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一旁熱鬧的宴會場景截然不同,孫權和劉備這邊的氣氛略微有些凝固。
“權問皇叔一事,若皇叔治理一方州郡,會如何對待百姓?”
“備現在居無定所,四處流亡,哪敢說自己會統領一方……”劉備剛打算隨口敷衍,抬眼看到孫權神情肅穆地盯著自己,心中一凌。
見無法繼續推脫,劉備歎息一聲,苦澀地說道:“既然吳主如此追問,那備也不怕吳主嘲笑了。”
見孫權表情不變,劉備也正色起來:“若備得以治理一方,有我一口吃食,就有治下百姓一口吃食。”
孫權心中暗暗稱讚,至少此時此刻,二人心中所想別無二致,他於是開口問道:“那皇叔知曉如今的蜀地,也就是劉璋所掌的益州,治下百姓生活如何?”
劉備回憶了一番,說道:“我聽聞劉季玉素來愛民,想來也是竭盡所能善待百姓。”
這回答倒是把孫權噎在了原地,他倒是未曾想過,劉璋竟然是一個體恤百姓的州牧?
他前世對劉璋並沒有多深刻的了解,不過是人雲亦雲,所以印象裡的劉璋只是一個懦弱窩囊、德不配位的州牧罷了。
可誰又規定,這樣一個州牧,同時就不能是一個愛民之人呢?
孫權隻知曉日後劉備會與劉璋決裂,但他並不清楚,在劉備與劉璋決裂之後,其實劉璋的部下向他提到過該如何退敵,這個退敵之計也確實可行,但劉璋卻並沒有同意。
當時的劉備手下並無太多兵力,且其中還有一部分乃是新降,並未完全歸附劉備,而當時的劉備軍隊糧草短缺,只能向當地百姓“借糧”。
於是劉璋的部下時任益州從事的鄭度建議:將巴西與梓潼境內的百姓全部驅趕到涪水以西,之後把兩地倉庫中的糧食以及田野內的莊稼全部燒掉,隨即堅守不出,劉備軍隊也就只能撤退。
但劉璋卻回答:“吾聞拒敵以安民,未聞動民以避敵也。”並沒有采用此計,甚至罷免了鄭度的官職。
也正因如此,劉璋接連戰敗,直至被劉備軍逼到成都,而在劉備圍困成都時,城中還有三萬精兵、糧食也足夠一年之用,劉璋本可以依靠城池堅固來據守:雖然不一定能夠成功,但至少還有希望。
但劉璋卻認為他們父子統領益州二十年,卻沒能給百姓帶來什麽恩德,還讓百姓受三年戰爭之苦,以至於益州境內百姓居無定所、食不果腹,這些都是自己的罪過,考慮到此處,劉璋便出城投降,主動結束了席卷益州數年的戰亂。
如此一個不僅不是是暴君甚至有幾分仁義在身的劉璋,為何能落得眾叛親離的下場,難道只是因為他為人懦弱、性格多疑麽?
劉璋的罪過實不在此,若說懦弱,歷朝歷代的權臣哪個不希望皇帝懦弱,自己才好攬權?若說多疑,劉璋又怎能比得過曹操,怎麽不見曹操部下有這麽多心懷異心之人?
一州州牧的地位不小,但還不夠大,而劉璋又沒有爭霸天下之心,若是一開始諸侯林立倒也罷了,但到了天下諸侯僅剩幾家仍存時,固守一方的想法便成為了劉璋的原罪。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乃是大爭之世,但劉璋卻與劉表一樣都只打算固守一方,若說之前臣子們對於劉璋擔任益州州牧並不覺得有絲毫不妥的話,那麽在劉表去世、荊州舉州投降曹操之後,益州的臣子們都終於意識到:
如果繼續固守一方,那麽和荊州一樣,等待益州的也只有死路一條!
既不能抵禦外部勢力的入侵、又沒有爭霸之心,
僅靠著對百姓的憐憫,最終勢必難以在這亂世之中保全百姓。 也就是攻益州之人是劉備,若換了他人,不說益州可能會被屠城,至少劉璋本人的性命,是一定保不住的。
在亂世之中,僅靠仁德是無法立足的,還要有兵有將,沒有足夠的武力,仁德只是一句屁話,而若是手下能有百萬雄兵,放眼整個天下,都不會有人拒絕你與他們討論‘仁德’的這一“請求”。
在得知劉璋竟是愛民的仁德君主之後,孫權也沉默了好久,劉備本以為這個話題會就此跳過,誰知沒過多久孫權又開口向自己問道:
“那麽益州的官員,也都是愛民之人麽?”
劉備脫口而出道:“這肯定不能,亂世之中能正視百姓之人本就少之又少,益州官員大多也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孫權點了點頭:“皇叔所言極是,那麽皇叔覺得,劉季玉作為一個弱主,能繞過他手下的益州官員,將他自己所想的一應利民政策成功實施麽?”
劉備遲疑了許久,緩緩搖頭道:“很難。”
“不是很難,是幾乎不能。”孫權肯定地說道,隨後淡淡地笑道:
“其實權的所作所為,也都是為了我大漢的百姓能夠不受戰亂所擾、不會居無定所、不至衣不蔽體、不必易子相食。”
劉備神色一動,他當然不知孫權這是真心所想還是空喊口號,但在遇到孫權之前,劉備連願意喊出此類口號的諸侯都未曾見過,一時間心神搖曳。
“何為仁君?恢宏大度、明辨是非,不殘暴,不濫殺,不昏庸,不奢糜,皇叔認為,此為仁君乎?”
劉備思索片刻,答道:“這樣應該足夠稱為仁君了。”
孫權搖頭道:“以權之見,此類人不算仁君也。”
“為何?”劉備難以置信地詢問。
“如此規范自身,權確實佩服,但也隻稱得上仁德之人,皇叔莫要忘了,權問的是:仁君。”孫權在‘君’字上加重語氣,看著陷入思考的劉備,又說道:
“能免苛政、能除暴刑、能廢酷吏,即便殘暴濫殺,殺的乃是貪官汙吏,縱使生活奢靡,但能讓漢家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與我一同奢靡!而後鎮守四境,外敵莫敢來犯,使漢家兒郎走向四境之外,皆為座上之賓。”
“如此,才當得上仁君之稱。”
劉備隻覺得孫權此番言語好似點在自己最癢之處,直叫他內心大呼痛快,而正在此時,孫權湊到了劉備面前,壓低聲音,一字一句地說道:
“而日後天下能成仁君者,惟使君與權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