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地仙的自我修養》關於紅白喜事
  以前覺得把紅白喜事合起來統稱為“喜事”是不可理解的,家裡長輩去世怎麽可能和添丁進口,家族壯大相同論。總覺得我們的文化其實就是一直在避諱死亡的,畢竟孔夫子都說過,未知生,焉知死。

  好像死亡是一個禁忌的詞匯,是一個需要去避諱的,只是如此避諱的事情為什麽又要和婚禮合稱紅白喜事呢?

  去年參加了同事的婚禮,婚禮上雙方父母驕傲且自信張揚的表情深深的觸動了我,於父母長輩來說,這是孩子長大成人自立的標志。

  誠然,現在農村還是會有攀比的風俗,無論紅白都有,但是這場盛大禮儀的背後是家庭的攢聚,是一場又一場的傳承。

  從過年到現在,村裡去世了兩個叔奶奶,以前因為不在家,或者上學或者工作都沒有參加,這一次因為住在村裡,就理所當然的參加。

  從圓廟開始,燃燒起卷的紙灰和哭聲在黑夜中縈繞。從晚上跪棚一直到第二天下午出殯,繁雜的手續和各種冗長的事項,整個腦袋都是昏沉的。

  兩位叔奶奶都是看著我長大的長者,小時候也常常在她們膝下玩鬧,可以說我的童年裡有著她們太多太多的身影。

  親人的突然離世,對於至親之人來說其實是空的,是懵的。大腦根本就反應不過來事情的來龍去脈,就被這一套葬禮的儀式推著往前走。

  前一天還在商量著八十大壽的細節,沒想到僅僅過了兩天,就天人永隔。

  死亡,對於去世的人來說,只是一個瞬間,但對於活著的人,是一個具體而冗長的過程。

  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大家共同的攙扶和幫助,需要他人在席上有說有笑,談笑風生一般說說日常瑣碎和天氣,來宣告這苦悶的生活並沒有停滯不前,無論怎樣,它總會繼續。就像是河水,一直奔流,從不停息。

  其實當那個死掉的人變成了我們自己,我們也希望自己的親屬可以受到類似的幫助,鄰裡親眷們也可以在席上面色如常地吃一口好飯,喝一碗熱湯,討論一下今天飯桌上的蝦確實美味鮮甜。

  沒什麽大不了的,只是我先下場了,各位生活還要繼續,日子還要照常。畢竟,死亡是一趟注定滿載而歸的列車,我們每個人都是乘客。誰也無法逃脫。

  不同年紀的人會有不同看法。

  對於葬禮繁雜的手續和冗長的事項,通常年輕人會深惡痛絕,上了年紀後,又會不自覺的同流合汙。我正在經歷這種事,從深惡痛絕到困惑不已,終於好像悟出了點門道。

  可能因為年紀輕的人離死亡遠,而年紀大的人離死亡近吧。從這點上來看,通常反對這種事的晚輩,都認為死亡是一件遙遠的事,天然而本能的敬畏。而讚成這種事的長輩,反而是看的開看的淡的。

  年輕人容易過於在乎情緒而忘記現實。當然他們也有理由。這樣做的一切,與死者有什麽關系呢?

  年輕人總是覺著,大家安安靜靜傷心一會不好麽?但是換種角度,如果沒人給做這些雜事,你哪有空窩在角落裡傷心啊?

  他們又覺著,做那些雜事有什麽意義呢?其實換種角度想一想…那種誰都不麻煩的葬禮,三兩小時就成灰,也沒好好告別,從此與這世界再無關系…難道不會太過於冷冷清清,後人每每回憶起來,也是控制不住的悲難自抑。

  死亡對於年輕人而言,總是一件沉重而悲痛的事情,因為這件事,離他們來說,真的太遙遠了。

但是是,人一旦過了一定的年紀,當你開始認真考慮自己的後事了,那麽你看待死亡的方式,立刻就會變得不同。  這個時候,你反而會不喜歡那種沉重而悲傷,莊嚴而肅穆的葬禮。

  可能你並不會希望你的後輩為伱傷心,你寧願用花錢這種手段,幫助他們發泄情緒,用一段時間,用一定金錢,用俗氣而熱烈的煙火氣息,用各種瑣碎麻煩無必要的事情,絆住他們,讓他們時刻活在現實中,來不及為你傷悲,便已經繼續活了下去。

  可能這就是農村傳統葬禮的意義吧。

  尤其上了年紀的老人,就是怕自己死的冷冷清清,就是想要人生最後一場熱鬧。

  如果可能,大部分農村的觀念中還是希望在自己死後,流水宴席大擺七天,生前所有熟識的不熟識的人全來送別,子孫後輩能夠齊聚一堂,大家吃好喝好,玩好樂好,用徹夜的歡聲笑語,觥籌交錯歡送我上天。

  他們就是想熱熱鬧鬧的告別這個世界啊。

  對於已逝的人來說,那些熱鬧的,惡俗的,趨利的,算計的,精明的,說好不好,說壞不壞的鄉裡鄉鄰,就是他們的一生,他們的世界。

  理解了這點,就容易理解他們的葬禮了。

  以前年輕的時候,特別不能理解,人都走了為什麽還要虛張聲勢辦葬禮,尤其對於條件窘迫的人家而言,葬禮簡直是又一座大山。在經歷了幾場葬禮後,我似乎明白了葬禮的意義——一場祭奠逝者,安慰生者的儀式。

  逝者已矣,但生者才是最難過的。逝去親人的痛苦並不容易過去,葬禮加重了生者身體的累。只要身體累了,心理的累才不那麽明顯吧。

  葬禮,與其說是為死者而辦,倒不如說是為了那些與死者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生者。

  便是逢年過節,我們也總是想著要尋求些儀式感,何況是面對生命這樣貴重的存在。一個生命結束了,又怎麽能夠沒有一場告別的儀式呢?生與死之間總還是需要一場足夠莊嚴肅穆的告別的啊,而葬禮,不恰恰是我們需要的那個告別儀式嗎?

  生者祈願死者安息,也告訴自己送了這最後一程,從此這人便只能是活在心裡了。往後的時光,再想起這人,悲傷有之,但隨光陰流轉,悲漸淡,終會是緬懷與釋然。

  我一直覺得,葬禮是向這個社會宣布此人已逝,退出社會關系網,和婚禮請諸位來賓親朋是一個意思。

  給親友提供了一個可以悼念可以告別的場所,所以葬禮其實是向逝者做最後告別。同時也是慰問親屬,這代表去世者一部分的人際關系,被其子女接手,可繼續互相幫助扶持,這也是一種傳承吧。

  說到底, 人的悲歡並不相通,有人垂淚,有人嬉笑,有人怒罵,有人覺得吵鬧。

  很多人眼中的繁文縟節給了他們去做點事、緩衝、宣泄情緒的過程。

  人與人生而不同,有人想要逝去時如烈火烹油般轟轟烈烈,有人想安安靜靜散場。經歷不同,遺願自然也不同,我們若無法理解,至少做到尊重。

  以前覺得無論婚禮還是葬禮都只是一則官方公告,現在才漸漸明白,這是一場人生為數不多的相聚,是千裡迢迢的奔赴,是不計得失的支持,是久別未疏的真心。人生僅有三萬多天,很開心這一天,大家能各自奔赴而來。

  所以,不要去懼怕成長,也不要去懼怕年齡,更不要去懼怕時間。

  仔細想想,年齡帶給人的改變是什麽?

  是身體狀況,是知識,是經驗,是閱歷,是人際關系麽?可是這些都會因為年齡而發生改變。

  我想最重要的是與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吧,簡單說就是找到自己的生態位,年輕時,總覺得自己可以改變很多事情。但是,很多年後才發現,改變是相互的過程,真正融入一個整體才是關鍵。

  通過不斷的探索,不斷的嘗試,最終認知自我的條件,認識自我的內在,智商,情商,家庭環境,社會資源,最終整合在一起,形成最適合自己的生態位。

  每一種植物,都有最適合自己生長的地方,

  每一個人,也都有最適合自己生活的方式。

  這就是年齡帶來的改變。

  今天早上霧散了,不止早上,不止霧。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