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1980我的文藝時代》第一百八十三章 怎沒看明白呢?
進入六月後,林為民的工作和生活更加的忙碌,月初抽出了幾天去給阿瑟·米勒當地陪,其後時不時的就要去人藝走一趟。

 萬先生此次邀請阿瑟·米勒來到人藝,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人藝引進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洋戲”。

 阿瑟·米勒作為米國戲劇界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代表作《推銷員之死》可謂話劇舞台上的經典,成為了人藝引進的第一部洋戲,並由阿瑟·米勒親自執導。

 林為民似乎又回到了剛剛開始跟人藝合作的時候,下了班有空就要跑到人藝的排練場裡去轉一轉。

 在《推銷員之死》的編排上,人藝向阿瑟·米勒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故事雖然是外國的故事,但還是要做好本土化。

 演員們不刻意去扮演外國人,不戴假頭套、不粘假鼻子,在語言上也不適用翻譯腔,盡量使用更貼近普通話的口語表達。

 阿瑟·米勒是戲劇大家,自然明白戲劇本土化的重要性,同意了人藝的要求。

 林為民在排練場裡一點一點的看著一出在米國誕生了幾十年的“洋戲”在通過台前幕後工作人員的不斷加工、雕琢逐漸在舞台上呈現出本土風格,有一天他和於是之站在一起開玩笑的說道:“我覺得人藝可以開辟出一種新風格,可以用‘洋戲土演’四個字來總結。”

 於是之聽到他的這句話眼前一亮,“你這個形容太準確了,洋戲土演,沒錯,就是洋戲土演!”

 林為民沒有想到自己無意間的一句話,最終發展成為幾十年後人藝特有的喜劇風格——“洋戲土演”。

 除了穿梭於人藝和單位之間,整個六月份,林為民最重要的工作便是策劃國文社自去年就定下來的“《當代》長篇創作研討會”。

 一個好好的筆會非得起這麽一個名字,真是讓人急的直撓頭,好在這種名字在八十年代很常見,風格也算不上多違和。

 開筆會最重要的是什麽?

 當然是人啊!

 文壇前輩也好,後起之秀也好,只要能邀請來,一個都不能放過,只要人來的多,為筆會歌功頌德的文章就多。

 文章一多,自然要登上報紙、雜志,這名聲不就起來了嗎?

 “太湖筆會”召開《鍾山》乘勢而起,《花城》因“鵬城筆會”而名聲大噪……

 全國的筆會都是這麽乾的。

 《當代》現在在國內的主流文學刊物當中隱隱已經有與《收獲》比肩的姿態,舉辦筆會自然不能寒酸。

 林為民打算把能動得了的都叫到煙台去,就算是動不了的……

 問題不大,扛上火車就行了。

 整整半個多月的時間,林為民每天的工作內容基本就是寫信、回信、打電話、回電話。

 “為民,聯系的怎麽樣了?”蒙偉宰這天叫住林為民。

 “現在確定能來的有六十二個。”

 這個數字距離林為民心目中的標準有很大的差距。

 蒙偉宰點點頭,“不錯,這個數字可以了。”

 “領導,好不容易辦一回,人當然是越多越好。”

 蒙偉宰笑道:“人數在精不在多。”

 林為民點了點頭,這次“煙台筆會”的參會人員名單確實夠分量。

 國文社可謂傾巢出動。

 作為一家重量級出版社,國文社的底蘊是毋庸置疑的。

 社內不少編輯同時也是翻譯家、作家,從最早的馮雪峰、樓適夷到現在正在位上的顏文景、衛君怡、覃朝陽等人,無一不是如此。

 然後便是自五十年代創立便累積下來的作者人脈,再到七十年代後期恢復秩序,這幾年培養、接觸的中青年作家,如馬驥才、薑子龍、顧樺、陸遙、程忠實、黃安儀、劉心武、梁曉聲、馬原、於華、謨言等等。

 說句不客氣的話,在國內出版領域,單純拚人脈,刨除文協在外,沒有刊物能和國文社掰手腕。

 “人數差不多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筆會期間能出多少成果,以及後續所能造成的影響,在這方面你要下點功夫。”蒙偉宰叮囑了一句。

 “知道了。”

 “對了,煙台那邊聯系的怎麽樣了?”

 “政府那邊很配合,住宿地點初步定在了東山賓館。過幾天我先到煙台那邊提前考察一下,基本的活動事項社裡都已經訂好了,我過去把事情全都落實好,再回來跟大家碰一碰。”

 蒙偉宰聽到林為民的條理清晰,欣慰的拍了拍他的肩膀。

 “做的不錯!”

 林為民內心吐槽,可是把你跟老覃倆清閑壞了。

 兩天后,林為民啟程去了煙台考察了一圈,將所有筆會期間涉及到的住宿、餐飲、交通、活動全部敲定好後才返回了燕京。

 回來之後又花了一天的時間,將整個筆會的流程形成了文件,交到了蒙偉宰的手上。

 蒙偉宰翻閱著手中的文件,滿意的點頭道:“為民真是用心了!這份文件交給老顏,肯定少不了誇獎。”

 林為民一臉疲憊,“您老滿意就行。這兩天我就休息了,這幾天跑的太厲害,我得緩緩。”

 “沒問題!”

 老蒙大手一揮,欣然答應了林為民的請假。

 在家裡歇了兩天,林為民總算是恢復了精神飽滿的狀態,回到國文社上班的第一時間便看到了桌上的《套馬人》的樣書。

 “嘿,總算是出來了。”

 《套馬人》自從今年1月份發表,到現在已經接近半年時間,總算是要出版了。

 “誒,為民,首印多少冊啊?”柳蔭好奇的問道。

 “五十萬冊!”

 各地郵局、書店的征訂量達到了驚人的三十五萬冊,前年陸遙的《人生》火成那樣反饋的征訂量也不過十三萬冊而已。

 “難怪社裡現在把伱當成了寶!”柳蔭感歎道。

 首印五十萬冊,這是奔著幾百萬冊的銷量去的,柳蔭一時不知道該怎麽描述社裡的這種行為。

 這信心也太盲目了一點吧?

 可仔細一想林為民這兩年的戰績,好像又很合理。

 “你小子真是個妖怪!”

 林為民哭笑不得。

 “嘿!瞧瞧我手裡拿的是什麽?”祝昌盛走進辦公室,一臉的興奮,手裡揮舞著一本冊子。

 “什麽呀?”大家好奇的看過去。

 祝昌盛將手中的冊子放到辦公桌上,大家才看出來是本雜志。

 “《青年文學》?”

 “沒錯,我們林大作家的叛社之作就發在這上面。”祝昌盛調侃道。

 大家聽到這話全都笑了起來,所謂“叛社之作”指的自然是林為民交給《青年文學》的那部先鋒《追凶》,這一期的《青年文學》剛上市沒兩天,大家還沒來得及看呢。

 編輯部的編輯們每天的閱讀量驚人,自然要有個權衡的標準,類似於《青年文學》這一檔的刊物,大家大概會在上市半個月之後才有可能翻看到,祝昌盛這次這麽早就把雜志買來,純粹是好奇林為民這部到底寫了什麽內容。

 祝昌盛把《青年文學》拿出來顯擺了一下便收了回去,他買的雜志自然要先睹為快。

 趁著早上這會兒沒什麽事,他給自己泡了一杯茶,直接把雜志翻到《追凶》那一頁。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逝,祝昌盛不知道過了多長時間才猛然驚醒,一看時間已經上午十點了。

 他抬頭看了看同事們,大家都在低頭忙著手頭上的事。

 然後又低頭看了看手裡的雜志,這看了這麽長時間,怎沒看明白呢?

 祝昌盛猶豫著。

 要不,再看一會兒?

 反正工作也是看稿子,我現在不也是在看稿子嗎?雖說已經發表了。

 這麽想著,他心裡就坦然多了。

 就再看一會兒,看明白我就不看了。

 之江,海鹽縣。

 文化館前的大街上,於華一身清涼打扮,頂著潦草的髮型,睡眼惺忪。

 看到他的形象,人們不免會聯想到文化館過於頹廢的工作。

 “海平!”於華朝不遠處一個同樣頹廢的身影招了招手。

 兩人匯合到一起,一人一碗京粉頭,悶頭吃著早飯。

 “我聽說《當代》邀請你去煙台參加筆會啊?”被叫做海平的年輕人問道。

 “是啊,林老師打電話非讓我去,工作那麽忙……”

 海平無語的看著於華,你能聊就聊一會,不能聊就趕緊吃早飯。

 “那什麽……”於華也意識到自己這個逼裝的很不自然,“《青年文學》上那部你看了沒?”

 “哪部?”

 “林老師寫的那部啊!”

 “看了。”

 於華眼神期待, “怎麽樣?怎麽樣?”

 自詡是林老師的一號舔……粉絲,於華對於林老師每一部作品都異常的重視。

 他不僅是閱讀,閱讀完還要分析林老師在創作過程中的想法。正是用著這樣的方法,於華在這短短一年多時間內取得了飛速的進步,他內心對於林為民更加敬佩和崇拜,時常感念自己如今的進步多虧了林老師。

 對於身邊人對林老師作品的閱讀感受和評價,他也相當重視,每次一有林老師的作品發表,他總是向大家推薦,並聽取大家看完之後的感悟和評價。

 他覺得這樣更有利於他客觀的看待林老師的作品,而不會因為過於喜愛陷入盲目推崇的境地。

 海平的語氣帶著幾分遲疑,“這個……該怎麽說好呢?”

 第一更,第二更中午。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