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我給玄德當主公》第332章 校尉,黃忠!揚名!
劉儉的忽悠和洗腦,對於一些沒有志氣的人來說,沒用。

 但是對關羽和張飛這樣的豪傑來說,很有用!

 不是因為這兩個人好忽悠,而是因為他們的志氣豪情和劉儉一直都在一個頻道上。

 人這輩子,最難能可貴的,是什麽?

 就是碰到與自己志同道合之人!

 若是換成庸碌之輩、短志之人,劉儉便是再能說,再能忽悠,也不會在那些人身上起到絲毫作用。

 總之,關羽和張飛被劉儉的志氣感染了。

 不錯,誰規定的,大漢朝北面的邊境就要一直以幽州和並州為地界?

 當然,劉儉再與這倆兄弟吹牛逼之前,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有些話是用嘴皮子吹出去的,但若要實現,卻不是單靠嘴說就能實現的了。

 開疆拓土,是歷史上每一個成大業之人都想做的。

 但是,開拓疆土不能去瞎開發。

 首先,開拓疆土一定是有效的土地。

 在工業技術並不強的古代,平原土地是最讓古代君王眼饞的。

 水草豐富,適合耕種,行走方便,能開辟好的道路,這樣的土地才是值得使用戰爭或是政治手段征服的土地。

 類似於山區以及荒漠或是開發程度不高的土地,在古代這人人眼中並沒有征討的價值。

 當然,這也是因為生產力的規模所限制的。

 技術落後的農業國家在對土地的需求方面就不可能做到多多益善。

 涼州的土地上,就因為戰亂太多,影響了中樞的財政,使得漢室朝廷幾番想要放棄涼州。

 對於劉儉的角度來說,穿越了一世,做到了一方牧守,憑著對世界和歷史的了解,劉儉自然是想要將漢民族的勢力拓展到世界上的任何角落。

 但是他不可能盲目的進行擴張。

 在他看來,如要擴張土地,要麽是因為人口膨脹,遷移過剩的人口,要麽就是遷移過剩的生產力。

 總之,只有一個國家以及民眾內部已經做到了良性運轉,向外拓展才有意義。

 而想要擴大國家的運轉規模和力量,自然也就要發展各種各樣的新興行業模式,同時想辦法開發各種技術,擴大內需的同時大力開采各種各樣的地礦資源,提升漢朝民眾的整體生活水平,只有達到了這些條件之後,再繼續向外擴張才有意義。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若是能夠將河北的商貿、經濟、技術等發展成為大漢朝首屈一指,遠遠凌駕於司隸和關中地區……這樣一來,幽州也就順勢成為了大漢朝的經濟重心樞紐,如此一來,對於漢帝國來說,幽州作為王朝的邊郡就非常不合適了。

 作為經濟和產業的重心自然是處於國家的內地,才符合一個國家的戰略構思。

 到了那個時候,擴大幽州向北的戰略縱深,這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也是極有必要的安全政策。

 當然了,即使是對外擴張,劉儉也沒有打算全部用侵吞土地的方法來擴大漢帝國的版圖。

 對於這個時代皇帝的管轄輻射能量而言,對於中央政府來說,地盤過於巨大也是一種巨大的負擔。

 所以這個時候,穿越者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

 只有采取殖民策略,將漢人的文化、影響力、技術能力、商貿能力滲透到大漢周邊的每一個地區。

 在佔據絕對優勢的前提下,用其他民族的生產力來鞏固漢王朝本土的蓬勃發展。

 說的簡單點就是吸血政策。

 沒有什麽所謂的人道不人道,若你不去殖民別的地方,難道幾百年後,其他民族在有機會超越了你之後,也會放過你不成?

 大自然的競爭法則而已。

 而且就一定程度來講,殖民政策也可以將大漢王朝目前這些勢力巨大的家族的注意力一致轉移對外。

 就算是新政徹底落實,但誰知道百年後會不會出現?類似閥閱的巨大壟斷性勢力還會不會以另一種方式出現?

 歷史上每一個王朝發展到一定程度,一旦達到瓶頸,則吸血的力度就會增強,而因此受盡苦難的都是中華的普通百姓。

 階層這個東西是從人類社會發展開始就有了,根本無法消除……壓榨是時時刻刻都存在的。

 既然人類之間的壓榨是永遠都存在而無法消除的,那為什麽不能將這個壓榨從內部轉移到外部呢?

 以劉儉的角度和能力來說,這或許也是他這一生唯一能夠做到的事情。

 張舉和張純反叛之後,幽州和冀州方面也並不是沒有任何動作。

 作為北冀州牧使的盧植,則是將兵馬排布在冀州北方前線,密切注視的張舉、張純以及丘力居的動向。

 張舉和張純其實倒也罷了,盧植主要防備的是遼西烏桓首領丘力居。

 烏桓人雖然這些年一直依附於漢王朝,但他們畢竟是草原遊牧民族。

 他們與鮮卑同出一轍,論凶狠善殺不講道理,他們並不比鮮卑人要差。

 只不過是烏桓人的實力遠遠不及鮮卑,所以才依附於漢王朝。

 他們利用漢王朝作為屏障,與鮮卑人在草原上鬥爭。

 一旦漢王朝衰弱了,誰敢保證烏桓人不會掉過頭來對漢王朝狠狠的啃食上一口?

 所以盧植對烏桓人不敢掉以輕心。

 另外,在幽州西境,想要反抗張舉和張純的勢力基本被肅清或是收編了,但唯有一個人依舊可以與二張作戰。

 而同時二張在幽州竟然拿他沒辦法。

 這個人就是護烏桓校尉黃忠。

 黃忠當時在就任護烏桓校尉的時候,就曾得到過劉儉的提醒,讓他格外注意張舉和張純這兩個人的情況。

 若是換成別人,對於劉儉這番有些故弄玄虛的話,或許會不以為然。

 但黃忠對於劉儉可是極度信任的,甚至可以說是極度的盲目崇拜。

 也不知道是從什麽時候開始,黃忠對劉儉竟然產生了這樣的信任感。

 總之,自打到了幽州之後,黃忠便按照劉儉吩咐,先見了簡雍。

 隨後,在簡雍用的幫助與協調之下,黃忠在幽州將兩人年輕人收回了臂膀。

 偏巧這兩個年輕人都姓田。

 一個叫田豫,一個叫田疇。

 張舉和張純反叛,在漁陽與遼西等地往來縱橫,與張氏交情甚深的豪強皆聚集徒戶相依之。

 一時之間,二張的反叛聲勢之隆,幾可傳入大漠。

 再加上丘力居在一旁協助,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幽州這下子算是徹底完了。

 但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這次反叛之中所向無敵的張舉、張純、丘力居,在護烏桓校尉黃忠這裡吃了鱉。

 黃忠這段時間一直在操練自己手下的人馬,而且,以涿郡劉氏為代表的河北商貿協會,也暗中供給了黃忠不少的財貨。

 黃忠憑借著這些財富。招攬了不少的烏桓突騎用以為操練為己用。

 同時也在幽州本地招募了不少精壯的漢軍。

 所謂兵不在多,在於精。

 黃忠手中的這支軍隊則是精銳中的精銳。

 他們雖然人數少,但在黃忠的指揮下,卻勇猛善戰,所向披靡。

 特別是還有田豫和田疇這兩名能言善辯同時又通軍略之士,在諸家之中,往來縱橫遊說,憑借著他們的能力與感召力,向很多幽州本土搖擺不定的家族說以厲害,讓他們能夠倒向黃忠。

 如此一來,一時間,疏忽大意的張舉、張純、丘力居等人,反倒是被黃忠所敗,失去了先機,一時間士氣大跌。

 而黃忠的名聲也因此開始在幽州諸大豪之間往來流傳。

 黃忠的勇猛善戰,以及他做的充分準備,讓張舉和張純始料未及,他們兩個深恨黃忠。

 二張本欲招攬人馬,集中全力對黃忠軍隊所在縣城發出一次致命的攻擊,但是萬萬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一個重量級的人物前來協助黃忠。

 這個人就是幽州用兵的老二,僅次於關羽的公孫瓚。

 公孫瓚本人倒是讓張舉和張春不是那麽恐怖,畢竟他作戰能力再強,上限也是有的。

 關鍵就是在他背後的公孫家族。

 二張也知道公孫家族和劉儉的關系匪淺。

 但是他們依舊是想試一試,看看能不能想辦法用分配利益的方式將遼西公孫氏拉到他們這一邊。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