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埋樁,其實就是把幾根承重木埋進土地裡。
而要埋樁自然就要挖坑了。
但沒有石鏟等工具,如何才能挖出一個坑呢?
隨著方寧越來越適應這野外的生活之後,他的思維也開始活躍了起來,就在方寧去取溪水的時候,他就想到了一個辦法。
土地很硬,沒有工具的確很難挖。
但如果往土地上澆上水呢?
土地被水軟化,化為泥坑,這時候用木棍搓兩下,再用手將泥巴挖出來,就能在沒有工具的情況下,輕松挖出一個坑來。
為了挖坑,方寧只能不斷在沙灘和營地間來回跑動。
方寧在地面的四個角,連同兩個長邊的中間點,挖了六個坑,每個坑的深度都要挖到他伸手都夠不到底為止。
這六個點就是樁坑,用來埋樁。
挖好樁坑,方寧並沒有馬上把樹木塞入坑中。
而是從之前的那些樹木中,挑出一些至少有他大腿那麽粗的喬木。
大腿粗細的喬木,聽著好像很粗壯,但實際上,在海島上,如此粗細的樹木,也不過只是處於初生代,對比起那些需要環抱才能抱實的喬木,屬實還是弟弟級別的。
而這類喬木,普遍高度都有近六七米高。
方寧之前只是砍了幾根,並沒有多砍,而現在一規劃後,就發現這些用來做主體的喬木似乎不太夠用,於是,他便提溜著石斧又去叢林裡砍了四棵拖回來。
加一起共計七棵喬木樹,要不是方寧自製了一個拉板車,光靠身體扛,那可是真費力。
這七棵喬木,方寧將其中兩棵折中劈斷,然後又修整了一下,便獲得了4根一樣長的原木。
這四根原木是插入四個角的承重木,每根都有近3米多長,足夠了。
再挑出兩棵筆直的喬木,修整成原木之後,方寧隻保留了近5米的長度,隨後把多余的一截砍去。
這些砍掉的廢料,和修剪的枝條不能浪費,全部都是篝火的燃料。
如此,六根樁柱便修整了出來。
但這還沒完。
在樁柱沒立起來前,方寧還需要再做一個步驟才能立樁。
那就是作出搭建時候需要用到的榫卯結構。
說道榫卯結構,估計沒有幾個國人不知道這個老祖宗發明的堪稱基建神跡的文化傳承。
不需要一根釘子,就能讓整個整體完美契合,風吹雨打都毫不晃動。
在這海島上,方寧自然不會有什麽釘子可以給他固定,所以,榫卯結構就是他的最優選。
一些複雜的榫卯結構方寧可能弄不出來,但一些最基本的十字鉚合,T字鉚合,凹凸鉚合結構還是會的。
幾顆原木在地上排排放著,方寧將其中那六根修整好的樁柱全部在頭頂部用石斧將兩邊開槽,形成凸型。
接著再將剩下的一些未修整的喬木比對好尺寸之後,將其修整分段。
為了能更準確,並且不至於搭錯,方寧還用石刀在每根原木的兩頭都做好編號。
譬如那六根作為樁柱的原木,這幾根原木,需要插入地表內的一端均被它刻上了從A1到F1的標號。
而另外一邊做榫卯結構的則被他刻上了A2~F2的編號。
這樣一來,那些需要扣在樁柱上的那些臨空原木,便能被更好的區分開來,對準A樁柱的凸口所挖出來的凹槽則標記為A2,B樁柱的就是B2。
這樣的話,
只要方寧在地面上就先確保可以契合成功後,等後面裝上去就不怕尺寸對不上了。 需要臨空安裝的原木總共有3根,都是近3米的長度。
以上工作都做好後,方寧這才開始立柱。
借由木靈寄生帶來的6點體質,方寧吃力的將原木一一插入坑中。
他的基礎還是太低,哪怕加了3點,他的精力屬性依然不過是6點的中人之姿,說不上力大無窮。
待原木入坑之後,方寧一邊往坑中倒了一些水,一邊將原木不斷的上下拔插,這樣是為了讓坑底的泥土被滋潤後,再用原木的自重錘實坑底,確保坑底穩實。
為了保證整個屋棚的平衡,方寧在每根原木的底端都做好了刻度線。
只要保證這個刻度線和地面平齊,那麽這六根樁柱裸露出來的部分長度就基本一致。
那些不夠深的就繼續往下壘,太深的就往裡回填一些泥土,如此往複,調整了半天后,方寧才確保了這六根刻度線都能和地面一致。
接著就是緊實樁坑,往樁柱邊上的縫隙填上泥土,再用小一號的木棍將泥土壘實,一直到整個樁坑壘到樁柱用背推都紋絲不動的時候,就說明這個樁坑算是壘到位了。
喬木的修整,方寧用了一個白天的時間,而壘實樁坑,方寧又花了半個晚上的時間。
簡單的吃過一頓晚餐,晚餐的主食是海鱔肉和海帶、海草。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木靈寄生的緣故,海鱔肉原本一天只能吃1.4kg的限制便不用再遵守了。
有初級百毒不侵在,這海鱔肉內的這點毒素,方寧的肝髒可以直接分解。
因為一天乾的都是苦力活,再加上木靈寄生下,他那蓬勃的精力並不是無根之萍,出的力多了,補的自然也多。
一個晚上的時間,他居然就吃了近3斤的海鱔肉,以及近兩斤的海帶。
而在晚上加班加點把樁坑弄好後,他又整了一個夜宵。
由此帶來的後果就是,吃的多,那拉的也就多了。
並且,因為這兩天吃的葷腥比較多,所以,那拉出來的味道可謂是腦顱爆炸的級別。
不得已,方寧最後是跑去海灘那邊解決的。
這樣才能防止氣味回卷。
立樁完成,第二天方寧就開始蓋頂了。
為了方便工作,他還弄了一個簡易的立式爬梯。
這樓梯最麻煩的顯然就是每個階梯的固定,為了加快進度,方寧直接耗費內氣催動樹藤將階梯捆綁緊實。
耗費了兩管的內氣後,方寧才做好了爬梯。
一邊將檸檬草取出來,當做零嘴啃食,方寧一邊扛起原木,爬上爬梯開始搭建頂部結構。
有之前的榫卯結構及標示,方寧準確無誤的將每根原木都按照之前的計劃搭建在了樁柱之上。
做好這一切後, 爬下爬梯,從側面看,就像是有三個“門”立在地面上。
前後兩邊的門比較低,中間的門要高出一米左右。
中間的“門”是主梁,也叫作房脊,顧名思義,就是房子的脊椎。
這兩根原木,方寧挑的都是最粗的兩根原木。
接下去,方寧只要用其他四根已經修整好的原木繼續搭建,這些原木的左右兩頭采用的是“▔▏”型的榫卯結構,以斜搭的形式,將主梁這個“門”和兩邊的“門”鏈接在一起,這樣,一個牢靠而又簡單的屋棚主結構便搭建完成。
主結構搭建好了之後,後面的棚面就比較簡單了。
就如同之前搭建雨棚一樣,道理是一樣的,只是這次,方寧不用在特意上屋棚去搭建。
他直接就在地上,將那些長度有近2米長的木棍,並排著,一根根的全部湊在一起。
然後,再用三根3米來長的木棍,以上中下的分布橫放在其上面。
最後,方寧直接通過催動樹藤,讓樹藤活化後,自行的通過交叉纏繞將這些木棍固定在一起。
木棍被捆綁在一起後,便形成了一個長方形的棚面,這是主體,在用那些草葉覆蓋在上面,用草繩捆綁,一層層的堆疊捆綁,這樣一個如同茅草屋屋頂的棚面便做好了。
繼續製作,再次製作出一面棚面後,兩個棚面做好之後,直接用爬梯扛上去,搭在“△”型的兩邊坡面之上,用草繩和樹藤加以固定。
等這一切都做完後,一個小小的但卻十分可靠的遮雨木棚就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