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明末我真沒想當皇帝》第一百八十六章驚恐萬狀大炮恐懼症
第187章 驚恐萬狀大炮恐懼症 第187章 驚恐萬狀大炮恐懼症

第186章

崇禎皇帝也不是剛剛登基那會的小白了,很多事情他其實已經想明白了,也看明白了,程世傑所說士紳問題,如果說之前他還不知道,現在已經知道了。

大明開國以來,開科八十多次(事實上是八十九次),錄取進士共計兩萬五千余左右(事實上是(24586人),其中,一甲進士共計二百六十七人,二甲進士六千四百六十九人,三甲進士共計一萬七千八百五十人,開國以來,共計舉人十萬零八千余人,成化年以來,存活世上的進士平均在三千人左右,如果算上舉人,那個數字則為一萬兩千五百人左右。

也就意味著,大明朝現在擁有一萬五千五百個特權的士紳階層,這不是一萬五千五百人,而是一萬五千五百個家庭,在這一萬五千五百個家庭,又結成了盤根錯節的關系網絡。

張居正變法,好不容易把瞞報的土地,梳理到了十一億六千萬畝,到了崇禎朝,又失去了將近一半。

士紳的問題,崇禎皇帝知道,可是他也左右為難,此時的崇禎皇帝,就好像蔣光頭,他也知道國府**,糜爛不堪,可問題是,他能怎麽做?

反腐,亡黨。

不反腐亡國。

在擺在崇禎皇帝面前的其實只是一條路,橫豎都是死。

在看到寧海軍的強大,看到寧海軍重創建奴,關寧軍的存在就沒有必要了,崇禎皇帝只是試探一下,要挪用遼餉,準備犒賞寧海軍,這一下子可算是捅了馬蜂窩,所有文武官員,集體反對。

起初崇禎皇帝還不相信,可問題是事實上,他不得不信,遼餉已經成了大明的毒瘤,傷的是大明朝廷,肥的卻是滿朝文武大臣,當然,肥的其實是滿朝文官和部分武官。

大明朝廷現在一年的收入才六七百萬兩銀子,可遼餉差不多也是六七百萬兩銀子,其中這六七百萬的一半,甚至更多,都進了文臣的口袋。

面對這個困局,他只要問計程世傑,希望這個上馬可管軍,下馬能撫民的程大將軍可以為他解惑。

當聽到程世傑的辦法,崇禎皇帝還是有些為難的道:“興辦工廠這種事情誰也沒有做過,有違祖製啊……”

程世傑笑道:“祖製?現在還能剩下多少?”

在網上,有很多不明白歷史的黑粉,一直在黑明朝,也在黑朱元璋,事實上,歷史唯一可以堪比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四位皇帝的皇帝,只有朱元璋,也只有老朱同志。

朱元璋受過不少苦,所以能切身處地為百姓著想,並建立起一系列維護百姓民生的政策,社會福利系統也十分健全。

朱元璋深知“君為舟,民為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所以他希望自己的百姓可以過上幸福安心的生活,便十分重視明朝的福利發展。比如養老政策,明朝奉行儒家思想,重視以孝治天下的道理,所以對養老問題也比較重視。

朱元璋深知養老不易,他自己的父母就是沒有逃過饑荒的侵襲,餓死在街頭,朱元璋當時甚至無法好好安葬他的父母,這也是朱元璋內心的遺憾。

所以他成為皇帝之後,便將孝敬父母作為傳統美德傳揚開來,要求人們尊敬長輩,並幫助明朝的老人養老。他還特地下達法令,要求全社會尊敬老人,善待長者,各地方官員也要時常帶著生活物資訪問老人的生活。

為了能讓子女安心侍奉老人,朱元璋下令,凡是家中有七十歲以上老者的,家庭中可以有一人免於雜役,安心侍奉老者。為了對敬愛老人的子女進行表彰,明政府還會時不時地發放衣物以示獎勵。針對沒有子女的老人,朱元璋設立了養濟院,凡是沒有子女無法照顧自己的老人都可以進入養濟院居住。

由於朱元璋當年並沒有能力妥善安葬父母,所以他即位以後便建立了免費的公墓制度,幫助百姓妥善安葬親人。漏澤園成為政府專門負責的制度,使得老有所養,死有所葬,這也是根據朱元璋在《大明律》中的指示嚴格推行的。

朱元璋還建立了醫療建設的重要性,便在各地設置了惠民藥局,凡是沒錢看病的百姓都能前去惠民藥局看病抓藥。不光普通百姓,邊防的軍隊也得到了免費看病的福利,惠民藥局貫穿了整個社會福利系統,在民生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另外,老朱同志還是歷史第一個提出免費福利房的皇帝,當然,他的這些政策,到了明末都沒有人執行了,唯一執行的人,其實是程世傑,程世傑的寧海軍福利體系,其實很多都是源自大明建國之初的福利體系。

比如說,陣亡將士子女有朝廷撫養,陣亡將士子弟可以世襲(寧海軍沒有執行這一條)斬首敵人可以賞賜田地,殺敵立功,可以升官發財,陣亡將士有撫恤,有免費醫療,有房子住等等,這其實就是明初衛所制度的福利體系部分。

崇禎皇帝也知道祖製已經被破壞得差不多了,現在的祖製只剩下一個功能,符合文臣利益,祖製就是在放屁,不附和文臣集團的利益,祖製就擋箭牌,也可以說是夜壺,有用的時候,拿出來用,沒用的時候,就扔在一邊生灰。

大明的積弊太多,又何止這麽一點?

崇禎皇帝苦笑道:“興辦工廠好是好,可是……誰知道辦什麽工廠賺錢,辦什麽工廠不賺錢啊?如果辦的工廠不賺錢,工匠沒飯吃不說,還荒廢了農耕……”

“做生意,肯定有風險,正所謂風險越高,收益越大,穩賺不賠的買賣,人人都會做,還有利潤嗎?”

程世傑笑道:“辦什麽工廠賺錢,辦什麽工廠不賺錢,他們自己弄清楚了再動手,陛下何必操心?隻管把凱子們釣過來,給他們圈一塊沒有耕種價值的地皮讓他們建廠房,然後朝工廠收稅收管理費收垃圾處理費神馬的就行了!”

“凱子!”

崇禎皇帝疑惑不解地問道:“什麽意思?”

“就是人傻錢多!”

程世傑笑道:“那些士紳,其實大都是凱子,現在天災**,不是乾旱就是雨澇成災,種地的風險很大,讓他們去興辦工廠,興辦工廠有很多好處。要建廠房,得有地皮吧?得要磚吧?得要瓦吧?得有木料吧?”

崇禎皇帝點點頭道:“不錯!”

“還有,建工廠得需要人吧?只有人才能把廠房建起來吧?這樣一來,有地皮的人賺錢了,磚瓦作坊賺錢了,伐木工人賺錢了,本地的泥水匠也有一口飯吃了。如果工廠建得多,磚瓦作坊生意紅火,肯定得招更多的人才忙得過來的,那等於是將富余的勞動力吸納一空了。最後,那麽多工廠,總得交稅吧?”

程世傑笑道:“工廠辦得越多,賺的錢越多,官府能征到的稅就越多。這樣一來,辦廠的人賺錢了,沒有田地的老百姓有飯吃了,官府收到的稅也多了,這不是皆大歡喜嘛!”

崇禎皇帝道:“百姓都去做工了,流寇就……”

“何止是流寇不好招兵,那些士紳地主也不好招佃戶了,傭金肯定要大幅提升的,這樣一來,種田的收益就薄了很多,相信會有不少地主對種田失去興趣!”

程世傑耐心地解釋道:“這樣以來,就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種地不賺錢,地主只能去辦工廠,這樣一來,不就有更多老百姓有田種了?說到底還是蛋糕大小的問題,現在的蛋糕太小了,就算全給一個人吃都不夠塞牙縫的,但如果將它做大十倍,一百倍,一人一口就吃飽了,也就用不著搶得那麽凶了!”

崇禎皇帝遲疑地道:“辦工廠真有這麽多好處?”

“當然了,好處多多!”

程世傑並沒有告訴崇禎皇帝,在後世,中國人口超過十四億了,一直在增長,耕地卻沒有增加一寸,反倒一直在減少,卻沒有出過亂子,靠的是什麽?

靠的就是“世界工廠”這四個字。那全國遍地開花的工廠為農民提供了除種田之外另一條致富的途徑,到工廠打工的收益是種田的十倍,依靠這份工資就能解決溫飽問題了。

如果還像過去那樣全靠農業撐著,依靠十八億畝耕地供養十三億人口,哪怕按哪按照畝產兩千斤計算,人均收入不過一千多塊。

當然,如果還是那種情況,戰爭不可避免。這是生存法則,物擇天擇,窮愣的國人才是最可怕的。

當工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工業稅就完全代替了農業稅,農業稅也就可以取消了,甚至還可以反過來給農民一些補貼,對農民來說,這是天大的好事。

崇禎皇帝還是有些疑慮,不太確定地道:“如果辦工廠真有這麽賺錢,怕是沒有人願意種田了,如此一來豈不是荒廢了農桑?農桑可是國之根本……”

“物稀以為貴!像這種羊肉,在草原上,還沒有青菜鹹魚貴,在沿海地帶,鹹魚還沒有青菜貴也沒有糧食貴。”

“再者說了,辦工廠的人多了,就不再賺錢,種糧食反而有可能比辦工廠更賺錢!當然,辦工廠也不是誰都辦得起的!辦工廠要買地皮,要建廠房,要購置機械,要招工,花錢太多了,辦的工廠多了,來打工的人就多,吃飯的人也就多了,這樣一來,糧食、蔬菜的價格自然就會上漲,種田還是有利可圖。既然是有利可圖,用得著怕沒人乾麽?”

崇禎皇帝這才發現,他讀了很多書,一點用處都沒有。

當然,他不好意思跟程世傑說。

“聽君一席話,剩讀十年書!”

崇禎皇帝感歎,自己比程世傑差得太多了。

可是,程世傑知道,他告訴崇禎皇帝經濟發展邏輯,其實也沒有用,因為崇禎皇帝與他不一樣,崇禎皇帝是戴著鐐銬在跳舞,而程世傑卻不是。

程世傑掌握著軍隊,這個軍事集團已經有了自己的利益訴求,首先是以謝景林為首的寧海軍商人集團,開始率先擴張了。

在程世傑大敗建奴以後,謝景林以程世傑特使的名義,前往朝鮮,受到了高規格的接待,他盯上了朝鮮的鐵礦,因為程世傑曾告訴他,朝鮮的鐵礦資源非常豐富,這是亞洲第一鐵礦。

謝景林不知道亞洲的概念,但是他卻知道,這個鐵礦比大明所有的鐵礦都大,於是,他將與朝鮮合作,讓朝鮮把開采出來的鐵礦賣給大明,也就是程世傑。

提起朝鮮,大部分是想到的是封閉、落後、貧窮、神秘和硬氣,朝鮮由於山地居多,因此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有接近二百多種有用的地下礦物資源,比如鐵礦石等黑色金屬礦物以及金、銀、鉛、鋅等有色金屬礦物,而其中的石墨和菱鎂礦的儲量居世界前列。

可以說是一個躺在金磚上的國家。可問題是,現在的朝鮮國王李倧並不知道,在謝景林抵達平壤的時候,李倧其實已經不在朝鮮了,他受到了大明皇帝的邀請,前往北京參加獻俘大捷,這可是大事,李倧可不敢不重視。

對於朝鮮而言,趨利避害是本能的選擇,大金國在蒸蒸日上的時候,哪怕大明勝少敗多,可是朝鮮依舊不敢徹底倒向金國,直到崇禎九年十二月(1636年),皇太極親征朝鮮,東江軍最後一任總兵沈世魁嚴陣以待。

在崇禎十年四月,第二次之戰時,皮島東江軍兵敗,總兵沈世魁被生擒, 在清軍主帥阿濟格面前與另一清將馬福塔“同坐而箕踞”,毫無懼色。馬福塔說:“你怎麽不跪下?”沈世魁說:“我怎麽會跪下?快殺了我吧!”馬福塔叫他脫衣服,沈世魁說:“我憑什麽要脫衣服?你們的一貫做法就是殺其人、穿其衣,殺了我之後你們就可以穿我的血衣,我為什麽要為伱們而脫衣服呢?”馬福塔大怒,下令將沈世魁推出斬首,梟示旗下”

在這個時候,朝鮮正式投降清朝。

作為一個小國,對於力量的反應其實更加敏感,哪怕明朝在崇禎二年,建奴破關、崇禎四年大凌河之敗,崇禎七年建奴再次破關,逢戰必敗的情況下,朝鮮其實一直相信大明有實力扭轉戰局。

當然,歷史上他們最終沒有等到大明力挽狂瀾,收復舊河山,然而,在海州八裡灣大捷的同時,接到消息的李倧第一時間就向崇禎皇帝送出賀信。

謝景林前往朝鮮,有二件事情,第一件,正式通過朝鮮,為了保護朝鮮國的安全,大明遼東總督,海國公程世傑收編了東江軍,成立寧海軍皮島都司,專門負責保護鴨綠江的安全,考慮到春秋時期,鴨綠江河流會冰封,鴨綠江不足以作為朝鮮的屏障。

為此,海國公、征虜大將軍,程世傑準備接手會寧、慶源、鍾城、慶興、穩城、富寧公山僉共七鎮,設立七個局一萬零五百人的守備軍部隊,以防建奴入侵朝鮮。

此事成或不成,程世傑並沒有以官方的名義通知朝鮮,謝景林只是一個商人,如果朝鮮不同意。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