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在繼續,趙政經歷了愉悅的一天。
次日之後,秦國再次忙碌著。
趙政又是翻閱竹簡。
在侍衛的保護下,趙政到了印書司。
印書局,這是隸屬於內府的一個部門,負責人為王綰。
到了這裡,看到一個個玉器工匠在忙碌著。
前期製造望遠鏡,顯微鏡等,需要工匠高超的打磨技巧;到了後期,製造雕版印刷,又是需要刻畫雕版,也是要較高的技術。
玉器工匠的需求量在增加,此刻正在製造雕版。
拜見大王之後,王綰開始介紹起來:“大王,大秦製作出紙張後,可竹簡還是在流行。上等貴族用著竹簡,下等士人用著紙張。很多重要的東西,還是用竹簡來記載。竹簡有良好的保存效果,可保持千年不朽,只要不是火災,都是能保存下來。只要不遭遇火燒,問題不大。”
“至於紙張,主要是印刷書籍為主,大秦最先印製書籍為《秦律》。昔日的時刻,秦律需要一屋子竹簡,可現在只需要薄薄的冊子,不到一百頁。大王看一下,這是雕版!”
趙政看去,只見放著一個木製的雕版。
“這是木頭製作的?”
趙政微微愕然。
王綰說道:“這裡有石雕版,銅雕版,木雕版,可發現木雕版成本最低,製造雕版的木頭,最好是棗木、梨木、梓木、黃楊木等。至於選用那一種木材做雕版,要根據印刷品的精細程度,再選用硬度不同的木材。”
“比如這本秦律,大約是五萬字不到,需要大約是八十五個雕版,前期刻畫雕版頗為費力,工匠每天只能雕刻兩個雕版,為了雕刻雕版動用十個雕版工匠,五天的時間。”
“可在雕版製作完成後,一天可印刷一千五百次,可連續使用一萬次以上。”
“大秦的民與吏,大約是一百比一,秦吏的數量最多為十萬,只需印刷十萬冊,就可讓秦吏人手一本。為了提高效率,共為秦律刻畫十個雕版。”
王綰興奮的說道。
單純的紙張不算什麽,單純的印刷術不算什麽,可兩者結合在一起,卻是形成顛覆性的效果。
書籍成批量的製作,一批接著一批的製作,書籍的價格變得分外廉價,價格低到難以想象的地步。
一本書籍,價格到了二十錢到一百錢不等。
一個大秦紙(長一米寬一米),可書寫一萬多字,價格僅僅為十錢。
廉價的書籍,加上紙張,到了普通的士人也可讀書的地步。
在書庫當中,正在整理百家的典籍,正在製作相應的雕版。
只要雕版製作完成,就可大量的印刷。
看似字數不多,卻是一大堆竹簡,馬車裝著一冊書籍,也帶不了幾本書。
可現在,士人只要背著一個包袱,帶著三本書,不到五斤,就是相當於過去一車的竹簡。
趙政問道:“秦國有多少雕刻工匠?”
王綰說道:“不到百人?”
趙政微微皺眉道:“究竟是多少人?”
王綰說道:“大約為八十二人!”
趙政微微皺眉道:“有些少!”
可仔細思考,又是在情理當中。
大秦是農業國家,農業為根本,大量的人口在進行農業耕地,進行農業的人口佔據百分之九十三到百分之九十五之多。至於秦吏、貴族、工匠、士人、商人等數量,可能就在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三之間。
大秦人口為一千二百萬,工匠的數量為十五萬到二十萬之間。
這些工匠,很多都是半農半工。
一邊在家中務農,每年進行大量的耕地,可一邊又是在農閑的時刻,
製作一些產品。純粹的工匠,不進行農業生產的很少。
只有鋼鐵廠一年四季,皆是在開工,沒有絲毫的停息,全年在忙碌著,為秦國打雜鎧甲兵戈等,製造農具等等。可等到為秦國打造完畢足夠的鎧甲,農具的時刻,鋼鐵廠也要減產,也要縮小規模。
也要在農忙的季節,工匠回去種地;在農閑的時刻,用來煉鋼。
在穿越者記憶的世界,那是鼓勵消費的時代,很多東西用上一段時間,就是不用了。手機平均三年換一次,衣服鞋子平均半年換一次。
可在當今的大秦,一副鎧甲可能連續傳三代,甚至更長;長矛,刀劍等破損了,修補一下,可以繼續使用。身上穿的衣服,新的三年,舊的三年,縫縫補補又是三年。很多東西都是要用較長的時間,消費能力有限。
在這些工匠當中,多數分為三種,一種為軍用工匠,製造鎧甲,戰車,長戈,盾牌等;一個為民用工匠,製造衣服、木盆、水桶、曲轅犁、水車等等,一個為奢侈品工匠,製造玉器、金器、青銅器等等。
在工匠當中,軍用工匠,民用工匠等佔據十幾萬人之多。
至於奢侈品工匠,只是三千人而已。
進行玉器打磨的工匠,僅僅是幾百人。
能合格進行雕版的,只有不到百人。
畢竟,能進行雕版刻字的工匠,皆是從玉器工匠轉行而來。
不到百人的雕刻工匠,每天雕刻兩個雕版,一年也只是雕刻七千個雕版。
每個雕版,只是雕刻六百個字。
王綰卻是笑道:“大王,已經夠了。詩經三萬九千多字,需要六十五個雕版;楚辭三萬四千字,需要五十七個雕版;論語一萬兩千字,需要二十雕版;孟子三萬五千字,需六十個雕版;老子五千字,需要八個雕版;莊子八萬字,需要一百三十三個雕版;左傳不到十九萬六千字,需要三百二十六個雕版;國語九萬兩千字,需要一百五十三個雕版;尚書兩萬七千字,需要四十五個雕版;周易兩萬四千字,需要四十個雕版。”
“總計,需要製造雕版的書籍不到二十本,不到五十萬字。工匠只需要忙碌一年,就可將雕版盡數雕刻而出。而且字數少,銷量大,可多製造雕版;字數多,銷量相對少,可少製作一點雕版;字數大的,可直接用活字!”
“只需要一年時間,就可印刷秦律三十萬冊,老子三十萬冊,論語三十萬冊,尚書三十萬冊,詩經三十萬冊,左傳十萬冊,國語十萬冊,孟子十萬冊……臣估算一下,天下人口為三千萬,讀過書的士人為百分之三,也就是九十萬人。這些士人皆是會購買這些書籍……”
趙政歎息道:“印書一年,天下書籍市場就是飽和了……天下讀書人太少了。”
王綰說道:“大秦還不錯,底層的秦吏多讀書,百人當中有五人,乃至是七人讀書;可在六國,很多貴族也是文盲為主,百人當中僅有三人讀書,甚至更少。”
趙政說道:“大秦還是缺少讀書人!”
表面看來,大秦的識字率,在六國之上。
事實上,也是如此。
一群文盲,無法進行總體戰。
大秦能完成總體戰,就是有大量識字,可簡單計算的秦吏。
可另一方面,秦國禁止詩經,尚書等等,知識面狹窄,導致秦吏的水平很差,當底層官員可以,可當高級官員卻是能力不足。這也是,秦國的高級官吏,為何都是六國的士人。
培養秦國還人才,刻不容緩。
“大秦想要興盛,必須要興文教!”趙政問道:“活字印刷如何了?”
王完說道:“活字印刷,不如雕版印刷。活字想要拍板,太過費時費力!至於教程,還在編寫當中……”
普及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在教材的選擇上。
小學教育培養三觀,初中教育培養常識,高中教育培養能力。
在某種程度上,小學教材重要性,比初中教材,高中教材等更為重要。因為學問錯誤了,修改就可以了,可三觀錯誤了卻是難以修改。至於教科書的編訂,趙政不打算讓呂不韋去編寫,仲父太忙碌了,還是不必忙碌這樣的小事情。
王綰也是負責教材的編寫。
很快,王綰將草稿上交過來。
按照趙政的想法,小學教材分為四個課本,一個是識字課本,一個數學課本,一個歷史課本,一個軍事課本。
識字課本,主要是把秦國的一些民歌編寫到其中,要會背誦,會書寫,至少識字五百多。
數學課本,要精通周公數字(阿拉伯數字),基本的加減乘等,要精通算盤計算;
歷史課本,要講述夏商周的歷史,講述秦朝的歷史,講述六國的歷史,樹立基礎的歷史觀念;
軍事課本,要講述一些兵法戰策,要進行軍事訓練,戰國時代打仗為主,書生也要學會砍人殺敵。
只有四個科目,科目數量不多。
因為教育條件有限,首先缺乏各種老師匱乏,各種老師缺少,課程多了招架不住,還是課程少一點,難度也少。
老師匱乏,趙政打算先建立師范學校,不求老師有多高的才略,培訓一年合格,就可以上崗了。
接著,勞動力匱乏。
很多孩童在五六歲就是要下地乾活,到了十二歲就是家中的勞動力,要乾很多的夥計。
很多孩童忙著種地,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學校學習。
趙政也只能一方面鼓勵孩童上學,課本是免費的,同時去學校上學,可提供一頓午餐;另一方面,讓孩童半工半讀,半天乾活,半天讀書,農忙的時刻乾活,農閑的時刻讀書。
不只是學生,老師也不可能全天教學。
老師也是一邊種地,一邊教書,屬於鄉村教師的性質。
在趙政的計劃當中,應該是每個村子至少一個教師,為孩童普及教育。
每年會給予一定的糧食補助,可能不多。
從上學到回家,只是很近的距離。
上學距離太遠,需要行走漫長的距離,不利於教育的發展。
編輯教科書,這是第一步;
師范教育,培養鄉村教師,這是第二步。
接著,在鹹陽附近普及,這是第三步。
在關中地區普及,這是第四步。
至於第五步,其他秦國區域,在六國區域普及,這是很漫長的事情,可能需要百年,甚至更長時間也是完不成。
可完不成,也要繼續。
做人,總的有點夢想。
在鄉村設立小學,在縣設立中學,在郡設立高中,在鹹陽成立大學。
一級接著一級。
小學課本免費,老師給予糧食補助,還要提供孩童每天一頓飯的補助。
至於初中,高中,大學等,也必然是免費的。
教育一旦收費,必然會讓受教育的群體,識字率大幅度的下降。
只是一旦選擇免費,教育質量必然存在下降。
在當今的大秦,很多地區只是實現溫飽而已,還有部分區域屬於半饑餓當中,真正能上得起學的,至少是富農階層(爵位至少是公士),乃至是小地主。想要全民義務教育,免費教育,幾乎沒有一絲的可能。
只能在免費的基礎上,實現縮減版的義務教育。
小學教育,只要會加減乘除,只要識字過三百,能看到普通的律法,就算是合格了;
中學教育,只要會九章算術,識字過過一千,有一門特長專業,就算是合格了;
高中教育,只要精通高一級的數學,識字過三千,百家之學精通一門,就算是合格了;
至於大學,這是培養頂級人才,培養頂級貴族的,這是培養管仲,子貢、子產之類的,寬進嚴出。
所謂的大學,只是一說,要建設類似與稷下學宮。
這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至少現在的大秦,缺乏人才儲備,知識儲備,根本無力建立類似的稷下學宮。
若是強行要建設,只是沐猴而冠而已。
大學教育,類似稷下學宮,暫時不打算辦理。
就是高中教育,也不打算去辦理。
在十年內,能在關中地區,完成小學建設,初中建設,就算是不錯了。
在秦國,也有學室教育。
商鞅變法時,曾提出“置主法之吏,以為天下師”,秦國境內各處設有“學室”,憑借軍功建爵脫離平民隊伍的人可以選擇進入其中學習,學成之後,不僅可以保有封田,還可以轉民為吏。
到了後來,在鹹陽城,或是在其他各郡等,設立學室。
入學之後,學習三年,主要學習識字、書法和法律。三年之後,通過層層嚴格的考試和審查,最為優秀者,才能當秦吏。
《秦律》規定:非吏子也,毋敢學學室,犯令者有罪。
也就是說,非官吏之子,或是有著吏學籍,敢於去學室學習,是有罪的。
只有到了公士爵位,才有資格去學宮學習。
準確說,只有到了不更爵位,才能去學習。
去年的時刻,學室招收了五千多學生,每三年只是這點官員儲備,根本不夠用。
……
PS:更新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