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期刊已經發出去了,接下來就看反饋了。這年代驛站普通人是走不了,不過地方的惠民藥局走地方府縣的渠道應該能行。實在不行,托人來也是一樣。
第二天,第三天,陸陸續續離得近的如溧水,上元這些應天府下轄的縣。隔壁的鳳陽府,徐州府的惠民藥局都收到了這大明第一份醫學期刊。
鳳陽的惠民藥局是一個姓徐的老醫師,只有一個編制,是一個不入流的雜官。這還是在當地頗有名望,德高望重,推舉出來的。
哪像南京城,還有太醫院,應天府的惠民藥局只是最後的選擇。
這個姓徐的老醫師從小生活在鳳陽,加上頗有聲望。鳳陽府的府尹聞聽聖旨就召集了一批人,當中就有這姓徐的醫師。一番推舉,做了提領。
鳳陽府離南京城也近,加上這裡又是老朱的老家,不敢怠慢,其他地方可以緩緩,這惠民藥局卻是第一時間建立起來了。
這姓徐的老醫師可比鄭雄的日子舒服多了,地靠一府,加上太醫院的生藥庫時不時的支援,開始運轉到現在都不需要操心。
這徐醫師作為提領,手下正副醫官在這鳳陽府也是有名望的老中醫。這三位就相當於現在醫院的專家號,有名氣,值得信賴。雖然每天沒幾個人能讓他們出手,可是來的人還是絡繹不絕。人一多,利潤就很可觀了。去年每人還多了一筆獎金,日子安逸了就喜歡折騰折騰。
這鳳陽府作為老朱的龍興之地,自然得到老朱的偏愛,不過也是老朱的傷心之地,老朱小時候天下紛亂不堪,淮西更是大旱,蝗災,瘟疫接踵而至,他的父母也是得了瘟疫而死,具體什麽瘟疫就不知道了,也有明朝史料記載老朱左臉上有十二顆黑痣。所以民間傳說中老朱和他爹娘都是相繼得了天花。只有老朱沒死,不過臉上卻留下了三十六個麻子,當然只是傳說,老朱的真實相貌真假難辨,總有刁民想害朕的感覺,真實畫像也只是賜給了有限的幾個人。
此時的鳳陽府時不時的就有天花出現,人人避之不及。可能也是因為防范意識較強,並沒有大范圍的傳播。徐老醫師平時的興趣就是研究天花,早年間曾無意得到了預防天花的人痘接種之法。
沒有這個環境讓他安安靜靜的做研究,現在安定下來了,就想找點事做做。
人痘接種法,取天花患者痘痂製漿接種於健康兒童,使其產生免疫力以預防天花的方法。這項發明是中國人民對人類的重大貢獻。
相傳公元10世紀北宋時期已用種痘術預防天花。到公元16-17世紀,人痘術在國內成為專業並得以推廣。
其方法有痘漿法、旱苗法、水苗法、痘衣法四種。前三種都是接種於鼻孔,其痘苗又叫做鼻苗。痘衣法是穿用天花患者患病時所穿的內衣。
人痘接種法的創造,是人類免疫學的先驅。這種技術自公元17世紀開始,先後傳播到俄國、朝鮮、日本、阿拉伯和歐、非各國。公元1717年傳入英國。
直到1796年國貞納發明牛痘接種法後,才逐步代替。1979年10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全球消滅天花,中國人痘接種法有其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徐老醫師一直研究的就是人痘接種法,記載了很多心得,在小兒和沒有得過天花的人身上試過。致死率從百分之三四十左右跌到百分二三十,可以明顯的感到一些效果。有推廣的價值,特別是這些有天花病毒潛伏的府縣。
就像一顆定時炸彈一樣,明朝就有過天花病毒爆發的記載。就算沒有大爆發,但也是時不時的就會出現。老人小孩,身體虛弱的,都是易傳染人群,傳染病都一個樣。專挑好欺負的。
這天徐老醫師來到惠民藥局,正副醫官都在,圍在一起正在探討著什麽。
“這個酒精倒是有所耳聞,對於外傷感染的效果應該是不錯的。不過這個孕婦剖腹產之後還能存活真是神乎其技。”
“你沒看這說嗎,要用這酒精裡裡外外消毒,殺滅細菌,創造無菌環境,說的倒是有道理,但是也只是猜測,孕婦能活下來也不一定與這有關。”
“我倒覺得是對的,要是沒道理,為什麽用酒精清洗傷口過後,都恢復的比較快,他這上面的案例可是軍中的,這總不會是假的吧”
眾人吵作一團,有支持的就有反對的,與應天府離得近,各種惠民藥局的事例也傳了過來。剛開始還是當個傳說聽,多了就有點相信了。
這時候一份期刊的到來, 眾人還是認可的居多。不過人嘛,都是唯恐天下不亂的,煽風點火都有一手,慢慢的聲音越來越大。
看到吵成一團的眾人,到場的徐老醫師咳嗽了一聲,聲音小了也沒人注意。
有點惱羞成怒,面子掛不住了,大喊一聲。
“別吵了”
一聲大喊把逐漸失控的眾人拉回了現實。
“回大人,應天府的惠民藥局發來了一份期刊,裡面的一些事例聞所未聞,屬下等人正在分辨是真是假。”
“拿我看看,聚在這裡吵吵鬧鬧成何體統”
說完也不理眾人,直接拿走了期刊回到自己的辦公室。
十幾頁的期刊,沒什麽花裡胡哨。一頁一頁寫滿了病例經驗,酒精消毒和剖腹產最是神奇。
不知不覺翻到了最後,一圈廣告,歡迎各位投稿,采納者可得十貫錢的獎勵。
錢不錢的對徐老醫師已經無所謂了,但是人痘接種法能傳播出去讓人少走些彎路卻是可行。每一個失傳的絕技都只是在小范圍傳播,經驗得不到傳遞那就只是沒用的廢物。
這個期刊很有意義,錢算什麽就是添頭。
花了幾天的時間整理自己的手稿,經驗太多,一張紙寫不下。
之後又花了幾天時間,整理過後的人痘接種法還有案例正式出爐了。
局裡的人也都等候多時,只等徐老的稿子了,跟著徐老的稿子一起走驛站發到應天府,這勁頭絕不是為了錢,都是為了造福百姓。
之後的幾天,鳳陽府的手稿就到了應天府鄭雄的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