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玉蓮停下腳步,回頭看了一眼艾祥說:“半山寺到了,在山腳下仰望,這裡仿佛是在雲端之上。現在我們再看,它給我們展示的是沒有距離的親切感。只要我們想走近它,它便不是始終高高在上的所在了。你接近它的時候,它就會接納你。所以,佛教才能走向大眾。”
艾祥看著幾個從身後走過去的香客,深有所感地點點頭:“你說的很對,從山腳仰望的確有一種神秘感和敬畏感,而到了它的近前,又自然地有了一種親近感。有一種想要了解它,走近它的內心願望,這可能就是佛教的魅力所在。”
艾祥跟著黎玉蓮一邊沿著石階小心地向上攀登,一邊抬頭望去,在石階的盡頭,兩塊天然的巨石分列於通向寺院的道路兩側,形成了一道自然的屏障,像一座山門那樣護佑著藏在它們身後的半山寺。
在四周形態各異的群峰之間,一座由十幾處建築物構成的廟宇肅然聳立在群山環抱之中,艾祥的心中頓生出一種無比的崇敬之感。
眼前這些鱗次櫛比的建築群,一磚一瓦都是山民們從山下不辭勞苦艱難地搬運到山上來的,一木一物都是工匠們從山間采伐林木打造而成的。他們千辛萬苦營造出了這一方天地,只是因為心靈中有一種精神寄托和皈依。
艾祥曾經去過很多寺廟,他思考過佛教為什麽會被大眾接受的原因,聯想到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文化的長盛不衰,覺得是因為在中國人的文化基因中,善是一個文化的核心。而佛教思想中的核心與儒家思想的核心都與這個“善”緊密相連的,因此佛教在民間的流傳和儒家思想在知識階層中的滲透,都是因為這同一個文化基因的作用。
山寺順著前低後高的地形依山而建,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種厚重深沉的氣勢。這種巧借自然山勢而興建的建築群落,讓你對它們情不自禁地產生出一種崇敬之情,不由不對它們所象征的神秘力量而產生了一種幻想。
沿著寺院中的石徑拾級而上,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山門兩側那一對守門的石獅。這對石獅看上去可以肯定是年代久遠的存在了,因為獅身早已被南來北往的遊客和香客們撫摸的光滑如玉。人們雖然也敬畏它們象征的神秘力量,卻更加想親近這種神秘的力量,他們靠近它們撫摸它們,就是在內心裡想著要借助這種神秘的力量。
走進山門殿,是兩尊金剛力士塑像,他們手持金剛杵,怒目相向之間,盡顯威嚴而莊重。再往前行,鍾、鼓二樓相對分列在兩側。左側的是鍾樓,樓前懸有一鍾,供奉著地藏菩薩,道明為其左脅侍,閔公為其右脅侍。右側的是鼓樓,樓前置有一鼓,供奉著伽藍神關羽,關平為其左脅侍,周倉為其右脅侍。
迎面的天王殿正中為袒胸露腹的大肚彌勒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既定接班人,因為他還沒有接班,所以又稱“未來佛”。他在民間是友善的化身,所謂“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人人見之倍感親切。彌勒菩薩的兩側有四大天王護衛:青色身的是東方持國天王,手拿寶珠;紫色身的是西方增長天王,手握金剛杵;肉色身的是南方廣目天王,手持神龍;青黑色身的是北方多聞天王,手托寶塔。
在彌勒佛的身後,也即大屏風的背面,是神將韋馱菩薩,為四大天王座下的三十二將之首,是佛教的護法之神。韋馱背靠著彌勒佛,面向著大雄寶殿,降魔伏鬼,保護佛法。
半山寺天王殿韋馱菩薩的金剛杵是扛在肩上的。艾祥知道韋馱菩薩的金剛杵在不同的寺廟裡有不同的拿法。第一種是扛在肩上的,表示這個寺廟是大的寺廟,可以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三天。第二種是平端在手中的,表示這個寺廟是中等規模寺廟,可以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一天;第三種是杵在地上的,表示這個寺廟是小寺廟,是不可以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的。
穿過天王殿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前的大院正中,擺放著一個碩大的寶鼎,上面刻著半山寺的寺名。北側擺放著一個燃香供佛用的大香爐,殿前還有旗杆一對,旗杆頂部各有一個幡鬥。
大香爐裡香火很旺,香煙繚繞,遊客們紛紛走向殿前大院一側的紅燭架旁,將紅燭點燃後放上燭架,再用紅燭點燃手裡的香火,之後,轉身將香火恭恭敬敬地插入香爐中,神情肅然,雙手合掌,向佛菩薩祈禱著自己的心願能得以實現。
艾祥也跟著黎玉蓮到法物流通處請來了香燭,依樣先將紅燭點燃放到燭架上,再用點燃的紅燭點燃了香火。隨後閉上了眼睛,一邊在內心祈禱所願,一邊向著心中之佛躹躬三拜,再將手持的香火插進香爐之中。
看著在爐中燃燒的香火,黎玉蓮回頭招呼艾祥說:“我要去照堂找協助住持管事的大和尚說香料的事,就不陪你了。等一會兒辦完了事,我們在山門那裡相會後再下山,你看好不好?”
艾祥知道照堂是在法堂之後的一處建築,因光線不太好,取名“照堂”,有佛光普照之意,是寺廟管理人員向僧人發布消息的地方,也是處理寺中一般性事務的地方。艾祥也想獨自在寺中走一走看一看,就點點頭答應道:“你忙你的吧,到時候我來找你,或者在山門處等你。”
艾祥獨自走進大雄寶殿內,殿內佛像前張掛著許多經幡及法器,使大雄寶殿內顯得莊嚴肅穆,令來此拜佛者肅然起敬。佛教的寺院中,大雄寶殿是正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築,也是僧眾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一般的殿堂是三開間的,大雄寶殿為九五開間。
艾祥翻閱過有關佛教的典籍資料,也因此知道大雄寶殿中供奉著的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像。“大”者,是包含萬有的意思;“雄”者,是攝伏群魔的意思。釋迦牟尼佛具足圓覺智慧,雄鎮大千世界,佛弟子尊稱他為“大雄”。寶殿的“寶”,是指佛法僧三寶,這便是大雄寶殿名稱的由來。
艾祥想起郭英媽媽保留的那個印有半山寺字樣的簽詩,他在佛前上了三炷香,又雙手合掌,跪到釋迦牟尼佛像前面一旁的蒲團上,磕了三個頭,口中念誦著:“阿彌陀佛……”。
艾祥拜過佛後走到一邊,向半閉著眼睛坐在那裡的一個老和尚祈求道:“阿彌陀佛,法師,我想在寺中求一支簽。”老和尚睜開了眼睛,滿面慈悲地念了一句:“阿彌陀佛”,隨後遞過簽筒讓艾祥搖了又搖,一支竹簽便忽地搖落到了地上。
艾祥撿起來一看是一支中平簽,老和尚又念了一句:“阿彌佗佛”,然後才從案桌上找出了相應印有簽詩的簽條遞給他,艾祥展開來一看,詩雲:“焚香來告複何辭,善惡平分汝自知。屏卻昧公心裡事,出門無礙是通時。”
艾祥虔誠地求教老和尚道:“請教法師,這簽詩的意思,我應當如何來理解呢?”
老和尚微微睜開兩眼說道:“阿彌佗佛,作善降祥,作惡降殃。你要來問的事,要去做的事情,是善是惡,是好是不好,心裡自然是明白的。你應當從心裡除卻陰暗不好的東西,只要心存善念,做人做事就不會有阻礙了。你如果能堅持那樣做的話,就一定會前程遠大,可保你今後安康無恙的。”
艾祥雙手合掌向老和尚躹了一躬:“阿彌佗佛,謝謝法師教誨。”老和尚淡淡一笑道:“阿彌佗佛”,隨後便又繼續閉上了眼睛。
艾祥想,佛門是修心養性之地,即使沒有他想找的任何蛛絲馬跡,也算是一次心靈的修行之旅,可以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洗滌和淨化, 可以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慰藉和寧靜。
走出大雄寶殿,艾祥又四處走了走,聽著香客們交談時的鄉音,他知道來此燒香拜佛的,大多數人都是大山附近的山民。他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塊土地之上,也因此對大山有著深入骨髓的情感,他們也對半山寺有著自然的崇拜。
從半山寺向山下望去,半山小鎮在眼前變得如一塊菜園般大小。登高總是會讓人心有所悟,讓人心境變得豁達和開朗。《楞嚴經》說“心能轉物,即同如來”,《無常經》說“世事無相,相由心生,可見之物,實為非物,可感之事,實為非事。”
艾祥出了山門,坐在一旁的岩石上,望著遠遠近近的高高低低的山巒,心境變得如秋天的晴空一般的明淨。
一個風塵仆仆背著行囊的中年和尚由山下拾級而上,到了山門處,無意中回頭望了一眼艾祥,愣愣地停下了自己匆匆的腳步,眼神裡透出一絲驚喜和詫異之色。轉眼便又恢復了常態,雙手合掌口中喃喃地念了一句:“阿彌陀佛”,隨後便神色如常地轉身匆匆走進了山門。
(下期預告:第88章 男人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