朱有長依舊是那個紀錄片名導啊。
《建築》和《田野》一樣,都是他喜歡看的風格,打開朋友圈。
張銘想要在朋友圈安利一波《建築》這部紀錄片。
但是剛一打開,張銘就愣住了。
同學王哥:《舌尖》封神!
同事劉姐:我的媽呀!《舌尖》收官太好看了吧!
張老師:《舌尖》讓我學生寫作文的題目有了。
前女友:找男人什麽的,還不如看《舌尖》呢。
......
這是....
張銘有些懵。
怎麽都在安利《舌尖》?
沒有人看過《建築》嗎?我覺得拍的很好啊。
往下滑了很久,終於看到了一條跟《建築》相關的朋友圈。
胡小姐:跟《舌尖》相比,《建築》很好看,下次別拍了。
張銘:......
張銘心中越發覺得奇怪,抱著這種好奇的心態。
他點開了b裡b裡,在首頁找到了《舌尖上的華國》第7集。
點擊播放!
隨著主題曲結束,《舌尖上的華國》最後一集正式開始。
“華國人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不僅是一種因地製宜的變通,更是順應自然的華國式變換之道,他們精心的使用著腳下的每一寸土地.....”
“獲取食物的非凡智慧無處不在,從肥沃的衝積平原,到富饒的江河湖泊,從嚴寒荒蕪的高原,到高樓林立的都市....”
“哪裡有綠色的生機,哪裡就有天與人的和諧.....”
在晨光中散發著熠熠生機的禾苗,到海邊拾螺的漁民,平原的開闊,到高山的險峻。
短短幾十秒的片頭似乎是要把華國的一切地理風貌展示出來。
越看越讓張銘有種身為華國人的自豪感。
最後在一片隨風要動的麥田中,本集的標題隨之出現。
【我們的田野】
張銘一愣。
是和《田野》同類型嗎?
鏡頭伴隨著木樓梯吱呀的聲音開始了,這是重物踩在上面才會發出的聲音。
畫面中兩位身著少數民族服飾的中年婦女,一人背著一個背簍走上了吊腳樓。
在背簍後面裝滿了一簍子綠色的樹葉。
張銘一愣。
樹葉?這是什麽樹葉?
按照他的固有印象,這背簍裡面要麽裝著大米或者臘肉,怎麽也想不到會裝著樹葉。
“潘岩少和黃安榮是生活在貴洲省的壯族,他們居住的下堯村,距離省會貴揚有300多公裡的山路.....”
“剛剛摘菜的枝條散發著新鮮的氣息,看上去十分普通的葉片,會在即將到來的節日裡,發揮神奇的作用....”
畫面中的兩名婦女一邊聊天一邊把綠色的樹葉從樹枝上拔下來。
從熟練的動作來看,這是十分日常的事情。
“這裡的人自古以糯米為主食,在高山梯田裡種植者近百種原始的糯稻,散落的村寨像一個個孤島,深藏在大山深處....”
“潘岩少他們摘菜的是一種楓樹的葉子,自然的饋贈包涵豐富的可能性,當地人總是能夠善加利用.....”
伴隨著旁邊,兩名婦女將楓樹葉子放入一個類似於打糍粑的石碗裡面開始捶打,綠色的汁水也隨著樹葉脈絡的破壞滲透了出來。
看到這裡張銘有些好奇了。
她們是要用這種樹葉做什麽東西嗎?
食物?還是烙什麽餅?
“十月,是糯稻成熟的季節,下堯村正在精心迎接一個專門為稻谷設置的節日,新米節....”
“口感上,水稻常被區分為糯與非糯兩類,粘性特別強的統稱為糯稻,含量豐富的支鏈澱粉使它蒸煮後極具粘性和韌性....”
經過捶打的稻米能夠被拉伸出將近半米的長度,看著就十分的彈牙,就像是浸濕的綢緞,十分具有光彩。
屋外的男人們在捶打稻谷,而屋內的潘言少和黃安榮也是在忙碌。
之前經過捶打變碎的楓樹葉子,被他們放入到架在火糖上的鍋子裡。
鍋裡面放滿了沸水,正在咕隆咕隆往外跑著熱氣。
“略加蒸煮,樹葉就會溶解出黃綠色的溶液,成為糯米的天然染色劑....”
“浸泡後的糯米再加以蒸煮就變成了黑色.....”
看見脫胎換骨的稻米,張銘大開眼界。
原來之前的植物是給稻米染色的!
在張銘驚訝之余,他們又用另外一種植物把另外一部分糯米染成了黃色,同時也保留了部分的白色糯米。
“用植物給食物上色是一種古老的智慧,它既滿足了一個封閉而又艱苦的民族對於色彩的渴望,又在客觀上保證了食物天然的品質....”
畫面一轉,一塊塊美麗的梯田出現在張銘面前。
不規則的梯田像是出現在畫家筆下的油畫,處處透露著一種不真實的感覺。
偶爾飄過的白色霧氣更是增添了一絲自然的美。
看著張銘如癡如醉,他本就對這種鄉野格外的喜歡。
“山上的梯田不適宜機械化的收割,人們依然沿用著傳統的摘禾刀,但是在這一片水田裡還藏著其他的秘密....”
“這裡的人民發現在水田裡面可以同時養鯉魚和鴨子,魚和鴨可以幫助糯稻清除蟲害,而它們的糞便又能給稻禾提供充足的養分.....”
在一株株金黃的稻谷中間,鴨子的叫聲和鯉魚卷起的漣漪相互交錯,形成一幅相輔相成的景象。
這種撲面而來的自然氣息讓張銘整個人為之一震。
“新米節的主食準備好了,潘言少和黃安榮開始製作主菜-醃魚,當地人相信辛辣可以幫助他們排除體內的潮濕,木薑子獨特的味道和山奈發酵出來的酸,成就壯族獨一無二的酸湯魚.....”
畫面中經過醃製的魚,魚肉緊實,色澤明亮,在火塘上的爐灶之中搭上一口鍋子,放入切好的青紅辣椒,加入壯族的秘密木薑子和山奈。
一鍋奶白色的酸湯就做好了,湯面漂浮著辣椒和黑色的木薑子,酸菜和魚肉若隱若現。
你甚至都懷疑湯上浮現出來的熱氣都是不是酸的。
舌尖都為之一動。
“體現群體協作和分享的長街宴,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受到世界的關注,大山裡的民族在貧瘠的山地創造了美味的食物.....”
“這得益於他們面對高山的智慧.....”
鏡頭下,家家戶戶把自己準備好的食材擺在街道之上,小小的桌子連成一條直線。
下堯村的人們分坐在兩側,在一片歡聲笑語的吃著準備好的食材。
一手拿起一團黑色或黃色糯米,用筷子夾起一塊醃魚,之後再喝上一口酸湯。
每個人的臉上都是洋溢的幸福的笑容。
伴隨著陽光,遠處梯田好像一面自然的背景畫,相得益彰。
張銘看的有些癡了。
他喜愛田野,這樣的風俗是他從來不曾感受。
此刻他內心強烈的湧現起一種情緒。
華國這麽大,我想去看看....
沒等他消化完這種情緒,波光粼粼的海面出現在屏幕上。
“王德峰是一名新入行的潛水員,今天是他職業生涯的第一天,他的工作是尋找一種珍貴的海洋植物-海參....”
面容黝黑的中年漢子,在潛水服內穿上厚厚的毛衣,雖然是夏天但是海水中的溫度卻低的可怕。
隨著潛水服穿戴好,王德峰“嗖”的一聲鑽入了海水之中。
“獐子島,黃海北部一個不足15平方公裡的海島,卻因為海域裡面的物產富甲一方.....”
“碧波之下,生存者一個興旺的群體,被華國人視為海中珍品的,海參、鮑魚、海膽佔據著其中的多數.....”
“純淨的水體和活躍的洋流,造就了他們非凡的品質,這是一個陌生而又新奇的世界.....”
在防水鏡頭下,一個神奇的海洋世界展現在張銘面前,岩石上吸附著鮑魚,沙地裡休眠者海參,不知名的魚兒遊蕩在王德峰的旁邊。
這種感覺一下子讓張銘回到了小時候看央媽播放的海洋影片的記憶。
對於年幼的他,海洋打開了他的想象力。
“海參的家族已經在地球生活了六億年,但迄今為止只有西般牙和中國人善於烹飪海參,但是王德峰采捕的並不是本地土著.....”
“3年前數以億計的人工培育的海參幼苗,被投放在這片海域,一同投放的還有鮑魚、扇貝等數種海珍品,到今天獐子島已經成了華國乃至全亞洲最大的海洋牧場....”
一隻隻肥碩的海參在海底爬行,海面上是數不清的船隻迎著朝陽捕魚。
諾大的海上熱鬧非凡。
這讓張銘生起了熟悉的感覺。
我想去看看....
“海參在中餐裡的代表莫過於魯菜中的蔥燒海參,山棟特產的優質大蔥是這道菜最重要的輔料....”
“富含蛋白質的海參,燉煮後變成膠狀,柔順香滑,並帶有濃鬱的蔥香.....”
切成拇指大小的大蔥,在食用油的刺激下,發出油滋滋的聲音,等到大蔥煎到微黃的時候倒入調製好的鹵水,放入一顆顆海參。
經過高溫的加熱,海參在湯汁的咕嚕咕嚕中開始發生變化。
表面附著著蔥段和油光,改變了它原本令人不適的外貌,讓人有了想要嘗試一番的衝動。
張銘看到這裡,不知覺的咽了一下口水。
伸手一摸,發現周圍並沒有零食。
張銘急忙起身,開始在客廳尋找吃的。
肚子卻急不可耐的發出一聲聲抗議。
“咕~”
“咕~”
原本是打算看《建築》,所以張銘根本沒有準備什麽零嘴。
自己明明記得家裡面有剩下的零食,但是一到關鍵時刻它們就全藏起來了。
最終張銘啃著半邊蘋果重新坐到了屏幕前。
“收獲茫茫水域中的海產並非易事,獐子島的人入海探寶,而太湖邊的人更樂於坐享其成....”
畫面來到太湖上,在蘆葦叢中,不遠處的船隻若隱若現。
太湖?
一提起這個名字。
張銘腦子裡立馬浮現出一種讓他幾乎要流口水的食物....
“在華國,蟹作為食物已經有4000了,深諳烹飪之道的華國人在吃蟹上崇尚樸素的方式-清蒸....”
“這是食蟹而不是原味的最佳方法,被華國人推為天下至鮮的美味,就在殼中....”
從蒸爐中出鍋的大閘蟹,顏色變得紅黃,撬開表面的殼,濃鬱的蟹黃傾瀉而出。
色澤金黃,質地粘稠,看的屏幕前的張銘都跟著舔舌,腦中不自覺的回想起自己吃蟹時候的味道。
“蟹的產地,人們在利用這一食材上,迸發出更多的創造力,流傳百年的靖江蟹黃湯包是其中的經典....”
蟹黃湯包!
張銘一愣。
短短四個字讓張銘口腔中的口水和肚子的饞蟲蓄勢待發。
“複雜考究的用料,以蟹黃和蟹肉為主,遵循古製,湯包的褶皺多達32個,蒸汽的熱力,將食材的精華融入湯中....”
“包裹著滾燙汁水的面皮,其薄如紙,韌度驚人......”
白白的湯包,碰一下彈三下,透過薄薄的面皮,你仿佛能夠看到在面皮之下流動的金黃色湯汁。
隻消弄出一道口子,鮮到極點的湯水立馬流水,彌漫在室內,也勾動著肚子裡的饞蟲。
鏡頭下的食客把嘴巴靠近湯包,隨後“蘇嚕蘇嚕”的聲音響起。
湯包的味道也隨之流入腹中。
看到這裡張銘口腔中口水已經到了臨界點。
看著被自己吃乾淨的半塊蘋果,張銘腦子裡想起了一首bgm。
危險危險危險危險~
下一刻。
肚子裡的饞蟲開始造作。
“咕~”
張銘又開始在客廳內尋找著吃的,找尋了一番的張銘開始點外賣。
剛巧看到一家蟹黃湯包的店,二話不說先買幾籠再說。
在等待外賣的過程中,張銘通過不斷抖動的雙腿企圖來分散自己的餓意。
眼睛緊盯著屏幕,看接下去的畫面變化。
興化的龍香芋,奶香四溢,配合上紅燒肉一起炒是興化家家戶戶都會的家常菜....
藏地的糌粑, 搭配上青稞粉和酥油茶,味道相輔相成,充分異域風情.....
不同地域的美食,不同民族的食物依次出現在畫面中。
在這些故事的進展之中,張銘的外賣也到了。
吃著蟹黃湯包,看著《舌尖》張銘感到由衷的滿足。
在這樣的滿足之中,《舌尖上的華國》也迎來了尾聲。
“在不同的地域,華國人用各自的智慧,巧妙地從自然界獲取美味,這一切來自他們對上天的敬仰和對土地的眷戀....”
“一位作家這樣描述華國人淳樸的生命觀,無論埋頭種田,還是低頭吃飯,他們總不會忘記抬頭看一看天....”
《舌尖上的華國》到此結束!
旁白平淡的聲音,卻帶起了張明內心強烈的情感。
張銘呆呆的看著屏幕,口中的蟹黃湯包都來不及吞咽下去。
內心無數語言想要抒發,心中萬種情緒想要舒展。
身為華國人讓他自豪,看到祖國的大好河山讓他驕傲。
華流才是最頂尖!
種種情緒最終變成了一句發自內心的話。
華國這麽大,我真的想去看看....以及一句。
我TM以前到底錯過了什麽神仙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