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朱桓的問題,朱然已經有些不勝其煩,朱然不知朱桓為何要問遍孫權諸事,雖然覺得有些蹊蹺,但顯然此時並不是細究的時機,他隻想將朱桓應付了事,好能盡快展開奇襲顧徽與朱完的計劃。
“然這些時日頗有些勞累,且太守府平日也不總待客,故而沒什麽空余的房間給休穆歇息,你看,此事……”朱然送客的態度已經寫在了臉上,當然話語也給足朱桓面子,畢竟明面上兩家現在正是互通盟好。
也正因兩家互通盟好,所以朱然才有開口的底氣,哪有這樣監視盟友的?不誇張的說,朱桓的進府一定程度上也擾亂了太守府內原本的生活,況且無論能否逼退朱桓,朱然都要嘗試一番。
“校尉此話也有些道理啊……”朱桓深以為然地點了點頭,可就在朱然臉上剛剛露出一絲喜色時,朱桓又輕聲說道:“不過桓若是離開了,又有誰能攔住校尉去城樓之上送命呢?”
此言一出,朱然一時間心神失守,目瞪口呆地望著朱桓,隻覺手腳一片冰涼。
……
“將軍,咱們就真在這乾等著?”
城外,營內,董襲高聲向孫權問道,之前在城上射出箭雨時,董襲和士卒們已經到了城下,自然不會被箭矢所傷,而在孫權與顧徽、朱完等人交談完畢之後,董襲等到城樓上沒了聲音,立刻帶著士卒飛奔回營,無一人傷亡。
身處城下的董襲自然把孫權和顧徽、朱完的談話聽了個一清二楚,包括之後朱然的“背叛”,回營之後董襲自然無比憤懣,但在他看來,與朱然有著多年兄弟情誼的孫權肯定比自己要更加氣憤,所以也沒有在孫權面前說朱然的不是。
雖然朱然的事情可以暫且擱置不談,但吳郡的情況卻不能繼續拖延,在眾人回營之後,董襲看到孫權的營帳之內遲遲沒有什麽動靜,自然也按奈不住,於是急忙跑來詢問孫權要如何應對吳郡內顧徽與朱完的叛亂。
而令董襲意外的是,不僅孫權的臉上看不出急切的表情,就連營內的周瑜、魯肅甚至是呂蒙也都表情平淡,董襲不明所以,愈發急躁了起來。
“元代莫急,先等城內義封要如何處理,過個……兩日,若是城內仍然沒有動靜,再做其他打算。”
“義封?他不是反叛了麽?”董襲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了,明明之前朱然就已經反叛,況且態度也擺在那裡,對孫權的敘舊顯得愛搭不理,現在孫權怎麽又指望上朱然處理吳郡叛亂之事了?
“元代,義封是否通曉軍事?”孫權突然開口問道。
董襲不知道孫權怎麽扯到這上面,但也沒多想,答道:“義封雖然年幼,但天賦驚人,已有古名將之風,假以時日,必會成為江東的壁壘。”
孫權深以為然地點了點頭,話鋒一轉,又笑道:“元代所言極是,那元代覺得,若想在城上射殺敵軍,大概在什麽位置放箭最合適呢?”
董襲聞言愣在原地,許久不言,他這才明白,自己得以幸免,正是因為朱然“放水”的緣故。
孫權笑著向呂蒙和魯肅看去,這二人也會心一笑,在孫權與朱然交談之後,只有周瑜聽出了孫權與朱然的弦外之音,呂蒙和魯肅都是孫權解釋之後才知道朱然的反叛只是權宜之計。
這倒也不是周瑜才智勝過呂蒙和魯肅,蓋因對幼時的孫權、朱然二人,周瑜有著一定的了解。
孫家孩童雖然大多頑劣,但只有孫權是個例外,孫權雖然性情開朗、崇尚俠義,
但卻並不過分,且讀書也是他自己的要求,又怎麽會“逃學”呢? 當然,這種事情雖然不算機密,但也不會有人特意打聽,只有孫堅、吳太夫人還有孫策、周瑜掛念孫權學業,才對孫權平日如何學習有所了解,像顧徽、朱完之流,自然不可能知道孫權學習專心與否。
當然,作為孫權的學伴,朱然自然也會知道,所以一聽到孫權開口說自己逃學讓朱然頂替,周瑜和朱然立時便知道孫權這是有暗語的意思。
而孫權短時間內也想不出萬全之策,於是便拉出孫翊來再次暗示,在知道朱然沒有異心之後,孫權便連忙詢問朱然有什麽把柄落在了顧、朱兩家的手裡。
在聽聞朱然回答是因為朱治時,孫權方才恍然,若不是如此,朱然又怎會與顧徽、朱完妥協,但與此同時,孫權也感到一絲無力:朱治若被挾持,恐怕手下的私兵也會轉投世家。
不過聽聞朱然暗示吳郡之內還有其他助力, 讓自己不必擔憂,孫權也放下心來,吳郡固然是他們世家豪族的大本營,又何嘗不是他孫權的根據地?且自己對吳郡也有過許多布置,又有張昭、呂范、陸遜甚至是張允等人在城內,所以朱然也不會是孤身作戰。
在得到朱然的暗示之後,孫權也略微安心,他決定先靜等兩日,因情況緊急所以孫權不能給朱然太多時間,兩天已經是他能給出的極限了,若是繼續拖延,雖然自己已讓陳武去告知舅父吳景,能保住丹陽的安危,不會太過擔心曹操聯合顧徽、朱完作亂,但總歸是遲則生變。
孫權並不清楚,朱然的保證只有一小部分原因是得到了暗處幫手的密信,他的計劃其實主要是自己帶著精銳士卒奇襲顧徽、朱完,放孫權進城。
若是孫權提前知道朱然的計劃,他一定會勸阻朱然,可他隻以為是朱然有了援手所以才勸孫權不必驚慌,哪想到朱然的計劃竟然會是親自破敵?
若要讓孫權從這些人中作出選擇,那麽就算放走顧氏、朱氏和一眾私兵,都不如一個朱然來的劃算,這可是日後在夷陵之戰時能以一己之力抵禦曹真、張郃、夏侯尚等眾魏將數月圍攻的朱義封!
況且朱然與自己自**好,對自己的忠心更不必多言,就算因為這次吳郡之事身上染上了一次“反叛”的汙點,也不打緊,至少在孫權看來,這完全算不上什麽大事,所以他也不覺得朱然會以命相搏。
可這就是少年人的心性,朱然時年不到二十,他的腦海中只有一句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