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留學僧也有留學僧的苦惱。
就是每當立場衝突的時候,他們這些在別國留學的留學僧總是會被指指點點。
尤其是最近的泡菜國申遺事件。
一開始的小衝突他都沒怎麽在意,但是隨著衝突愈演愈烈,他的立場就很尷尬了。
所以今天他早早的守候在b裡b裡面前,就是想要知道到底為什麽《舌尖》要這麽剛。
不惜撕破臉皮也要阻攔泡菜國申遺。
隨著時間臨近,趙秋打開了b裡b裡。
因為b裡b裡開放了第三集免費,他甚至都不用充會員。
這更加讓他覺得事情估計不小。
伴隨著主題曲播放完畢。
《舌尖》第三集正式開始!
悠揚的曲調給畫面帶來風趣的味道。
特寫的豆腐,泛紅的辣椒,翠綠的韭菜,人流不斷穿梭的菜市場。
當然不能忽略的還有小孩吃糖葫蘆時留下的芝麻粒。
這樣的畫面給趙秋十分熟悉又懷念的感覺。
“在吃的法則裡,風味重於一切,華國人從來沒有把自家束縛在一張乏味的食品清單上,人們懷著對食物的理解,在不斷的嘗試中,尋找著轉化的靈感.....”
【轉化的靈感】
“天一放晴,姚貴文就把竹扁搬到了天台上,這些豆腐球是他和妻子幾天的勞動成果,它還要晾曬幾天......”
“乾癟堅硬以及黑褐色的表皮才是豆腐成熟的標志,這種變化來自於自然的發酵.....”
鏡頭下一位老農拿著一盆被竹扁鋪滿的豆腐放到了天台上。
彼時的天台山以及布滿了很多這樣的黃色竹扁。
奇怪的是雖然叫做豆腐,但是大部分豆腐不過麻將塊大小,而且通體是黑褐色。
跟趙秋傳統記憶中潔白如雪,碰一下能彈三下的豆腐完全不同。
這讓趙秋湧起了好奇心。
但是緊接著他就看到了這種奇特豆腐的製作過程。
一位婦女正坐在低矮的板凳前。
在她面前放著一個紗布打底的塑料盆,塑料盆上面放著一塊長方形的板子。
最吸引人的是在長方形的木板上面放著很多五顏六色的小方塊。
仔細一看才發現小方塊是彩色的紗布。
“王翠花用紗布把不成形的嫩豆腐緊緊包括起來,擠壓出水分後,豆腐才會成型,如果不抓緊時間,新鮮的豆腐很快就會變餿,這意味著她必須抓緊時間.....”
趙秋恍然大悟。
噢!原來在包豆腐啊!
畫面一轉來到一座古城街道。
先前曬豆腐的老農,正挑著兩個竹簍穿梭在古城中。
“一盆燒到恰到好處的炭火,是姚貴文下午工作的關鍵,位於雲喃的建水古城,史稱臨安,1200年是華國的商業重鎮.....”
“如今時間已經讓這種炫目的榮耀褪色.....”
看著姚貴文在大城小巷中穿梭,趙秋很好奇。
他是要去賣豆腐嗎?
畫面一轉,姚貴文已經在街邊支起了一個小攤子。
擺著一張方桌,架上了烤爐,並且把曬好的豆腐逐個放到烤爐之上。
趙秋一愣。
烤豆腐?賣豆腐?
“炭火的熱力讓堅硬的豆腐迅速膨脹,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發酵的麵團.....”
“建水人很會享用這種由風乾和發酵打造出特殊味道,蘸豆腐的調料各有不同,但是對姚貴文來說,豆腐本身的質地才是最重要的......”
“吃一顆豆腐,投一粒玉米,用這種方法計數,買賣雙方十分默契....”
畫面中,姚貴文一個人身兼廚師服務員和收營員的工作。
四四方方的桌子就擺在街邊。
不斷有食客上門,上門的食客就像是回家一般,坐在姚貴文的三個方位。
遞上蘸料,食客們便開始食用姚貴文烤好的豆腐。
黑褐色的豆腐經過炭火的烤製,開始鼓脹起來,表面烤製出一條條裂紋,顏色和形狀有點像,巧克力味的爆米花。
但是讓人感到新鮮的是,這樣的視覺體驗卻是出現在一顆豆腐身上。
這讓趙秋不自覺地咽了一下口水。
他還沒有吃過這樣的豆腐。
感覺應該很美味吧。
就在趙秋想象著豆腐地美味時候,畫面中又出現了其他好多種豆腐。
石屏的豆腐,堅硬有彈性。
而按徽的毛豆腐,則是辣味十足。
這麽多的豆腐種類讓趙秋眼界大開。
“酒,應該是人們利用微生物進行食物轉化的最早案例了.....”
“用稻米釀造出的黃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類之一....”
畫面來到來到一座灰牆黑瓦的江南小鎮,小河上波光粼粼的水面映襯出小鎮的倒影。
“立冬,紹心的天空開始下起小雨,這對釀酒師傅來說是件好事....”
“酵母菌喜歡江南這種綿長而又不劇烈的冷....”
“在酒廠的老車間裡,師傅們進進出出準備著祭祀用的貢品....”
“今天是請酒神的日子,沒有人怠慢....”
畫面中一邊是現代化的鋼筋混泥土的工廠,一邊是擺著香燭魚頭的祭壇。
一股現代與傳統的氣息交織輝映。
趙秋也是學習到了一個冷知識。
原來釀酒前還有請酒神這個習俗!
“紹心的黃酒冬釀即將開始....”
“蠶繭般的酒曲是釀酒的靈魂,可以把他理解成接上了菌的種子....”
“這些稻草和辣寮草的混合體,裡面沉睡著形形色色的發酵菌.....”
“把碾碎的酒曲和糯米均勻的拌在一起....”
“這是釀酒中最神奇的一部分,他們將帶來最神奇的轉化.....”
趙秋看著畫面中的師傅,把糯米泡水發酵一直到成型,最終在時間的轉化下變成了一壇壇黃酒。
心中感歎著祖先的智慧!
同時心中也湧現出自豪感。
還是祖國好啊!
看到40多分鍾的時候,趙秋意猶未盡。
但是他知道一般《舌尖》的正片也就40多分鍾左右。
在想看只能等下周。
正打算等片尾曲出來時。
屏幕一轉,出現了幾個字。
【特別放送.泡菜篇】
嗯?!
趙秋腦中八卦的雷達快速作響!
他隱隱感覺這個青銅門....不是,這個字幕後面就是《舌尖》這一次撕破臉的原因!
“蘭明路是一位專心研究川菜的川菜大師,年少時拜入川菜大師門下學藝,讓他對川菜口味的轉化了如指掌.....”
“但是讓這位川菜大師最感興趣的還是肆川的泡菜.....”
畫面中一位看上去有些憨厚的中年人,正在一堆黃棕色的壇子面前敲敲打打。
面對鏡頭,他也說出來自己這麽做的原因。
“製作泡菜,壇子是最重要的。”
“選壇子一定要選陶土燒製的老壇子,老壇子胎體薄,易於透氣。”
等到壇子挑選好,蘭明路就去到了菜市場裡面準備挑選製作泡菜所用的食材。
“製作肆川泡菜,首先把嫩薑、缸豆、蒜苔、辣椒、洋薑、胡蘿卜等應季食材一一洗淨,陰乾備用。”
“取井水,倒入約壇子的五分之一。”
“加入大顆粒的泡菜鹽,製作起壇水。”
“給壇水要和下料交替進行。”
“將食材側向壇子的側面,一層層擺放。”
“給壇水和下料要交替進行。”
“食材必須要完整,保證食材不變味。”
看著畫面中的中年男人製作泡菜, 趙秋有些疑惑。
這和泡菜國的泡菜申遺有什麽關聯嗎?
兩種泡菜好像不太一樣啊。
“泡菜在華國飲食文化中源遠流長,《詩經.小雅.信南》中有“中田有廬,疆場有瓜,是剝是菹,獻之皇祖”的詩句。”
“先秦《周禮》.《孟子》.《楚辭》中也有醃漬菜的記載。”
“公元1500多年前。漢許慎《說文解字》解釋“菹菜者,酸菜也”。
“據考證,泡菜古稱菹,《周禮》中就有記載,三國時期就有泡菜壇,北魏的《齊民要術》記有用白菜製酸菜的方法。”
看著畫面中不斷閃過的佐證,趙秋逐漸沉默了。
他腦子中逐漸有了一絲線索。
但是真正讓他豁然開朗的還是那句話。
“泡菜國因為地理原因和產量因素,所以每年都需要從華國進口90%以上的泡菜....”
!!
趙秋彷佛被雷劈了一般,整個人都懵了。
所有的線索和原因都解釋的通了!
不是原創者,申遺文件上的歷史都是盜用華國泡菜的歷史。
現在連90%的泡菜供應都要靠進口華國。
就這樣還好意思去申遺?
申遺你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