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錚第一次入宮,只知道是坐在馬車中,經過了一道又一道門,被嚴肅的府兵搜了一遍又一遍,連同車道士的桃木劍都險些要拆開看一下。
立政殿,氣氛壓抑,幾名戴高山冠的內侍省內謁者監寺人又來搜了一遍。
有資料說高山冠在隋朝等同皇帝的通天冠,在唐朝可不是,高山冠是內侍省內謁者監的專用冠。
寺人,掌中宮駕出入則執禦刀,也就是保護皇后的武力宦者。
立政殿中。
殿中省尚藥局的奉禦、直長、侍禦醫、司醫各抒己見,就皇后的病情滔滔不絕,可一問把握,個個都是鋸了嘴子的葫蘆——沒口齒。
要有那把握,何至於現在上場的是咒禁師!
相對而言,太常寺太醫署令,丞、醫監、醫正、醫師,雖然也束手無策,卻比尚藥局多了幾分自在。
職司不同。
尚藥局存在的意義,是為帝後、皇室治病的,一個“掌禦藥”就把它的職能說盡了;
太醫署,雖然也能看病,但它更側重於整個國度的醫療管理,是三省六部九寺的行政框架成員,治得了是情分,治不了是本分。
因為,責任也是不同的。
至於內宮尚食局的司藥,不提也罷,她們要能醫治,再就沒尚藥局與太醫署什麽事了。
沒看錯,她們,司藥是女官,內宮中的一般診治是她們在負責。
所以那種電視裡演的“禦醫與嬪妃”不得不說的故事,無論真假,在唐朝都沒有生存的土壤。
“君臣佐使,豈可混淆?當施小青龍湯救治。”
“寒熱不分,胡來!”
遠遠能看到,斜倚在床上的長孫皇后面容憔悴,膚色枯黃,呼吸氣短,隱約能聽到胸腔裡的哮鳴聲。
完哦,本來范錚就不懂什麽醫術,求神拜佛也輪不到他,可聽了長孫皇后的哮鳴聲,范錚的心還是沉到了谷底。
即便是到了醫學昌明的時代,呼吸道疾病依舊是難治療的疾病,最多能抑製。
可是,什麽地塞米松、潑尼松、甲基強力松強,去哪裡找?
就算有,給范錚配,他敢配嗎?
藥這種東西,一不小心會死人的!
學醫學不好,堪比人屠!
幾名道士、和尚,各自在立政殿一角,祈福、頌經,渾然不顧業務衝突。
這個時候,顧不上佛道之爭了,能解決問題,才是活著回去的正途。
風蕭蕭兮易水寒……
坐在床前、手把皇后手掌、看向外神色隱約有幾分戾氣,身上頗具威嚴的,正是當世之主,貞觀皇帝李世民。
李世民不是什麽好性子,腥風血雨殺出來的人,脾氣暴得很,敢在他發脾氣時勸諫的,內有長孫皇后,外有魏征,也就是魏徵。
長孫皇后目光黯淡地看向李世民,微微搖頭。
她心目中的夫君,是頂天立地的大英雄,怎可因為私事而遷怒?
何況,長孫皇后心知肚明,從她生下青雀之後,侍禦醫就已經明確提過意見,說她的身子骨弱,不宜再孕育,偏偏她倔強地認為多子多福。
每生育一次,其實是從身上多帶走了一份元氣啊!
無效、無效!
李世民胸膛激蕩,很想張嘴讓內侍省無品級的內給使將這些人統統杖斃了!
然而不能啊!
現在不是當秦王的時候,可以肆無忌憚。
帝王,就得有帝王的風范,哪怕是痛到想流淚,
面上也必須帶著笑容。 不能輕易讓人看到自己的軟弱。
終於輪到范錚了。
伸頭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范錚自然不能畏縮不前。
“你懂醫?”內謁者監張阿難看看范錚赤手空拳的模樣,疑惑地發問。
別看張阿難是一介宦者,人家當年可是從秦王府跟著廝殺過來的人物,同時擔著左監門衛將軍,爵封汶江縣侯,就不是什麽普通宦者,連內侍都不敢輕易得罪他。
如果說鄭和是宦者中的傳奇人物,張阿難就是他的前輩。
張阿難的詰問,其實就是李世民的詰問。
范錚自嘲地一笑:“長者可見過連藥匣都不帶的醫工麽?”
“那是會祈福、念經?”
范錚老老實實地回答:“小子一介坊正,也不知道為何會被明府推舉進來。不過,既然來了,就得盡點心意,看看能不能效力。”
“畢竟,民間也說了,偏方治大病,萬一立功了呢?再怎麽說,也比束手無策強。”
李世民的鼻息重了一分。
好好好,這就是朕的好臣子、好縣令啊!
張阿難微微點頭,側開身子。
立政殿雖然不算太大,空間是足夠的,空氣流通也不差。
殿外、殿內,范錚也並沒看到什麽花,想來尚藥局對於花粉引起的氣疾也排查過了。
目光一轉,看到宮官尚食局正五品尚食用細瓷碗盛著肉丁粥過來, 準備侍候長孫皇后用膳。
“慢著。”
范錚攔住了尚食。
尚食面色淡然,從碗中舀了一匙肉丁粥,當面吃了下去。
這也是尚食的職司之一:凡進食,先嘗之。
進食,指的是進獻皇后的食物。
說白了,尚食除了管司膳、司醞、司藥、司饎,就是個嘗毒的工具人。
“這裡面是什麽肉?”范錚刨根問底。
“蝦仁。”尚食淡淡地回應。
長孫皇后有個癖好,喜食蝦仁,這是眾所周知的事。
“不可以給皇后再食蝦仁,換鹿肉之類的獸肉,近期不許服水產。”感覺把握到問題的范錚,說話也自信起來,竟然敢吩咐正五品尚食了。
尚食身子未動,李世民卻開口:“依他!”
李世民臉色松緩下來,起身讓到一側:“要不,你把把脈?”
范錚輕輕擺手:“陛下,小人是坊正,不是醫工,真不會把脈。”
李世民抬眼:“沒眼力見的,還不趕緊給坊正上座?”
內給使匆忙抬椅子。
唐朝時期,高椅、低椅、席地而坐並行,並不存在誰比誰高貴。
“阿娘!”
九歲的晉王李治,牽著更小的晉陽公主,身邊的宮女抱著皇幼女——未來的衡山公主,踏入殿中時,淚水在眼眶中打轉。
貞觀五年,四歲的李治就被封晉王。
“不用傷心,這位先生已經有眉目了,想來醫治也快了。”李世民在兒女面前,努力地扮演著一個合格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